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语言变体意识是重要的交际能力之一.培养敏锐的语言变体意识应当成为荚语学习者学习目标之一.明确英语语言变体的特点,英语语言变体间的差异及如何建立英语变体差异意识时英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更为注重交际环境的创设,以达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境促进学生之间的英语语言交流的目的。交际教学法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传入中国,并应用于英语语言教学中。交际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社会语言学基础上,融入了心理语言学,以语言交际的方式实施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传统英语语言教学中,仅仅将英语语言作为翻译的工具,而片面地强调学生的语言能力。引入交际法开展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未来职业特点设定课堂教学内容,以发挥交际法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的综合反映.为了有效提高电大开放教育成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尽可能设计各种接近真实的情景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语言或副语言手段达到一定目的的能力。在英语全球化的今天,学习英语的非本族语国家的人是否还要像十几年前语言学家说的那样达到英语本族语的人的交际水平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对交际能力的重新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引起广大英语学习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交际教学法是以交际语言为依据,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这一交际工具大量开展交际活动,使学生在交际中学语言,在交际中用语言,目的是“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口头上和书面上的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一九八七年我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进修时,学习了一些当今世界先进的教学法;在一所中学(CityBeach High School)实习期间,听了不少课,其中包括法语课和中文课(均为澳州学生的外语课).回国后,从1989年至1995年结合我国学生特点从初一至高三搞了六年教学法实验,我努力使教学进程交际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的做法是:一、创造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交际法原则强调要把学生置于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之中.一般说来,我国中学生能大量使用英语交际的主要场合就是英语课堂.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语言环境,使他有用英语交际的机  相似文献   

6.
交际教学法是一种重在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教学方式,而商务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本文在对商务英语的概念及教学目的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阐释了交际教学法适用于商务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并就交际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模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试析英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白小兰一、语言交际能力及结构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以下简称《大纲》)那么,何为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简言之,就是运用英...  相似文献   

8.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它的功能在于进行社会交际。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创设语言情境,通过语言活动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理解,加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形成学生英语交际的技能、技巧,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掌握语法规则,还要通过创设语境,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操作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它来交际。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我认为,任何一位英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放在首位。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注重传统的语法教学,忽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费时低效”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这已跟不上时代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形式听说能力的训练。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呢?一、运用Classroom English组织教学,养成学生英语听的习惯,为学生进行交际作准备…  相似文献   

10.
英语委婉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生活离不开交际,而各种交际活动又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一种交际的手段,它与人们的各种活动领域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正确地运用语言是直接地反映着与科学、文化和人类其它发展相联系的一门科学,也是实现成功交际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从这些问题出发,来探讨英语委婉语在其产生、发展、运用及结构上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