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记者》2012年第7期刊发了专题文章"新传播格局下新闻评论的热点引导与应对",对微传播挑战中的传统媒体评论转型及人才培养、新媒体新闻时评的热点引导与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度探讨。当时本刊即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在新闻评论岗位工作了30余年的资深评论人米博华约稿。繁忙中他抽空完成了下面这篇访谈。第8期刊发出来,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交流。  相似文献   

2.
2007年11月上旬.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嘉兴召开。与会期间.记者采访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请他就有关新闻评论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3.
您想知道怎样写好新闻评论吗?您想搞好新闻评论工作吗?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新闻评论探讨》,可以满足您的要求。该书是新闻战线编辑部与潍坊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新闻评论研讨征文的获奖入选作品集,共收入论文90篇,分别就新闻评论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邵华泽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并将他撰写的《党报新闻评论的风格》,作  相似文献   

4.
2007年11月上旬,由浙江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杂志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新世纪第三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隆重召开,这是全国新闻评论界的一件盛事.中宣部、中国记协、<人民日报><浙江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单位与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此次论坛会议.与会期间,记者就有关新闻评论的问题采访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报评论工作也在改革中不断创新,《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曾就党报评论及人才培养等问题,于2002年和2004年在《中国记者》及人民网两次对话交流。近来本刊就党报评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及评论工作者的职业素养等问题,再次与他进行了探讨。党报评论的定位:《人民日报》社论是党报评论中的著名品牌,人们提到报纸评论首先想到的是它,那么《人民日报》评论的定位是什么?米博华:可以从《人民日报》评论的特性方面,归纳出它的基本定位:权威性——重大新闻、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中央指定《人民日报》是重要发言人。公信性—…  相似文献   

6.
采访米博华回来,翻读他的杂文和评论,我有了好几个题目,最后,却选了这个一本正经的题目。为什么?我不知道。也许米博华知道,就他的年纪而言(33岁),他显得有些一本正经。“米博华之研究”,顾题思义,不外乎如此两点,米博华的研究工作和我对米博华的研究。关于前者,我力不从心。(对于米博华,我毕竟只有一面之交,不可能完整介绍。)对于后者,我则兴趣不大。米博华和我是同龄人,让我来研究他,连米博华自己也会觉得过份。更何况,“×××之研究”,可是一本书的题目,编辑部不会给我这么多版面。然而,这题目使我入魔着迷。我,别无选择。有趣的是,我当过工人,米博华也当过工人。我当工人时,是一心一意当工人,不读书,不看报,靠  相似文献   

7.
10月21日,“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走进山东大学.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率人民日报社著名编辑记者与山大学子现场交流。活动之前,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在山大开通。人民日报社还与山大签署了战略合作椿议。  相似文献   

8.
媒体脸谱     
人民日报校园行走进山东大学10月21日,人民日报校园行系列活动走进山东大学,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率人民日报社著名编辑记者与山大学子现场交流。活动之前,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在山大开通。人民日报社还与山大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9.
《青年记者》2016,(7):42-4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人民日报》,2月21日~23日 简介: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3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了实地调研,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  相似文献   

10.
董月玲 《青年记者》2002,(11):12-14
1970年,在天津第一中学的一个教室里,有个学生站在讲台上高声朗读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没人料到,30年后,这个念社论的学生,成了人民日报2001年新世纪元旦社论的执笔者。这个人是米博华,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专门从事新闻评论工作,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1.
木东 《今传媒》2007,(1):4-6
米博华,男,河北赵县人,1954年出生.曾在天津、河北就学并参加工作.1978年至1989年,在《中国青年报》任编辑、记者,评论部副主任、主任.1989年调人民日报社,任评论员、评论部主任,现任副总编辑,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2.
《采写编》杂志2006年第1期发表了金陵客先生的《论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一文.该文的基本观点认为传统的对新闻评论基本特征的概括"过时了",并说新闻评论具有"政治性、群众性、指导性、针对性等等,这些被传统教材视为要素的东西,似乎无处生根."金先生认为新闻评论是没有政治性和指导性的,进而他将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概括为"新闻性"、"思辨性"和"公益性".  相似文献   

13.
苏鹏 《新闻窗》2009,(5):54-55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提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旗帜,是引导舆论的主要途径。在“独家观点”日益重要的今天,新闻评论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党报评论的政治高度、时代高度、理论高度、民生高度、文字高度五个方面分析运用新闻评论正确引导舆论,切实提高舆论的实效性,就必须强调党报评论的高度与权威性。  相似文献   

14.
读到徐兆荣先生的新著《实用新闻评论写作教程》,很高兴。兆荣先生是我近年才结识的新朋友——源于嘉兴日报实施“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他对于新闻评论的这项改革很热心,多次参加会议,发表论文予以高度关注和热情支持。正是这样的交往让我们一见如故。大致相同的经历,让我们有了许多共同的理念和语言。他的新书出版,也是给我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16.
秋实 《新闻与写作》2002,(12):12-13
决定人一生事业走向的,往往就是自己清楚的或不太清楚的爱好、天份和机遇,对米博华来说是这样。他说自己干上职业评论员,是个偶然,但也不完全是偶然,因为打小他就有两大爱好:一是朗诵,二是喜欢看好的政论文章。 1970年,在天津一中的一个教室里,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高声朗读人民日报1970年元旦社论《迎接伟大的七十年代》。没人料到,这个当年念社论的学生,会成为人民日报2001年新世纪元旦社论的执笔者。除了朗读,他还喜欢看好的政论文章,不光念,还要大段大段地抄,作笔记,《马恩选集》四卷,他在初中就读完了,当时书少,也爱看。 他的父母都是干新闻的,姐姐也在报社工作。上学的时候,米博华常替父母抄稿子,因此对编稿、写稿一点儿不陌生。1978年,他由河北团省委调入中国青年报。在中国青年报,他在科教部、经济部、总编室工作过,最后落在评论部。先当记者采访,后干上评论。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有识之士认为,在当今多媒体兴起的信息时代,受众不但需要了解新闻,同时也需要解读新闻。新闻已不仅仅是最近发生的“事实”.还包括人们最近提出的“观点”——特别是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有什么样的反映和评论。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18.
李拯 《新闻战线》2023,(21):18-21
<正>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10周年。这些年来,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党报评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舆论场更好发挥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是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9月25日,由人民日报社召集、人民日报社评论部指导,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2023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了新闻工作特别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党的新闻工作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他特别强调,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  相似文献   

20.
最近,浙江大学的吴飞教授在微信公号重发他前几年的微博文章:《关于新闻立法的那些往事》.其中谈到了出生于河南洛阳的新闻人张宗厚先生,又重新勾起了老友、后学及各方对张先生的回忆、惦念与追寻. 话还得从2009年于建嵘那篇《寻找为新闻立法的张宗厚先生》说起.原来,于建嵘198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地级市党委的机关报工作,并负责重要评论的写作和政法新闻的采编.但他还想为改善当时新闻界的环境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