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科学内容并应用于科普教育活动,对于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提高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科学元素来拓展教育活动,实施“神兽复活计划”,结合馆藏标本、融合艺术创作,从科学文化艺术融合的角度全新解读《山海经》,以跨界融合的创新传播方式,激发人们在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对认识和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研究者及传播者,博物馆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数智技术的变革发展推动了博物馆的转型升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技术中介的时空互嵌与关系整合已成为数字智能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本研究以关系时空为切入点,探讨数智活化文化遗产的义理通路,阐释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相互赋能的关键,挖掘数字化重连在文博转型中的价值内核,并对“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数智实践路径展开详细探讨。本研究试图勾勒出数字技术环境下博物馆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传播的图景,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3.
刘佳 《传媒》2021,(10):73-76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转化势能和可待激活的"引爆点",以创意赋能、短视频助力传统文化传播普及、"云动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为路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深化传统文化全球传播.  相似文献   

4.
崔亮  黄震 《出版广角》2021,(10):2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座文化IP的宝库,还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宝库.中国的发展,不能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割裂,而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点结合,然后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以精品出版物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力,继而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中国社会的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欢 《出版参考》2023,(5):28-30+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启动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在创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进行了多方尝试。本文以《漫画中国文化关键词》一书的创作和推广过程为例,通过对其创作过程和传播方式的分析,探究其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及创新中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6.
洪莹 《出版广角》2018,(7):61-63
中国出版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国具有代表性贡献成果的专业性博物馆,必须紧密联系文化自信进行功能定位.中国出版博物馆应整合文化、创意与教育等诸多出版模块,弘扬爱国主义,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出版,坚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陈列国家典籍,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展示当代东方文明印记,推广中国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7.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图书馆的法定社会责任,阅读推广是图书馆履行其文化传承职责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构成要素及其优势和挑战,结合现实总结目前常见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图书馆助力文化传承的阅读推广发展策略,包括深化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理论研究、充分利用特色馆藏打造阅读推广品牌、以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做精做强等。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深厚,她所反映的人的思想和意识、品格和人文精神,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地,理应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近些年随着IP剧盛行,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IP剧的制作当中,既能赋予IP剧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受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同时也可以引领我国电视剧发展走向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思维突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形态和结构,通过"融合、创新、互联"的模式给各行各业带来机遇和无限可能,为传统行业注入活力和助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积极开创"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加深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索与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各界等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优质产品、品牌和传播平台,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新模式、新形态和新风格.  相似文献   

10.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文化单位尤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01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朝读经典》,作为全国第一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学生读本,取得了出众的"双效"成绩.本文以打造"朝读经典"品牌...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做好普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出版为例,剖析其选题策划过程、审稿编辑加工过程、营销推广过程中的策略与经验,探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文章着眼于面向未成年人的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现状,在丰富资源内容、创新服务手段、融合数字技术、引入社会力量等方面提出了面向未成年人的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对策,以期探索公共图书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路径.其中,扎实开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研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应在"两创"方针的指导下勇承重担,用创新思维发掘与丰富传统文化新内涵,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出版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博物馆是一个集馆藏、陈列、研究、教育、产业、管理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为广大人民群众源源不断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寓教于乐的生动教材,为学校教育提供第二课堂就是博物馆的光荣使命和职责。要履行好博物馆  相似文献   

15.
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话语权视角,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推广与构建图书馆话语权的关联,并以乡贤文化为例,分析了乡贤文化对促进阅读推广的作用与意义,以期提升图书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张晓萱 《视听》2022,(3):58-60
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四季以"献礼建党百年,唱响英雄之歌"为主题,重温流传千古的英雄赞歌.本季节目在延续"和诗以歌"原创模式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充分发挥"音乐+经典"的表达优势,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英雄精神的当代传承为切入点,运用融媒体时代的多元传播方式,借助言语文本符号、非言语符号...  相似文献   

17.
国际博物馆界早已经将"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博物馆与自然遗产""博物馆与旅游"等命题提出来思考和探究。2018年,我国行政机构调整使得文化与旅游合并为一个部门,"文旅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在文化旅游界的关键词。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遗产一直是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命题,博物馆作为"文化的中枢"更要积极发挥其当下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我国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从意识、理论、实践中去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纪小乐  魏建 《出版广角》2023,(23):17-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生生不断、绵延持续的历史进程。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应通过刊载最新学术成果、参与并引领认知变迁、推动文化思辨等方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同时需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向社会各界推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内和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挥引领作用,与其他媒体行业形成传播体系的“雁阵格局”,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单品种、小部头字帖,全国每年不知要出版多少种,然而,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的《甲骨文字帖》却别具一格.由于《甲骨文字帖》致力于甲骨文化方面的研究内容,又着力于甲骨文书法的普及与推广,因此,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和贡献,使其具有了非凡的出版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和沟通,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壮大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官方传播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海外孔子学院的推广、国家形象片的海外传播等。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官方传播有时也会引起海外民众的警惕和误解,亟需构建海外民间传播体系或机制。借助新媒体和民间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为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用新媒体技术"软化"传播内容,立体化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用好民间传播力量,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海外社区;转变传播战略思维,注重情感传播,构建处理海外传播不利因素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