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斌 《声屏世界》2007,(8):66-66
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在北京奥组委的指导、协调下,中央及在京的各类媒体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奥运的活动,让全国人民对北京的奥运会充满期待。欣喜之余,在2008年奥运脚步日趋临近之际,地方传媒能为奥运宣传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奥运拉动     
北京申奥成功,举国彻夜不眠。爆竹,礼花;歌声,喊声;人流,车流;雨水,泪水。江泽民三句话回响世纪坛,李岚清动真情泪洒莫斯科。申奥成功,是北京的成功、中国的成功。此间观察家分析:奥运将对北京乃至全国的拉动至少有八。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 7月19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何振梁申奥日记》在北京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作者、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两度申奥的非常重要人物之一何振梁先生出席首发式,并为读者签名。在书中,作者首次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原汁原味的北京两次申奥、中华民族圆梦百年奥运的惊心动魄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综合动态     
《何振梁申奥日记》见证中国申奥历程本刊讯(记者韩阳)7月19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何振梁申奥日记》在北京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作者、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两度申奥的非常重要人物之一何振梁先生出席首发式,并为读者签名。  相似文献   

5.
申奥北京     
当如此之多的华人设计师为了期待已久的奥运会北京主办权创作出如此之多、饱含激情的申奥海报时,每一个驻足观看的人,他们是否已经真切地感到,奥运会距离中国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本期刊出的申奥海报不仅仅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入选作品,还有那些曾经被一同摆在评委们面前,不计胜负、只为北京申奥呐喊助威、倾力加油的落选作品。 如果奥运会真能如国人所愿在北京点燃圣火,那么,请您在为中国体育欢呼的时候,别忘了为中国的设计力量喝一声彩。 据悉北京申奥委主办、文化部华瀚国际文化发展公司承办的最后一次申奥主题招贴征集活动又已展开。征集详情可登陆北京申奥网站www.beijng2008.org查询。相信不久以后又会有一批优秀的招贴出现在北京街头,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6.
难忘莫斯科     
沈在群 《新闻知识》2001,(10):25-26
集团新闻研究所《报刊业务探索》嘱我写一篇采访手记,讲讲赴莫斯科采访北京申奥的甘苦,并介绍一些没有披露过的新闻背景。说来惭愧,就是这么一篇很宽松的命题作文,都让我挠头不已。这次采访时间紧、任务重,在莫斯科7天,我情绪激昂,四处奔忙,时间像旋风一样过去,回来之后,又一直没能静下心理理头绪,现在要条分缕析地谈甘苦甲乙丙、新闻背景ABC实所不能。想了想,还是文分两块,第一部分记叙北京申奥成功前后,我在莫斯科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所见所感;第二部分是整个采访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细节。一相信大家都从电视里…  相似文献   

7.
北京“申奥”,箭在弦上。7月13日,莫斯科一搏,得失成败,十几亿中国人正翘首以待。  相似文献   

8.
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是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才从媒体上知道,北京奥申委还曾经为申奥专门创办过两份刊物《北京中奥通讯》和《申奥专刊》。7月26日下午,北京奥申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张明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这两份刊物还仅仅是奥申委宣传部在申奥期间制作的40多种、近800万份印量、以吨计重的宣传材料中的两种。记得北京申奥刚开始时,北京市市长刘淇存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此次申奥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北  相似文献   

9.
张玉川 《新闻与写作》2001,(10):37-37,36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晚22时10分,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仅仅20分钟后,《成都商报》便将题为“北京申奥成功啦” 的北京申奥成功纪实珍版送到了成都的大街小巷,免费赠送的30万份特刊被一抢而空,不仅将同城的竞争媒体甩在了身后,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少数在这么短时间内做出反应的报纸之一,新华社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_可以说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对新闻报道方式和版面的策划,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都市报的新闻策划的侧重点工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新闻业务层面上,新闻策划包括传媒定位策…  相似文献   

10.
陈元 《青年记者》2008,(15):88-89
央视奥运系列公益广告分析 1.借奥运东风,形成规模效应 奥运会作为世界性盛事素来是营销和宣传的最佳时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且因为漫长的申奥路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民族感情和期望.因此不仅各大商家将此次奥运会视作宣传产品树立企业形象的最佳时机,国家政府部门也将奥运作为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素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黄炳富 《军事记者》2001,(11):31-31
新闻媒体针对北京申奥成功所发表的社论或评论员章,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大气磅礴,言之有势。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是揭开了中国新闻媒体报道北京申奥的序幕,那么,莫斯科当地时间2001年7月13日下午6时10分(北京时间晚10时10分),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郑重宣布──北京赢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后,我国的新闻媒介迎来了自己的“狂欢节”。北京申奥的成功,既是北京人的骄傲,又是中国人的自豪,也是中国新闻媒体的大喜事。各大媒体一改前期报道的矜持、含蓄、冷静与理性,显得热力四射,充分发挥出…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2001年7月13日晚22时10分,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仅仅20分钟后,《成都商报》便将题为“北京申奥成功啦”的北京申奥成功纪实珍版送到了成都的大街小巷,免费赠送的30万份特刊被一抢而空。不仅  相似文献   

14.
金林 《新闻界》2008,(5):27-28
本文分析了张艺谋导演的申奥、会徽电视宣传片与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并对其影视印记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干记者这一行,工作是紧张的。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更是紧张。 2月15日,当新的宣传指示下达后,把组里原先准备的为配合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在北京考察而制作的四期节目的计划全部打乱了。而考察团官员即将于21日到达,22日第一期节目就要播出。一周时间之内如何拍摄并制作出四期十分钟的专题片,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时间紧迫更是拍摄计划的重新制定。 16日,主编陈耀文召开了“申奥节目小组”紧急会议。最终确定了四期节目各自表达的内容:一、北京的吃、住、行;二、北京的环境;三、北京的通讯;四、电视的转播能力;这四个方面是与奥运…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 13日晚,凝聚13亿华人的期盼,汇集 56个民族的憧憬,北京终于获得了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激动人心的喜讯也激发着版面编辑的创作热情与灵感,一个个不拘一格、生动鲜活、饱含激情的版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打破常规 以示特别北京申奥成功,既开辟了奥运史上的新篇章,也是中华民族进步与振兴的见证,更是我们与世界同步的一个巨大历史机遇。面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许多报纸都打破常规,通过版式上的醒目变化,来体现对北京申奥成功巨大意义的理解。最突出的变化莫过于报头位置的一改常态。《解放日报》把报头…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但对于北京申奥成功这样一件举世瞩目、举国欢腾的改变历史的事件,一篇篇喜结民族自强凝聚华夏豪情的报道,一张张浸满百年期待梦想成真的报纸,在今天、在当时、在此时此刻,就已经成为永不磨灭的历史见证,成为新世纪13亿中国人的第一份珍贵记忆。作为得益于全国人民支持、又给全国人民带来胜利狂喜的赢得举办权的北京的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为读者奉献了一期世纪珍藏版。 立意:全景式见证申奥成功立体式记录申奥历程 “如果他可以停留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候的任何地方,那么他的选择将是什么呢?汤恩比回答说,…  相似文献   

18.
文化转移:申奥陈述片的视觉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视觉文化传播有关的理论框架下 ,从分析申奥陈述片的制作过程和文本入手 ,试图从文化转移的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参与全球化、全球文化在中国的本地化 ,以及这一过程对弘扬中国东方文化的意义。研究认为 ,北京申奥陈述片是一次成功的展示中国文化的案例。陈述片的制作和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中西合璧 ,具有文化转移的特征。陈述片大量使用了视觉符号、视觉形象 ,充分彰显了视觉文化传播在文化转移过程中的独特性 ,这使跨文化传播非常有效和容易。  相似文献   

19.
陈元 《青年记者》2008,(10):88-89
央视奥运系列公益广告分析 1.借奥运东风,形成规模效应奥运会作为世界性盛事素来是营销和宣传的最佳时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且因为漫长的申奥路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民族感情和期望。因此不仅各大商家将此次奥运会视作宣传产品树立企业形象的最佳时机,国家政府部门也将奥运作为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素质的平台。在此背景下,公益广告因其特殊的传播功能被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20.
北京奥运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申奥成功,首都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为北京举办一届高水平的奥运会而贡献力量。为此,首图正在积极研究和探索如何做好北京奥运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