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建立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幼关系是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而师幼对话则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桥梁.但当前的师幼对话难尽人意,主要表现为师幼对话的目的的功利性追求、师幼对话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引领不足、师幼对话过程中幼儿主体地位的缺失等.为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以促使其归真,即明确多元开放的对话目的,树立科学而理性的对话理念,构建友好合作的对话平台.  相似文献   

2.
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指导精神,师幼对话是实现师幼互动的高级形式,也是师幼平等的体现。但是,当前师幼对话失真的情况较为普遍。通过阐述师幼对话的内涵、理论依据及其失真原因,提出促使师幼对话成真的几个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水平的师幼对话是指师幼双方调动高级思维进行的基于创造性思考的、较为复杂的对话。高水平的师幼对话为幼儿与教师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一、高水平的师幼对话的价值1.高水平的师幼对话,发掘学习契机高水平的师幼对话,能够引发幼儿结合当前的环境,深入发现新的学习探究点。如:在幼儿自主拍摄毕业照的活动时,突然降雨,活动被迫停止。  相似文献   

4.
生长性师幼对话是一种超越事实的、具有建设性的对话,有助于教师深刻地发现儿童、理解儿童,且在基于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教育回应和支持。营造生长性师幼对话需要四个“共同”:拥有共同立场是生长性师幼对话的前提,保持共同视角是生长性师幼对话的基础,达成共同理解是生长性师幼对话的指引,保持共同思考是生长性师幼对话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杨娟  杨晓萍 《文教资料》2008,(20):96-98
随着社会对幼儿的主体地位日益关注,在教学中构建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我与你"型师幼关系成为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必然.对话是塑造这种"我与你"型师幼关系的重要途径.构建"我与你"型师幼关系有两种策略:第一,理解对话,了解对话的涵义和价值.第二,走向对话,创造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在对话中教师要把握对话的时机;找到正确合适的话题;适当地运用提问,真正地走向对话,使"我与你"型师幼关系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师幼对话的特征及作用,阐述了师幼对话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学会倾听、学会回应、学会理解。指出师幼对话中,幼儿教师的定位应该是平等参与者、合格指导者和积极促进者。  相似文献   

7.
"对话"是幼儿园师幼互动的主要方式,但是幼儿园中的"对话"多停留于单纯的言语应答,存在诸多诟病。本文例举幼儿园中常见的师幼对话案例,用教育哲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解读,期望有利于幼儿教师对其与幼儿的"对话"进行哲学反思,从而使师幼实现真正的"视界融合",彼此理解,敞开和接纳,回归幼儿和教育本该有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开展的,因此师幼关系就成了教育现象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传统的师幼关系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是知识的接受者,师幼关系是单向的“教师一幼儿”模式。传统的师幼关系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用“对话”来改变这种传统的师幼关系,建立起一种以理解为前提、对话为手段、精神相遇为核心...  相似文献   

9.
人类生命存在的一项基本诉求是对话。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诸多行为,无一不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那么,什么是“对话”?什么是“师幼对话”呢?本文中,师幼对话界定为师幼双方以语言为中介进行的相互的“敞开”、“接纳”、彼此倾听对方的想法和建议。具体地讲,师幼对话的本真面貌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本文从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行为,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尊重幼儿,与幼儿成为朋友;严与爱结合,让师幼关系更和谐;建立师幼互动对话,师幼共同成长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现代幼儿教育中平等、尊重、和谐、互动对话的新型师幼关系。  相似文献   

11.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理论认为:对话是解决教育中不平等现象的重要途径,其理念对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开展对话教学需要彻底转变“师本位”的观念,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之上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话理论与语文对话阅读教学联系紧密。研究对话的起源和内涵等内容对于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关系和进行有效对话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是平等的,但不是对等的。在教师的引领下,对话者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对话的目的是更好地解读文本,产生新的理解,达到“视域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张增田 《天中学刊》2006,21(1):130-132
对话品性是教学最原初的品质和性格,它包括师生的互动、交流和沟通、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或解读以及教学过程中以一贯之的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关爱等。现实的教学却丢失或遮蔽了对话品性,给教学自身和学生都造成了伤害。教学的对话品性必须彰显。彰显了对话品性的教学更贴近人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不久的将来,它必将成为教学领域的普遍实践,成为人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and potentials for dialogue in religious education (RE) classes on the basis of observations of Estonian RE lessons. I investigated how the way of asking questions contributes to the dialogue in the classroom. Additionally I investigated how students’ readiness to engage in dialogue is influenced by others’ responses to their contributions. I examined what happens in a classroom, by observing and analysing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in RE lessons in two schools. Video‐ethnographic data collection was combined with stimulated recall. Incident‐analysis stemming from conversational analysis was used to interpret the data. On the basis of these analyses and interpretation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teacher‐centred habit of instruction is a main impediment to dialogue. A teacher’s positive reinforcement of answers does not contribute to dialogue between students but rather to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correct answer has already been given and to reliance on the teacher’s arguments. Also, open questions do not work always as facilitators of dialogue, but rather can be felt as intimidating.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对话,阅读教学是一种多层次的对话。现代阅读教学的精髓就是对话。就小学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来说,较多的是组织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或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人物相互对话,而在高年级,则还可以组织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对话,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导和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个性化阅读的课程理念体现在个体知识生成课程,对话关系创造课程,从知识课程走向教师课程、学生课程。它的教学转向包括教学目的转向、教学过程转向、教学方法转向和教学评价转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理想的教育对话通过对儿童理智或理性的澄明而成就儿童自我,引导儿童主动追求美善生活,达成自由与自主的儿童自我实现状态。随着交谈情境的变化而生成的理想对话过程是教育双方达成理解与沟通的过程。从一位儿童与其母亲和班主任交往情境的探究提炼出教育对话达成儿童自我寻求的过程:教育者的自我融入;教育双方的自我交融;儿童的自我提升;儿童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8.
对话式教学是在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下,由师生共同参与,以认知性对话为基础,社会性对话为保证,自我内对话为根本的获取知识、产生思想、发展思维、形成个性的学习活动;具有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平等,教学过程上的参与创造,教学内容上的认知生成和教学方法上的启发诱导等特点;在实践中探索对话式教学模式是贯彻对话精神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试析对话教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话教学正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亮点,同时也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在目的观上强调学生生命个体的完整生成,在课程观上强调将教材视为师生对话交流的中介,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与学生应形成一种“我—你”取向的主体间性关系,在评价观上强调一种“生成”取向的评价方式,旨在改进教学活动以及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师对话行为是影响师生互动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教师对话行为中主要存在提问不均一、讨论不规范及评价不合理等问题。改变教师不合理的师生观、强化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领悟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是克服教师对话行为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构建良好师生互动的保障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