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过去,虽然自己也曾想过或听别人作过经验介绍:写稿不要光站在自己这一方面去想去写,还要多站在编辑的那一方面去想想,这稿该如何去写更好?这样才能提高“命中率”。但是,长期以来,对此话的奥妙我仍然是一知半解。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还是最近兼任了《申城晚报》的编辑之后。这里结合自己当了几个月编辑的亲身感受,谈谈如何“站到编辑的那一方面去多想一想”的问题。编辑喜欢什么样的稿件呢?就一般而言,离不开“鲜、活、新、短、实”几个字。这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3.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也用得上。的确,从个人角度来说,编辑是为别人辛苦。“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每天过手几十篇稿子,绞尽脑汁修饰润色,见诸报端都是人家的作品。这块版面编得好了,人们称赞的话语往往是这篇稿写得好,那  相似文献   

4.
写新闻稿的同志大都有这样的感受:一篇稿子寄出去之后,总盼着能够早日发表;一旦稿子见了报,高兴得甚至跳起来。就在这时候,有一件事一定不要忘记去做,那就是把底稿翻出来,同见报稿对照一下,看编辑是如何给改的,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改。通过对照,将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先看标題有没有改动。一篇新闻作品的题目很重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能把题命好,将会有力地吸引人们去读。我常常为命不好题目而发愁。有的稿子尽管已经邮走,但题目仍不称心。然而稿子发表之后,看到编辑给改的题目,不由暗暗  相似文献   

5.
新闻从业人员在阅读优秀新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感慨这些题材自己怎么没有想到,有些即使想到了,也写了,但立意总是不高。想想自己脚勤,手也勤,力气没少花,效果却和人家截然不同。为什么同是编辑,记者,竟有这样大的差异?差异主要在于编辑记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相似文献   

7.
编辑,人们常常称之“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意味着一生中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做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工作。说句心里话,作为编辑也该忙里偷闲为自己做件“嫁衣”,体验一下是否得体,以利日后做出更适合作者的“嫁衣”来。然而时下也有那么一些编辑,或许是看人家的布料好,或许觉得人家的款式新颖,竟把为他人做好的“嫁衣”穿到了自己的身上。不过,穿得让你说不出口,其方法是: 一日入股分红。作者寄来一篇稿件,编辑一看,确实不错,碰巧还有可能获奖哩,付出了点本应该付出的劳动,就非得再署上自己的大名不  相似文献   

8.
我第一次接到编辑部约稿,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啦。心想,编辑找上门约的稿子,写了还愁不登?就是写得不好,反正有编辑帮着改呢。于是,乎乎拉拉,当晚写完就用挂号发走了。不料半月过去,竟无音讯。后来得知,稿子质量不过关,被“毙”了。“约稿”也遭此难,我如梦初醒。之后,每逢编辑约稿,我再也不敢马虎,总是认真采写,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达到编辑约稿的要求呢?我想,重要的一条是要吃透编辑意图,写什么类型  相似文献   

9.
组稿的学问     
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要向社会广泛组织稿件。组稿,这是报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编辑的一项主要任务。 有些编辑也懂得组稿的重要性,但又嫌组稿工作麻烦,会占用自己的编稿、写稿时间,因此还是靠“就近解决问题”,需要什么稿件,请报社内部几位同志去写,自己也动笔,就不必向社会组稿子。有些编辑出于无奈,只好“广泛组稿”,无非是写一封统一的组稿信,在内部通讯刊物上发发,或是打印一下,装进信封,发到一些部门和通讯员手里。这种“现代化”的组稿方式,虽比较省力,但往往效果不佳。 编辑不能守株待兔,“等米下锅”,要密切同作者联系。那么,怎样  相似文献   

10.
不知怎么搞的,这些年来在新闻战线上,有些同志对工作的选择更加苛刻了。过去,有不愿意干校对的,不愿意搞资料的;现在,竟加上了不愿意当编辑,只愿意当记者。这原因当然有很多,但主要一条是认为编辑光给别人改稿、起题、编排,影响自己写作,出不来个人的成果;所以,愿当记者;到社会上去跑,自己写东西,写了东西是自己的,也容易积累素材,以后出个集子什么的  相似文献   

11.
最怕张怀庆     
据说“新闻编辑怕克里空,副刊编辑怕文抄公。”不知别人有何体会,在我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最感头痛的便是文抄公。每日伏案审稿,沙里淘金,偶或读到一篇佳作,击节赞赏之后,常常把它推上头条位置。然而过不了十天半月,便有人来信揭发,说是“抄来的”,于是我便写信把文抄公批评一通,自己免不了跟着写检讨书,违心地承认自己“水平低,识别不了抄袭的稿件。”照例我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但事实上半点“智”也长不了,文抄公的东西还是不时地在版面上出现,我也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检查自己“水平低”。  相似文献   

12.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  相似文献   

13.
"疯狂"的新年夜 不觉又到了年尾,但对年初的记忆却异常深刻. 鼠牛交替的那个晚上,我在石家庄中国大酒店8005室里奋笔疾书,而后方编辑则望眼欲穿地等着我的稿子上版.我写啊写,一直写到凌晨1点才交稿,新旧年交替的那一刻,竟没能顾得上作一凝视,就翩然而去了.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萧伯纳在担任一家杂志社编辑时,曾约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写小说,结果这位作家竟写了一篇充满凶杀、色情内容的作品。萧伯纳立即把稿件退掉。当作者提出质问时,萧伯纳回答说:“你如果发现鸡蛋已经变质了,而且臭不可闻,你有没有再吃下去的必要?”这个稿件终究没有被采用。至今,萧伯纳这种严肃认真的精神仍值得学习和提倡。这是因为当前出版界存在着这样几种现象:一是“名人效应”。有的出版单位不是“以文取稿”,而是“以人取稿”。只要是名人稿件,明知质量不高,也勉强录用。出版后,不仅降低了名人的威信,也影响了出版社的声誉。二是“…  相似文献   

15.
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笔者供职于贵州日报3O余载,费脑、费力、费时写了不少新闻稿,且曾想拿出几篇质量上乘的作品,到省里或全国去评奖。但终因笔力欠坚等原因,多年的愿望未能实现。 岂料,1995年9月28日,笔者发表在贵州都市报上的《筑城今秋梧桐落叶晚》一文,竟“意外”地获得了第十一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也算是对自己翘首多年的一个回报吧。 《落叶晚》报道的是以往贵阳一进入秋天,沿街的法国梧桐就纷纷扬扬落地不止,而1995年“立秋”后50多天,梧桐叶才开始脱落。这是为什么?一  相似文献   

16.
这个故事曾经被大学新闻系的老师重复地讲过无数次:美国《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泰勒,初做记者时还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小青年.有一天编辑派他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了剧场,发现布告牌上写着那位女演员因故停演的通知.“戏停演了,对演出的采访报道自然也就无从进行了.”他这样想着,于是就打道回府睡觉去了.半夜里,编辑部得知纽约的许多报纸都将在头版登出那位女演员自杀身亡的消息,而仍不见泰勒的报道发回,便打电话催问.而从睡梦中惊醒的泰勒却天真地问道:“戏停演了,还写什么?”编辑听了之后气恼地说:“像这样一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突然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取消演出这件事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更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准备和尝试     
我是当编辑的。当编辑的一定要自己能写。解放前,大概先要能写,书店书局才会请你去当编辑。解放后可不然,出版事业发展很快,需要的编辑很多,许多不会写的同志也分配来当编辑了。不会不要紧,可以自己练,练个三两年就会写了。编辑自己能写,跟作者约稿,看作者的稿子,出的主意,提的意见可以中肯一些;跟作者打交道,商量讨论,可以有共同的语言。如果在自己工作的范围内想作些改进,作些创新,自己能写,可以先试一试;试过之后就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有哪些便宜哪些困难,哪些目的是容易达到的,哪些目的是难以达到的。经过这一番  相似文献   

18.
新闻舆论监督是国家机器里多种监督中的一种。没有强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报纸则没有战斗力,没有读者,从而在报坛上也就没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但新闻舆论监督是“惹人”的事,被批评和被揭发者常常闹到报社来,有的竟结伙前来,拥一走廊人,闹得人几小时甚至几天办不成公。我就碰到过这类叫人烦恼的事。有一年我们政法部编发了周至县农村一个案例,当事人胡某认为报道内容与事实有出入.来我办公室大吵大闹,还拿头在墙上碰,说他“不活了”。要命的就怕不要命的,吓得我不敢让当事编辑出面,许诺由我这个主任亲自去他县调查处理。还有一年…  相似文献   

19.
大凡做编辑的人多多少少要写些书评之类的文字,尤其自己策划和编辑加工过的书更是如此。常常是做编辑的时间有多久,写书评的历史就有多久。回忆起自己写过的书评常常是心存遗憾,记忆中很少有能打动自己的词语,几乎是写过之后就很少再想起它。最近一位文友寄给我一本刘海燕的《理智之年的叙事》(作家出版社,2007年),随便翻起竞再未放下而一口气读完。合上书本,  相似文献   

20.
编辑桌前,时时有热心的通讯员对坐恳谈,或商量稿件,或传递信息。这种沟通和联系,无疑对双方都有裨益。但也有少数例外的情况。有的通讯员朋友虽频频送稿。可取性却不大,只想靠编辑的“帮助”把稿子发出去。这既难为了编辑,也无助于通讯员自身的提高。有直言不讳的通讯员告诉编辑,自己单位正在评定职称,要争取个政工师,就必须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过的论文,事关前途,请开绿灯。与此相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