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广丽 《青年记者》2016,(36):78-79
2016年8月2日央视一套首播的年代剧《马兰谣》,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爆炸力学和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林俊德,立足于我国核国防事业74年无私奉献的故事.在电视剧叙事层面,该剧涉及国防事业,创作中有诸多不便.所以该剧将镜头聚焦在了对林俊德丰富人物关系的设计与刻画上,实现了电视剧创作中对特殊重大题材的“轻巧”叙事.  相似文献   

2.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凭借一路走高的收视率迅速成为现象级大剧,获得了受众的普遍认可.出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话语奖惩"机制的诱导,受众纷纷加入观剧潮.在观看该剧过程中,受众的廉政期待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现实中产生的失望情绪得到某种心理补偿,而剧情设置和所宣扬的主题能够将人卷入其中,引发价值共鸣.受众基于追逐娱乐时尚、呼应大众审美转向的心理,自发地参与到对该剧的"二次传播"之中,助推该剧持续火爆.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央视热播剧《恰同学少年》进行了剖析,认为该剧突破了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在创作理念、题材内容、风格意蕴等方面的成规,并且可能会开创一个新局面;对毛泽东的人物形象塑造可以说是对"高大全"式人物塑造方法的彻底颠覆,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一次大篇幅地从"大教育"的角度反映了伟人,讲述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探讨了教育的宏观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媒介场域里强劲涌动的新主流影视创作潮流中,新主流电视剧站在主导意识传播的立场上,力求与受众达到更高更深度的交流对话,彰显着“主流价值和主流市场的合流”。新主流电视剧打破了之前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的一些固有模式,突破了创作上的某种“舒适区”,在体现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艺术创新方面大大提升了受众的关注度。本文尝试从叙事手法、影像呈现以及受众层面等三个维度,探析新主流电视剧的创新“出圈”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艺术路径。  相似文献   

5.
莫羡 《视听》2022,(4):130-132
广播剧是一种特殊的剧种,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广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冒着敌人的炮火——田汉抗战在桂林》立足广西特色,表现重大题材,成功塑造了田汉等把灵与肉交付给民族大义的抗战文化人形象.该剧紧抓题材优势,构建戏剧冲突,展现人物命运,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精品广播剧创作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6.
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美国期刊界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改革.2015年美国期刊协会正式推出"期刊媒介360"方案,构建了一套全新的期刊受众统计规则,从方法论层面实现对期刊的"再定义",将"期刊"提升为"期刊媒介";从价值层面实现对期刊受众的"再发现",将纸媒读者提升为全媒体读者;从愿景层面实现对期刊发展的"再规划",将"平面愿景"提升为"立体愿景".基于此种新视角,美国期刊的受众结构、细分市场和经营模式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传递出一系列积极信号,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参与式文化的理论框架从剖析媒介的消费行为出发,研究受众如何通过自身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影响媒介及其传播内容.以参与式文化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对互动剧的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发现互动剧在模式、形式和价值上并不完美,还只停留在弱互动层面.通过受众和粉丝文化理论挖掘互动剧潜在的深层次互动价值,以增强交互体验为核心,对互动剧加以创新,增强其持久的创作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温燕霞 《声屏世界》2017,(10):23-25
江西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反腐第一枪》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梳理该剧的创作经验,对指导广播剧的创作生产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总的来说,该剧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紧扣时代特征,严抓剧本创作,充分发掘地域文化,彰显广播魅力.  相似文献   

9.
楼云昊 《视听》2023,(9):21-24
《我们这十年》作为一部优秀的重大题材电视剧,在记述先辈们高风亮节、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同时,对于青年群体具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教育意义。因此,为实现该剧的文化价值意义,制作团队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旨在使其创作理念和情节架构均能够符合青年群体的审美和心理需要,以引起青年群体心中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教育引导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中,海岩剧成为继金庸剧、琼瑶剧之后的又一品牌剧,由此可见海岩剧的独特魅力,"案件+情感"的模式也一度成为海岩剧的代名词。然而,二十几年来,海岩剧也面临着品牌类型剧的"模式化"问题。本文通过对二十几年来海岩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作品的比较,分析其模式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而从海岩剧的模式化看现今中国电视剧的模式化问题,并从电视剧的创作层面探讨突破模式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目前,越来越多的纸媒开始注重对信息予以正确、有效而独特的解读,并进一步实现由"信息纸"向"观点纸"的转变.本文从受众层面、媒介层面、受众与媒介的结合层面探讨这一转变的原因,从而肯定了纸媒这种内容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孙雯晴 《视听》2022,(4):127-129
与过往刻板说教的献礼剧相比,重大主题电视剧创作把国家与人民的期冀纳入同一目标,构建了一场盛大的文化仪式,成为联结国家与人民的共同价值谱系.重大主题电视剧充分汲取现代主义质素,将历史现实凝集为镜头中的细节,并透过这些镜头细节将历史更深层次地再现出来.同时,打破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枷锁,用镜头展示人物群像,在不同人物的...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传奇》是一部以反映新疆民族团结与发展进步为主题的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后,人气一路飙升,并以全国收视第一的骄人成绩圆满收官,在全国电视观众中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疆文化研讨热潮.本文基于视觉传播研究视角,通过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深入剖析该剧的受众心理.通过受众心理分析,指出该剧的成功之处,以期为其他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制播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尹鸿  司若  宋欣欣 《传媒》2021,(11):8-13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影响尚未消弭.特殊之年,行业引导和监管形成全媒化覆盖.新主流剧更注重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合流,"她"题材在剧集创作中成为年度现象,现实题材剧更凸显人文底色,观众焦点渐渐转向性别平等和教育平等,头部剧集群数量和社会效益多面放大.多屏时代,产业模式和市场结构整合加速,台网融合并进,从条块分割走向有序竞争.互联网技术的审美化加速大众产品与分众产品的互补,短剧集、短剧、微剧、互动剧等丰富了产品类型.拓展优质内容的多类型、多窗口、多市场化传播渠道对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纵观近年来现实题材影视剧创作,可谓冷热参半。"热"的是创作数量:仅以1995年计,国产影片146部,现实题材占60%;而7000余部集电视剧,现实题材剧更是数量空前。"冷"的是受众,对众多现实题材影视剧,观众纷纷投出反对票,以至于这一现象被有关媒体列为1995年中国十大文化新闻之一。如此分明的冷热反差说明了什么?应该肯定,对现实关注和透视的深度及力度历来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追寻的目标。但在我们的一些编导那里,现实题材却产然是创作投机的最佳选择:一不必担心寻不到让人心跳的题材,新潮话题和面孔随拉随用;二免除囊中羞涩之忧…  相似文献   

16.
找到了好的新闻题材后,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选取合适的切入点、选择典型的新闻事实去反映主题的表现方法问题,这在优稿创作中也十分重要。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对于重大题材我们不难表现,但更多的是对那些看似平常的普通题材反倒觉得无从下手,其实,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有利于这类题材主题的深化和表现,也更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7.
杨艳辉 《东南传播》2018,(4):150-151
本文从记者策划、采编《三明医改启示录》系列电视新闻报道心得入手,尝试分析改革类题材新闻报道中如何强化受众意识。强调从新闻消费主体,即受众角度出发,运用新闻心理学相关理论,在策划、叙事策略、电视语言运用等方面着手,拉近此类型新闻与广大受众的距离,使重大题材新闻报道更有"温度",创作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陈伊丹 《视听》2023,(1):57-60
如今,古偶仙侠剧面临产量暴增却内容题材单一的问题,部分仙侠剧已不再符合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诉求。古装剧《苍兰诀》凭借其精良的内容制作与有效的线上推广,与受众进行了紧密的情感勾连,在流量市场卓有成效。该剧还通过外化的视觉符号搭建和内隐的价值体系构建,将中国传统文化抽象的东方韵味转化为具象的影视作品,进行了有效传播。在古装剧“量多质减”的今天,古偶仙侠剧应在满足观众的审美诉求之上,承担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影视市场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在众多类型的电视剧中,"神怪剧"深受观众喜爱.本文从这一题材类型电视剧的创作历程、创作特征,以及创作误区等三个方面,结合典型的作品,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剖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广播剧《永远的攀枝花》为例,分析了该剧的创作背景和现实意义、创作要素、创作上的困境与探索,以此展现攀枝花钢铁集团工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为企业转型升级、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筑牢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