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丽 《采.写.编》2021,(12):12-13
人工智能技术是通过研发手段实现模拟并拓展人的智能的相关理论和运用的技术科学,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目前已经渗透到了新闻传播生产的各个环节.新闻传播生产模式在信息采集、内容制作、产品分发、用户体验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变革.本文针对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生产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生产模式中的应用方式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张宏曼  罗彬 《视听》2022,(4):13-16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断为体育传播赋能.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体育传播在信息生产、流通、体验等环节形成机器人写作、个性化推荐、虚拟现实场景等智能传播态势.然而,技术带来的新媒介、新主体、新现象使得体育传播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天平日益失衡,体育传播面临着信息生产、信息分发和用户体验等方面的伦理困境.人工智能时代,体育传播应以...  相似文献   

3.
李颖异 《青年记者》2016,(36):91-92
从工业社会到共享社会,从亚当·斯密到哈耶克,传媒环境在改变,传播技术也在革新,但唯有受众一直是所有传播活动的终点.互联网语境下,得益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曾经作为“靶子”的受众已然变迁为用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用户力量开始凸显,传统的传播逻辑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人性思维回归等因素的冲击下已经与当下的媒介环境格格不入,用户体验成为互联网时代新闻客户端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笔者认为,当下新闻客户端对用户体验优化与重构的有效路径是拥抱互联网,即运用互联网思维洞察传播环境和用户属性的变迁,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为基础,通过打造超越用户预期的产品、构建用户社群和跨界传播来提高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4.
5G、多媒体、大数据、VR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赋权民众表达、重塑传播生态、再造产品流程、构建话语体系和重构人类文明.多维度的媒介技术作为工具嵌入文化遗产的修复中提升了修复的精准度,虚拟现实系统建构线上和线下的沉浸式体验打破了时空隔阂,多渠道传播提升了用户的文化参与效能感,搭建智能交互的反馈体验有利于传播优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5.
梁爽  喻国明 《新闻大学》2021,(1):89-102
近年来,随着移动应用技术和智能传播设备的快速发展,媒介用户的使用体验问题成为学界与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认知神经传播学,通过EEG脑电实验法和行为实验法,具体探讨媒介用户的使用动机、使用场景对其用户体验的影响问题.结果发现,动机、场景因素对媒介用户的使用体验均产生影响.其中,社会化动机主导下的用户在使用移动应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将具身体验与信息传递过程深度融合,使得传播生态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主要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具身传播趋势下,档案信息传播向具身化转变的实践中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技术可行性,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为档案信息传播带来的实现交互叙事、提升视角体验、跨越时空边界、创新传播模式等机遇,以及所面临的影响内容呈现、削弱传播效果等挑战,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信息传播中风险监管、内容挖掘与技术利用三个方面的创新实践,以期为我国档案信息传播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AIGC领域技术发展及结构革新,重构了当前传播格局与治理生态。一方面,驳杂的多元数字媒体平台传播图景,既是新闻传播伦理一体两面的表征实践,又潜藏效用危机化解对策与路径。另一方面,AIGC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其在传媒、影视、游戏、电商、音乐等场景的应用已趋成熟,有望成为继元宇宙时代之后的内容生产技术基础。基于该现实背景,通过明确AIGC在信息传播中的算法伦理、用户个人信息和数据隐私等现实难题以及亟待完善的体制机制建设,寻绎媒介融合时代AIGC生产、传播及效用路径中的“为与不为”,进而建构一套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媒介语境以及行业发展现状的人工智能新闻规范和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8.
邱添 《新闻世界》2022,(4):77-81
5G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从技术、内容、渠道、终端、受众等多方面对媒体进行了全新的体系构建,推动了媒介生态的升级与变迁,构建了传播业态的新格局。本文探讨了5G技术对媒介生态的影响,以及技术驱动下场景化传播、智能化传播、视频化传播、沉浸式传播等媒介生态的传播新图景,并结合相关数据和案例,以期能够从算法、数据、媒介依赖的层面和维度对5G背景下的媒介生态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王昀 《编辑之友》2018,(2):60-66
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会认知的媒介图景已不同以往.传播学因而需要考量既有新媒介研究经验的适用性,建立相应理论对话空间.时下传播学科关于人工智能之关切既受到计算机科学及其相关学科脉络的深刻影响,也出现不同层次研究案例注意到智媒时代内容生产与受众关系的生态变化,整体来看,已经涵盖基于机器自动化的媒介生产取向、基于算法模型的计算科学取向、基于信息处理的认知传播取向以及基于用户中心的人机交互取向等代表性论述.将人工智能置于传播媒介分析的互动框架,研究者有必要继续审视其如何助益多元化内容生产格局,提升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情景反应能力的精确性,同时,持续关注由此衍生而采的媒介素养与传播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下媒介迅速发展,改变了以往用户获取以及传播信息的行为模式,传播活动日益呈现出即时性、娱乐性和感官化等特点,用户更加倾向于可以引起自身趣味和精神共鸣的传播内容。基于此,从媒介趣味理论出发,选取2016年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为案例,以管窥豹,探讨在网络空间中,媒介趣味的形成机制以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薄莹 《东南传播》2012,(2):16-18
个人网络电台是广播媒体与互联网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产生的新兴媒介产品,在"个人化媒体"日趋兴盛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关注的视角主要包括菠萝台的内容产生方式、传播路径、传播效果以及媒介使用者接触媒介动机等方面内容,通过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来分析菠萝台在传播过程中所显示出的用户制作内容、高交互性、自主性、共享性等新媒体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12.
刘畅 《东南传播》2022,(11):1-4
智能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媒介可供性包括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和体验可供性等方面。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去分析从传媒到智媒过程中,技术在新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尽管新闻生产中有新的行动者入局,但人仍是重要的核心行动者。未来的“强人工智能”阶段,新闻生产不仅要追求“智”,更要追求“质”,通过人机耦合去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媒体将逐步走向智能化、智慧化。以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媒体,引发了媒介内容生产者从人转向人与机器共同生产,内容判断标准从以新闻事件价值为判断维度走向以受众心理感知价值为维度,内容形态从形式上的糅合走向实质意义的融合,用户信息体验由以传者视角为主导到受众虚拟临场体验的变革。面对技术对新闻生产的颠覆与变革,作为职业传播者,要学会顺应形势,认清自我价值,与技术一起协同进行新闻内容的优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加快了媒体的智能化进程。智能化媒体凭借多维度的信源渠道、全媒体的传播手段、精准的信息推送方式被视为人的新型感官延伸媒介。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进行学理性思辨,探寻智能化媒体技术手段,以传播学经典理论剖析并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为解读智能化媒体的应用及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坚 《传媒观察》2020,(5):5-11,F0002
在新闻智能化传播的环境下,传统媒介的新闻信息资源理念发生变化,智能算法成为新闻信息资源获取和开发的重要手段。智能化传播的新闻信息价值判断,建构了新闻事实信息-社会数据信息-用户需求信息三位一体的新闻信息价值确认系统,体现了智能化新闻信息价值理念的特殊追求。新闻信息生产流程中人工智能系统与新闻传播者形成特殊的生产关系,新闻信息生产理念强调人机协作与共处,由此产生新闻报道视野和新闻产品形态的变化。智能化的新闻发布机制,促进了新闻信息的多渠道推送和分散化传播,也有力推动了传统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理念的智能化转变。  相似文献   

16.
王京  徐江旭 《传媒》2023,(8):35-37
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主流媒体应把握机遇,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探索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和传播中的有效使用途径,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大央媒的实践为例,分析人工智能在新闻策划、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分发供稿、传播分析和用户互动等环节中的使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主流媒体智能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媒体是由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四个维度构成.随着5G大规模的商用,这一革命性的通用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一起赋能"四全媒体",对其表现形态、特征和场景产生重要影响.基于5W理论,笔者从传者、内容、媒介、用户和反馈这一完整传播链提出,"5G+AI"驱动下的"四全媒体"智能化构建创新...  相似文献   

18.
随着ChatGPT广泛介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用户的大众应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工作逻辑和运作原理来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特别是加深对人工智能媒介工具和媒介内容的认知。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ChatGPT的广泛使用也为用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习能力的不足、理解能力的滞后以及媒介判断力的缺乏困扰了众多用户。对于用户而言,不断锤炼自身的媒介素养,从而充分发掘ChatGPT的潜能,规避有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是当下可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兼具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属性的出版业来说,在工业4.0时代背景下,目前正步入智能化出版的发展之路.文章从业务管理、传播形式、用户体验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分析出版业智能化的表现特征.在新一轮出版业的变革浪潮下,应该从技术平台、内容生产、服务观念、市场营销等环节着手,吸收工业4.0的技术精髓,寻求未来出版业的智能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视域下,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发展出发,结合人民文化需求,提出了人工智能视域下移动公共文化服务设计策略。以博物馆APP设计为例,采用服务设计思维,将人工智能运用于移动公共文化服务设计。从捕捉触点、建设内容、创设情境、优化流程、参与服务五个方面研究移动公共文化服务设计策略,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用户体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水平,服务于我国公共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