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4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六册选了吴伯箫同志的散文《菜园小记》,其中引用了一首歌谣:“沦浪(láng)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教材注为:“出自屈原《渔父》,原文‘我’作‘吾’。濯,洗。缨,古代帽子上系的带子。”课本对“沦浪”一词没有作注,前人注释有以“沦浪”为水名,地名。我认为“沦浪”是水色.屈原《渔父》结尾写道:“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沦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山带阁注楚辞》(清·蒋冀撰)注为:“沧浪”水,在今常德府龙阳县,本沧浪二山发源,合流为沧浪之水。”他还认为是屈原涉江入溆浦之后,返  相似文献   

2.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之水”四句,原文见《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沧浪、水名,在汉水下游)孟子引述孺子歌谣和孔子借歌谣引发的议论———沧浪之水因清浊不同而用途相异是由水本身造成的,是为了说明“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的道理。吴伯箫先生引用这首出自天籁的童谣,表达的是对神奇泉水的喜悦赞美之情。这个得天独厚的劳动条件,使他和战友“觉得沾了自然…  相似文献   

3.
初中第六册语文《菜园小记》一文中,作者吴伯萧引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几句话。课文的注释为“出自屈原《渔夫》……”很明显,编者认为《渔夫》的作者是屈原。其实这是错误的.认为《渔夫》的作者是屈原,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  相似文献   

4.
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见于《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屈原《渔父》用此句时,“我”作“吾”)教材注释为“出自屈原《渔父》”。疑非是。屈原《渔父》引此句,其意含蓄,有保持清白纯正之意。而《孟子》则借以赞美沧浪之水清冽见底。吴伯萧引用此句亦借以赞美泉水清冽,不仅可以用来浇菜、浇果树,还可以“用来洗头,洗衣服。”且用比衬手法,说“这比沧浪水还好”,看来,作者是从《孟子》中引来的。  相似文献   

5.
《论语·述而》第16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该章把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表现得活灵活现,备受历代读者赞赏.语文版《〈论语〉选读》将该章编辑在《君子之风》一课中,对"疏食"作了注,将"饭疏食"译为"吃粗饭",但未注解"饭"字.《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提醒学生关注文中一些文言特殊现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饭'和'枕'用作动词."很明显,编者把"饭"字当成了词类活用.这其实是以今义解古义的臆测行为.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课《汨罗行》课后思考和练习二第1题:“说说‘濯缨桥’‘独醒亭’这两处风景得名的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人格精神。”《教参》作如下分析:濯缨桥,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得名……表现了诗人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第二册《汨罗行》课后思考和练习二第1题:说说“濯缨桥”“独醒亭”这两处风景得名的由来,从中体会屈原的人格精神。《教参》作如下分析:濯缨桥,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得名……表现了诗人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8.
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河之一。但历史上汉水正源问题却围绕《禹贡》“皤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的记载两千多年来长期争讼不已。唐宋时期,随着西部地理之学的兴盛,历史地理学者对此作出进一步不懈的探索,兴元府三泉嶓冢汉源说基本上得以确立,奠定了后世汉中汉源说的基础。本文根据唐宋大量地志文集的记载对唐宋时期这一学案过程作了勾勒和梳理,认为对汉水正源兴趣颇浓的争讼与不懈求索,显示了唐宋间汉水文化地位的提高和唐宋学者对西部水系地理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渔父>末段文字"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是一段值得玩味的文字.在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中被省略掉了;在一些古籍版本中,它与第三段合在一起,没有单独成段;苏教版却把这段文字独立成节,这或许是编者的匠心所在,引导读者去关注渔父形象;也在透露着一些信息:在这篇文章里,渔父应该不是作为一个陪衬形象而存在,而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需要我们细读细品.  相似文献   

10.
郑铁生 《现代语文》2006,(9):117-117
数词"亿"在秦汉之前,既表达两种不同的进位的实数,又是极言之多的虚数,而且后世演化逐渐统一.有些人对此不甚了解,常常造成古文今译的错误.《国语·越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这一例句经常出现在古代汉语的一些书籍里,其中对数词"亿"的解释,多数都译为"一亿".如唐瑞琮《古代汉语语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2页),译为:"现在吴王夫差有一亿零三千人穿着水犀皮的铠甲."楚永安《古汉语表达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16页),"按'亿三千'即一亿三千."汤可敬《古代汉语》(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此句译为:"现在吴王夫差穿着水犀皮的铠甲的士兵有一亿零三千人."我们不用再列举了,根据当时中国人口的总数量去审视,没有也不可能有某个诸侯国拥有一亿人以上的军队.可见,上述翻译有误.  相似文献   

11.
关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名句,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张子野(张先)郎中以乐章擅名一时,宋子京(宋祁)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日:"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子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邪?"遂出,置酒尽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一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12.
读了毕顺堂同志的《不应当简单地提"劳动创造了人"》(见《河北师大学报》八四年第三期)很受启发.文章强调了自然界在人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在提'劳动创造了人'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隐藏在其背后的自然界的作用."但在受益之余,感到毕文对"劳动"概念有不太清楚的认识,特在此与毕顺堂同志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钱宗武同志在《誓词"有如"注解质疑》(见《中国语文》1988年4期,下称钱文)中指出:"考察《左传》全部语言实例,以'有'为语气副词,训'如'为'顺从、听从',补充'有如'分句的省略部分,皆文通义顺."对这种看法不敢苟同,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一) "腐败"一词原意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即物质由原初的纯粹状态而变质和腐烂.《辞海》将"腐败"解释为"腐烂".《汉书食货志上》'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也泛指败坏、堕落.《辞源》将"腐败"解释为"溃烂发臭、陈旧迂陋、腐朽败坏,一般用于对食物的描绘."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时候,听了一位教师的语文分析课.所授课文为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上日出》.当这位教师分析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文中有这样一句:"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一个男生举手问"一纵一纵地"是什么意思?这位教师用比较浅显的话解释说:"'一纵一纵地'就是一跳一跳地."太阳也会'一跳一跳地'吗?"这位同学紧接着问.这位教师思考了好几秒钟之后才解释说:"这是作者所运用的一种修辞,即拟人的修辞方法."当时所有的听课老师都  相似文献   

16.
《孟子二章》"思考与练习"第四题例句2为:"万钟于我何加焉!"题意和《教参》对其中"焉"字的解释都是兼词.然笔者认为这里的"焉"是地道的疑问语气词.杨伯峻的《孟子词典》"焉"字第六义项就是语气词,并举"则牛羊何择焉"为证."焉"作语气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朱自清在小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对母亲说:"我将杜牧的<清明>改成了五言绝句,你看改得好不好."说罢,他吟咏起来:"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他解释说:"把'时节'、'借问'去掉不影响诗的意思,'行人'必定在路上,指明杏花村的也不一定是'牧童'."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四册收入两首宋词,课本注释详细,学生基本上能看懂.但对其中的"争渡"与"别枝",老师们的理解却不一致.该作何种解释为好,略述管见."争渡"是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巧造之句,形象而准确地突出了女词人"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时的沉醉之态,急迫之情.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不妥."争",《说文》:"引也."段注:"凡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于已."意思是,努力用行动使自己所希望的得到或实现,如:争夺、竞争、争  相似文献   

19.
"曲项向天歌"是小学语文第一册《鹅》诗中的诗句.此诗相传为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所作,其描写生动自然,活泼有趣,堪为咏鹅的佳作.然而就教学来讲,现在一般对"曲项"一句的解释还不甚了了.举例来说,《小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上解释道:"鹅正弯着脖子,直向着天空叫,好象在唱歌似的."《小学教学》八三年第十期著文道:"白鹅伸着微曲的头颈,对着蓝天唱着欢乐的歌."如此等等.这些解释虽见仁见智,但笔者觉得都欠确切稳妥,其理由如次:其一,以上解释把"曲项"和"向天歌"作为一个动作,即认为"曲项"为"向天歌"的一种姿  相似文献   

20.
"莫须有"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意思是‘也许有'.后来用来表示凭空捏造.""百度百科"的解释则是:"(我)寻思着有、(我)认为有,相当于‘说你有你就有'.还可以解释为‘不需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