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董悦 《传媒》2021,(4):42-43,45
推进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是一项重大改革工程.笔者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与探索为例,以"主流声音响不响""媒体内在活力激发得好不好""新技术运用得实不实""新型主流媒体强不强"四个维度为标准,论述如何不断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进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转型,打造城市新型主流媒体矩阵,为其他传统媒体转型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概念,对于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来说,这是一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受到原有机制的制约和影响。"四全媒体"的框架下,适应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新机制亟待创新与建构:全方位、全流程关注与报道社会重大事件,实施新闻生产与传播流程再造与优化,构建"全程媒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满足受众的个性化信息或新闻消费需求,打造"全息媒体";形塑传受一体化、混合型角色,强化大众参与感、体验感与社会责任感,推动"全员媒体";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发挥媒体融合的作用和效能,实现"全效媒体"。  相似文献   

3.
袁鑫 《新闻爱好者》2023,(1):105-107
传统媒体经历着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传播格局转变,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也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新挑战。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所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成为媒体人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以济郑高铁濮郑段开通系列宣传为例,分析探讨濮阳市广播电视台坚持守正创新,采用“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互融传播模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跟踪报道,全平台播发,推进全媒体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媒体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树立了新闻工作行业标杆,主流媒体工作者面对时代变革的考验需看清"四力".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全媒体环境特征,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层维度,深入思考了全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提升"四力"的方法.旨在洞悉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变革,助力媒体人更好地为时代发声.  相似文献   

5.
金志超  李铁军 《传媒》2021,(6):82-84
随着高校融媒体建设从自发式探索阶段到统筹性实体建设转向,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各大高校融媒体在做大做强"抗击疫情""思政育人"主流舆论的同时,也面临内容投放与用户需求存在失焦、平台整合与分流引导存在竞争、条线关系与成长空间存在断层等现实困境,由此,应加强全息媒体融合建设,构筑数据可视化传播图景;加强全程媒体融合建设,提升内容生产发布延续性;加强全员媒体融合建设,凝聚无所不用的传播合力;加强全效媒体融合建设,打造功能齐全的传播效能等四重维度"融合".  相似文献   

6.
2021年,中国媒体产业继续推进融合发展,媒体技术创新实践日益丰富。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当下融合发展的核心任务,本文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框架梳理过去一年的媒体技术进展。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过程中,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在技术应用能力上仍存在显著差异。"全程"和"全息"的技术探索属于媒体行业内部的迭代,"全员"和"全效"的技术创新则已超出行业既有范畴,亟待跨行业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7.
黄翔 《新闻战线》2020,(4):108-109
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必须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重庆广电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工作,开展“四全媒体”研究建设、构建“四力”高地,面对挑战“燃”起来,适应传播环境变化,重视新媒体运营,使巧劲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相似文献   

8.
赵丽平 《传媒》2021,(13):35-37
在传媒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现代新闻与传播现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理念,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现在,我国传媒业正处于从传统媒体向"四全媒体"发展的新阶段,各级报社也正处于从传统新闻单位向现代媒体机构转变的关键时期,这就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通过分析报社新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新时期新闻人才培养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鲤  吴瑾 《中国记者》2020,(1):62-66
"四全媒体"格局下,主流媒体以重大主题报道作为创新实践的契机,探索新时代全媒体融合转型的进路。具体表现为:新闻生产流程全方位、全流程,构建"全程媒体";新闻传播方式数据化、沉浸化,打造"全息媒体";信息传受关系多元化、协作化,形成"全员媒体";信息传播效果精准化、聚合化,实现"全效媒体"。  相似文献   

10.
沈延凝 《视听》2022,(3):162-164
央视新闻的航天报道在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个方面均有良好表现.一是全时覆盖事件始末,及时反映最新进展,做到全程报道;二是全渠道分发、全媒体呈现多元全息的报道内容;三是构建集体记忆,巧用交互传播,实现全员参与;四是以独特视角切入,以细致情感引发共鸣,实现全效传播.在航天新闻报道实践中,主流媒体应运用高新技术,借助话题运...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全媒体"进一步阐释为"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在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时期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下"四全媒体"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媒体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刘嘉 《传媒》2019,(9):75-77
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播普遍存在融媒体思维缺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播空间局限、优质资源浪费、效益意识薄弱等。全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播需要综合运用新技术,实现全息、全员、全程、全效传播,激发受众互动参与,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媒体融合从"相加""相融"进入"纵深发展"阶段。本文梳理总结近年来河南南阳日报社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的探索实践,从工作布局、平台拓展、内容生产、技术应用、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深化媒体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互联网时代,技术赋能让新闻生产逐渐往多样化发展。在这个主体、渠道、形式和内容均多样化的传播背景下,地方媒体面临影响力与传播力缺失的危机。因此,如何在多样化的新闻生产中重新找准定位,不仅是媒体融合提出的要求,也是地方媒体在当今时代的生存发展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四全媒体”为各媒体发挥优势的生产方式、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也成为地方主流媒体重拾优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快速崛起,舆论场发生巨大变革,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传播手段多元、传播技术快速迭代、主流舆论面临全新挑战,从内而外,加快媒体融合成,成为城市台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面临的紧迫问题,正因为如此,城市台只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深刻理解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才能把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6.
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当前媒体融合进程进一步下沉至省、市、县级媒体,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坚持走好群众路线,成为地方主流媒体实现深度融合发展亟需面对的问题。本文围绕“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价值坐标,聚焦广西地方主流媒体的融合实践,从信息采集、内容生产、渠道互动和社会治理四个方面探讨媒体践行群众路线的创新路径,以期为地方主流媒体提升自身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以及公信力提供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17.
卢剑锋 《传媒》2023,(20):24-26
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形成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已经建立起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和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和传播链条。当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深度转型发展阶段,我国各级媒体持续推动深度融合,不断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在融合发展中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付圣 《今传媒》2022,30(1):8-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的概念,对新闻传播学界来说,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四全媒体”凭借其独特的时空、内容、表现、效率以及互动优势,给传媒生态带来了重大革命。在“四全媒体”的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程序、受众阅读率、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和传统媒体经营管理方面面临困境。传统媒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向“四全”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需要优化媒体制度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并不断增强社会的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冲击和挑战,如何适应新兴媒体的特点,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是摆在包括企业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面前的共同课题。本文对媒体融合下大数据支撑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建设路径展开探索,从新闻生产、舆情分析、意识形态、品牌建设和综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调试,在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宋春风 《传媒》2021,(2):18-19,21
5G时代技术带来的大带宽、万物互联和低时延能力,丰富的媒体内容、海量连接和沉浸式用户体验,赋能媒体新的生产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