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常永强 《今传媒》2023,(11):45-48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传统文化媒介形象正在向可视化方向转变,并凸显出即时性、交互性、社群化和个性化等特点。基于此,笔者提出要从新媒体话语形象和文化传播者形象两方面入手,通过活用新媒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育、挖掘文化资源以及塑造文化品牌等方式,重构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媒介形象,旨在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着和谐社会的良好构建,跟随时代的变迁,多样化的媒介载体逐步成为文化传播与弘扬的重要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多种文化观念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相对薄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新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路径。笔者从厘清内核、拉近距离、创新内容、技术跟进、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传播路径探究,以期增进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理解与认同,进而营造更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3.
丁燕伟 《出版广角》2023,(24):64-6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出版机构的重要职责。融媒体时代,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出版机构应通过精准定位受众群体、优化内容、构建出版矩阵,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其传播与传承离不开媒介的作用。本文以短视频、直播为例,探究以分享与共创为核心的新型视听媒介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价值,并从“可见”“可感”“可及”“可触”四个层面分析其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价值与媒介逻辑,进而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脉的传承与传播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其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化基因,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范围得到认同。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与传播中华文明精髓,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华文脉的传承与传播要以对话精神为基本方法论,积极推进经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时代与未来的对话,以文创理念把握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以文化间性把握文化敏感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握文化使命感与文化创造力的关系,以辩证的思维分析文化内容,以平等的姿态看待文化差异,以创新的方式开展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深厚,她所反映的人的思想和意识、品格和人文精神,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传播的重地,理应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近些年随着IP剧盛行,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IP剧的制作当中,既能赋予IP剧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受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同时也可以引领我国电视剧发展走向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2月7日落幕,节目收官战收视率突破1.17%,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30%.节目的热播再一次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国人所认同和尊重的主流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存续下去的思想基石. 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是跨媒介传播 文化的传承需要工具,媒介便是一种便利的工具,人们通过媒介沟通有无、表达观点,在这种分享当中,文化得以传续下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于媒介的借助是必然的,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是在当今融媒体的环境下进行跨媒介的传播,以期增加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精神谱系图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传承创新、精神涵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民族文化、塑造时代精神、启迪后人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迁精神作为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是知识分子群体爱党报国的历史写照,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价值观念。西迁精神系列图书记录了交通大学西迁建功立业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以西迁精神为例,分析精神谱系图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价值意蕴及现实机遇挑战,探寻新时代背景下,精神谱系图书如何践行文化使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昭 《出版广角》2021,(10):17-20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期,我们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近年来,各出版社牢牢树立起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工作理念,从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着力挖掘选题,出版了众多优质的主题出版读物,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0.
袁玮 《今传媒》2016,(12):86-88
中华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统媒体、国家法定节日的活动传播来实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新的传播方式为受众提供丰富、快捷的服务;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媒介组合的传播趋势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将极大推动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余锐 《传媒》2023,(20):41-43
电视栏目《典籍里的中国》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围绕青年受众主体地位,创新传统文化大众表达,展现中华典籍思想传承,凸显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满足青年群体多元需求。《典籍里的中国》依托丰富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多媒体互补、联动,实现多渠道立体传播,进而提升传播效能,强化青年群体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孙浩  巩奕 《中国编辑》2024,(4):90-9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联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短视频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符号学理论框架进行文化透视,发现短视频的媒介逻辑深刻发挥作用,通过贯穿符号生产、符号选择、符号释义的全过程重塑了文化传播机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呈现古今互通、“情”“境”互应、人机互构的全新图景。这对于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所处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国家形象的彰显,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精选节目内容、创新比赛机制、拓宽传播渠道等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彰显了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徐广宇 《新闻爱好者》2021,(2):I0001-I0002
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悠久,所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古代文化传播媒介和途径单一,且每逢朝代更替、战乱等,都影响着文化的传播。新朝代的统治者选择性地传承文化,甚至是中断一些文化的传承,如秦朝的焚书坑儒,导致了诸子百家文化流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即使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还是有诸多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流失,甚至被人们淡忘。  相似文献   

15.
崔亮  黄震 《出版广角》2021,(10):28-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座文化IP的宝库,还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宝库.中国的发展,不能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割裂,而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特点结合,然后进行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以精品出版物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力,继而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中国社会的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传承发展的新时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和中外交流的日益扩大,当前社会的国际化融合进程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外来文化吸引了很多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涵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既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有文化全球化浪潮下各媒介之间竞争的影响。时代召唤文化涵养,文化涵养赋能时代,作为大众传播主力军的电视理应担当起文化“询唤”的责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摈弃消费文化糟粕,从而实现对“受众文化认同”和“电视文化责任”的双向“询唤”,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巩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18.
张道明 《传媒》2023,(24):76-79
高校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充分认识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准确把握新媒体场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全新样态,正确审视与之相伴而生的现实挑战,积极采取协同多元主体、注入优质内容、更新话语表达、聚焦靶向发力等举措,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引领力、说服力、精准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内核所在,推动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始终是时代课题。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受众参与程度更高、传播形式更加高效且多元,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如娱乐化碎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矛盾、传统文化对于新媒体的传播形式适应性不足以及兼具技术操作与内容生产的人才稀缺。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认为传统文化传播应该在持续坚守传统文化价值内核的同时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形式创新,进行多元化发展并且加大培养人才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以便在新时代更好地散发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王伟超 《出版广角》2021,(19):68-70
出版业是弘扬、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利用出版业自身的出版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构建科学合理的出版体系,按照"七个一"目标要求,融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形式,构建"线上+线下""出版+IP""出版+跨界"的传播渠道矩阵,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多层次受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