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技术、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与实践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分析和概括。通过归纳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的技术流程,综述了与网络舆情监测密切相关的论题如网络舆情的概念、产生与传播机制、网络舆情的特征与影响、网络舆情的主体与媒介、网络舆情模式识别、基于内容挖掘的舆情监测与分析核心技术、舆情监测系统与应用等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并试图指出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解决信息海量日增、短视频直播兴起、大V主导舆论、“信息茧房”等舆情监测问题。【方法】运用技术论证法,从AI技术提升舆情监测精准性和效率、辅助舆情分级分类智能研判、替代人工开展舆论阵地账号拨测、为舆论引导提供有效参考等方面研究论证舆情监控的智能策略。【结果】AI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OCR、目标检测等技术赋能舆情监控的解决方案。【结论】不断引入高新技术,赋能舆情监控工作精准高效开展,维护网络清朗空间。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便捷快速,改变了既有信息传播格局,极大地拓展受众的话语权,加剧了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的发生.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包括校园安全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然而,当前高校领导干部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能力仍十分薄弱,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提高他们针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建设档案网络舆情监测平台是做好档案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文章阐述了档案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基本任务,指出为最大化发挥监测平台作用,必须处理好档案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采购社会化技术服务、设定检索“关键词”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姜飞  黄廓 《中国广播》2013,(5):56-58
本文描述了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各领域的冲击,认为大数据时代是一个包含文化基因、政治态势、经济走向、营销理念的金矿,具有后台化、可控制、精准化等特点。针对大数据时代对舆情监测和管理带来的冲击,提出了推动舆情监测和管理更加科学化的对策:一是尽快完善数据管理立法;二是确立直接舆情搜集管理与间接舆情搜集管理相结合;三是整合以往舆情监测统计分析单位。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形式与方式剧变,舆情风险极易扩大蔓延。过往针对传统媒体、PC端为主的舆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已不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针对当前舆情爆发快、性质界定难、交互式传播、网民观点杂等特点,本文提出,首先要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进行信息采集、过滤、传播路径分析、网民情感挖掘等;其次,建立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实行舆情的分级、分类处理;最后,借助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案例库,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推演所在机构的未来舆情的敏感点与爆发区间。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意见分化、对立或聚集,产生网络对峙、网络声讨等群体极化现象.为揭示网络舆情演化系统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特性与形成规律,在分析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内涵、特征和形式的基础上,从网络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交互过程、群体涌现等出发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Multi-Agent系统,建立网络舆情演化中的群体极化模型,给出算法实现,并且利用计算实验方法验证群体规模、意见领袖数量、意见领袖观点等对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影响,进而对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诠释.研究有助于把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以及监测网络群体成员的群集行为,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时代带来了复杂性进一步加剧的传播新生态.中国体育网络舆情新的传播生态中呈现出与其他类别舆情不一样的传播特征,在深刻理解和认识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体育网络舆情的治理路径:构建中国体育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处理好媒体关系以提升议程设置能力、重视和善于发挥体育正面舆情的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相关前沿理论和舆情监测实际,对已建立的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以及预警分析模型进行了调整,修改了部分相关指标的操作化含义,并增加了新的指标.希望新的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能够更加贴近與情、舆论的发展规律,进而为重大事件舆情的科学定量评价和有效预警提供一个有参考借鉴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喻健  唐亚娟 《新闻爱好者》2011,(18):148-149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呈现新动向,诱发因素来自社会、高校、家庭、个体、自然等方面。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内容集中在政治热点、社会焦点、学校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舆情特点表现为群体性和复杂性。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的措施有:创新舆情快速捕捉机制,关注舆情热度的内涵和来源,加强舆情深度分析和应急管控。  相似文献   

11.
高校重大突发事件呈现新动向,诱发因素来自社会、高校、家庭、个体、自然等方面。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内容集中在政治热点、社会焦点、学校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舆情特点表现为群体性和复杂性。高校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的措施有:创新舆情快速捕捉机制,关注舆情热度的内涵和来源,加强舆情深度分析和应急管控。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志强  龙雅丽 《当代传播》2011,(3):86-87,92
有效预警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可从网络舆情入手.本文提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系统的组成:监测子系统、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警报子系统、预控子系统等五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完备的预警的运行机制,即舆情监控运行机制、舆情汇集运行机制、真情分析运行机制、真情警报运行机制以及真情预控运行机制等五大机制,最后提出了加强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套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并在机构、队伍、制度、理论、技术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该体系存在工作机构不健全、报送内容不明晰、报送指向不明确、人员激励不充分、信息分层不具体、信息采集不深入、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需完善舆情机构和网络,加强部门间合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强化舆情工作者激励机制,深化舆情信息分析研究,构建舆情调查和安全保障机制,以形成职能明确、运作有效、成果显著的舆情信息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地方社会舆情监测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提出利用信息化的知识管理平台创建社会舆情监测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是网络时代舆情监管的趋势.文章分析了社会舆情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背景环境以及当前工作模式的种种不适,提出了创新型基于知识管理的社会舆情监测和决策支持体系模型,并对实现这种系统的路径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为地方政府提供的媒体舆情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舆情监测及预警、舆情信息提供、舆情信息保障、舆情信息跟踪、舆情分析、决策参考等服务.在目前服务的基础上,要注意引入互联网信息搜索技术,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分析;打破舆情分析选题的地域局限性,在做好被动服务的同时,应开辟主动服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有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进行整理与归纳,通过E-R模型系统分析主题舆情的属性特征,构建更为科学系统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舆情热度、舆情强度、舆情倾度、舆情生长度四个维度诠释主题舆情的传播范围及程度、舆情主题内容强度、主题舆情生长规律及状态、舆情受众意见分布等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要素。  相似文献   

17.
马玉洁 《今传媒》2016,(1):55-56
网络舆情是民意自由表达的结果,能够自我纠错,因此具有珍贵的反映民意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常常和真实民意有不小的差距,这和网络舆情的引发事件、事件信息发布方式、舆情发展过程以及网民素质息息相关.社会管理者只有了解这种差距,进行有效监测和正确分析,才能让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只有增强"把关人"的作用、严格执行网络实名制、提高网民素质,才能保证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彭柳  钟玉洲  郭冰 《东南传播》2012,(11):121-123
通过大众媒介获取信息是当今大学生重要的常态文化消费,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舆论形成机制并进行有效引导是重要研究课题。本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广州石牌地区六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媒介消费习惯与大学生舆情形成的关系,并在议程设置、媒介素养、校园舆情监测机制、培养舆论领袖、建设校媒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舆情挖掘研究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提出互联网舆情挖掘研究的框架层次结构,详细介绍各个层次所涉及的相关研究和关键技术,为网络舆情监控和预警综合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然后通过对现有舆情监测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的互联网舆情研究和实践应用;最后探讨互联网舆情挖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互联网舆情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发送者和传播者。网络舆情应对的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系统分析当前的网络舆情特点,提升电磁环保宣传的舆情监测、分析、预警、应对能力。因此,需要系统化评估网络舆情风险和应对效果,探索"舆情监测——专家咨询——提出预案——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策略,提升电磁环保宣传网络舆情应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