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次第涌现。在"娱乐至死"的电视时代,电视文化类节目重新高调的回归大众视野,文化类节目如何长久复兴荧屏成为急需思考的问题,分析以往电视文化类节目式微的宏中微观三个层次的原因,从政策、国民审美和行业自身解析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动力,以唤醒文化认同为价值方向,讲好中国故事为价值标准,达到传递中国声音的价值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化类节目的价值构建,对现象级的文化节目如何做好价值传承,引起大众深度解读探索传统文化,节目的产业供给链如何形成等做出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2.
文博类节目在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传统文化年轻化并为当代青年所接纳,是当下节目生产者在编码环节值得思考的问题.叙事化文博节目《此画怎讲》通过名画"开口说"的形式,将高居庙堂之上的人物画请下神坛,并找到与年轻人的对话方式,使虚拟语境中的"文物故事"与现实语境中的"传统文化"对接,让传统文化艺术在大众心中活起来.对于文博节目的 创新发展而言,还需把握文化元素与娱乐元素的平衡、运用数字化技术以增强节目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带动文化经济的价值延伸.  相似文献   

3.
自从2013年以来,在真人秀娱乐节目、网络综艺节目充斥荧屏之际,《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批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推动了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热潮.但是,近年来的文化节目基本采用传统的竞赛问答模式,虽然有一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但节目设置总体上并未做到推陈出新.2017年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生机,该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担任制片人和主持人,历时两年倾力打造,其新颖的传播模式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热烈讨论,成为具有创新传播意义的"网红"文化节目.  相似文献   

4.
在成功策划《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优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之后,央视历时两年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坚持创新意识,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从文物入手破题文化综艺,通过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国宝活起来",形成了现象级传播话题.《国家宝藏》从节目形式的编排、节目风格的定位到节目角色的设置,都力图推陈出新,分析其创新之处,对中国原创文化节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近年的节目编播实践,初步探讨在文化类节目的编播过程中,如何提高广播节目的附加值,让听众通过收听广播文化类节目,既获得了文化类新闻信息,又能够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得与文化类新闻信息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6.
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下,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不难理解.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平台,需要高质量的文化节目.在知识传播视域中透析文化类节目热播的真正原因,有助于深入了解这类节目的真正内涵,更能使电视这一文化传播平台获得稳定优质内容.  相似文献   

7.
施洁予 《东南传播》2012,(10):141-142
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形式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电视讲座,还常常运用电视论坛的形式呈现。电视媒体从业者希望通过更加新颖的节目策划,将传统论坛模式和视听技术手段巧妙结合,制作出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论坛节目。本文结合厦门卫视文化类节目《两岸开讲》栏目的具体节目策划案例,从"明确主题、选好嘉宾、把握节奏和丰富节目元素"四个方面探讨怎样运用策划技巧,制作出精彩的电视论坛节目。  相似文献   

8.
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时期先进思想与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文化类节目的大力支持,社会感染力创造也因此成为文化类节目编辑工作的重要使命.反思我国文化类节目的现状,其社会感染力创造仍有待提升,电视台应重视文化类节目编辑工作的创新发展,积极培育精品文化节目,塑造节目品牌.  相似文献   

9.
地域文化与方言类节目之间存有共生性,这既表现在地域文化为方言节目提供生存土壤,又表现在方言节目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地域多元文化和谐共荣。同时地域文化与方言节目之间也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为方言类节目引起的同一地域不同接受群体之间的矛盾,节目的形式与地域文化的社会学意义的矛盾,以及地域文化中的"庸俗元素"与节目的规范化之间的矛盾。吴语方言类节目想要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渠道变革,内容变革,扩大受众群体,培养方言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方子民 《东南传播》2018,(7):134-136
《耳畔中国》是2017年安徽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中国风音乐竞唱节目,节目突破了以往音乐歌唱类节目千篇一律的节目模式,将音乐与传统文化创新结合,在"唱"民歌的同时又"说"民歌,"说唱结合"的创新,打破了民歌演唱纯表演式的展示,缔造了一档真正有意义的、能够代表"中国声音"的节目.文章从节目的制作主题、节目模式、内容叙事、整合传播等四个方面入手,对该节目如何将音乐与传统民族文化完美的创新结合做出探讨,以期对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巴晓光 《东南传播》2018,(1):112-114
广播文化类节目因其自身的特点,常常在商业融入上陷入困境,许多电台因为创收压力而取消了这一类型节目。本文以福建音乐广播《城市旅行》节目为例,探讨了广播文化类节目文稿中的商业融入可行性及如何融入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12.
田毅 《新闻世界》2021,(2):65-67
作为承载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博类节目,自央视《国家宝藏》开播以来引发了热潮,相比其它电视节目,文博类节目以形式新颖、创新性表达和深厚精神内涵赚足了收视和口碑,逐渐成为"现象级"节目。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文博类节目发展境况,就节目创新路径展开探讨,以期在增强节目创新性和吸引力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先进 《新闻采编》2012,(2):19-20,12
文化产业类的栏目既不同于以往的只供文人观赏的"阳春白雪"、"只谈风月"类节目,又不是"某时某地又新建图书馆"、"送书下乡"等等的文化事业新闻类节目,而是既普及知识,又能古为今用,甚至形成各类交易或者促进经济发展的收藏、艺术品投资、抢救性挖掘各地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等这一类的节目。这类节目的创办不仅节目  相似文献   

14.
邱湧滨 《东南传播》2016,(11):37-38
进入新世纪,全国各地电视法制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也涌现出了一些知名的法制节目,但这些节目的案例大都是法院判决生效的案件,以案释法,而以法院庭审为主要内容的法制节目却不多,《第一帮帮团》"庭审直击"节目是目前福建惟一一个以庭审为主的法制节目。本文拟通过对"庭审直击"如何寻找"好"案例、给控辩双方同等话语权、如何提高庭审节目的法制含量、如何丰富庭审纪实类节目的画面等四个方面的分析,以此来探讨如何提升庭审节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李晓盼 《东南传播》2018,(8):132-134
文化类节目是我国节目形态中一个重要的类型,具有价值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在社会功能方面,文化类节目对中华文化、受众和媒介生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诸如文化类节目助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树立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匡正过于娱乐化的媒介生态等等,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流行性的文化生产削弱文化深层意涵等负功能.在价值观引导方面,文化类节目从节目内外出发,从线上线下立体地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梁喜爱 《视听》2016,(7):23-24
面对省级卫视诸多强势娱乐节目的进逼,方言节目作为一种最具本土化和贴近性的节目形态,成为地方电视台最"适销对路"的突围利器。然而当前方言类节目普遍存在文化含量不高的困境,甚至滑入了低俗化的泥淖。只有以方言为形,文化为神,提升文化品质,方言类节目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文化类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围绕传统非遗项目,在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四个方面凸显节目特色,以多元视角、多重时空、沉浸体验的方式,讲述非遗文化,传承非遗精神。这也是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8.
电视社教类节目故事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社教类节目是各级电视媒体节目组成的重要部分.这类节目寓教育于娱乐,寓教化于服务,寓宣传于信息、文化知识的传播之中,题材广泛,节目设置、编辑、播出手法灵活多样,是集中体现电视社教类节目特色和电视台水准的一类节目.因此,探讨和研究电视社教类节目的故事性,对于提高该类节目的整体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跟风式的一拥而上是目前中国电视节目的通病。题材撞车、节目内容同质化,已经上升到了全面的浮躁状态。电视相亲节目走红之后,到处都是"非常勿扰";舞蹈类节目走红后,到处都是《舞林大会》;在冷门节目呼之欲出时,竟同时出现了两档明星跳水类节目,让观众感到很茫然。而歌唱类节目的崛起更是让中国的电视荧屏,呈现出了"交通拥堵"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状,更有次序地"错峰出行",主管部门都开始扮演起"交警"的角色了。  相似文献   

20.
余俊生 《传媒》2021,(17):12-13
从春节的《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到《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河南广播电视台的一系列文化节目迅速破层出圈,引发社会一致好评.对此,国家广电总局于今年7月16日组织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暨文化类节目座谈会,使笔者有机会聆听和学习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文化节目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