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是土司制的确立还是废除,都有其客观必然性。20世纪初,发生在康区的“川边改土归流”同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强化和改革内部统治的必然要求;外国帝国主义对西藏的入侵,以及藏区内部分裂势力的抬头,进一步强化了清政府川边改土归流的决心;而晚清政府对康区多年的经营及其所积累的统治经验则为川边改土归流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土司制的确立还是废除,都有其客观必然性。20世纪初,发生在康区的“川边改土归流”同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强化和改革内部统治的必然要求;外国帝国主义对西藏的入侵,以及藏区内部分裂势力的抬头,进一步强化了清政府川边改土归流的决心;而晚清政府对康区多年的经营及其所积累的统治经验则为川边改土归流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清朝束年,为推动兴学工作的开展,促进川边藏区民众对学校教育的接受,以赵尔丰为首的川滇边务当局,从边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编写了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宜的教材,较好地适应了当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共举措对目前川边藏区的教育改革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朝时乡城受理塘土司管辖,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川藏地区的统治,委派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在川边藏区实行了改土归流,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乡城县改土归流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5.
清季对川边的认识与决策(上)——兼论瞻对问题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后,西南边防形势严峻,时任川督鹿传霖等力主将瞻对收归川属,以杜外人窥视之心而固川省门户,是为清季筹边之滥觞。瞻对问题集中了青季川边经营者们的注意力,收瞻之议、川边经营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虽未见大的成效,但“保川图藏”、“安边保藏”、“固川保藏”的观点逐步被人接受,川滇边条大臣赵尔丰经营川边时也沿着这一思路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6.
清末川边屯垦是清政府推行“新政”期间,在四川西部边区着力经营的开发项目,对四川边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屯垦过程中暴露出的垦牧争地矛盾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经营者试图采取的某些改进措施,都为经营川边开发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蓝兔子     
手工课上,老师教小朋友折小兔子。川川回到家,找出一张纸,坐在桌边折小兔子。奶奶看见了,问:“川川,你怎么用蓝纸折兔子呀?小兔子应该用白纸折呀。”“这是兔奶奶,奶奶都是穿蓝衣服的。”川川边折边回答。奶奶看看自己的蓝外套,笑了。第二天早晨,川川把折好的蓝兔子送给奶奶:“爸爸妈妈要上班,川川要上幼儿园,你一人在家,让兔奶奶陪您吧!”奶奶高兴地收下了。川川从幼儿园回来了,看见蓝兔子孤单单地立在床头柜上,奶奶在忙家务呢。川川不高兴了。“奶奶没陪你玩?”川川问蓝兔子,蓝兔子不响。“川川,帮奶奶倒垃圾去!”奶奶喊。“不,我要陪蓝兔子,它没伴。”川川气呼呼地说。奶奶叹口气,自已下楼倒垃圾去了。“蓝兔子,我们玩捉迷藏,你  相似文献   

8.
自清季赵尔丰经营川边、设立关外学务局开始,川边康区的边疆民族师范教育机构,如关学师范的先导“四川藏文学堂”、关学师资的临时养成机关“关学师范传习所”、关学师资的长期养成机关“藏语专侈学堂”等相继开办起来,对川边康区教育与社会进步发挥了明显的先导与推动作用。清季川边教育与民族师范之所以得到推广与发展,主要得益于官吏提倡推动、政府拨款经营以及给予办学人员、学堂教师及关外师范生精神和物质优待等因素.其中宽裕的经费支持是聂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英  肖欣欣 《当代职校生》2011,(9):F0003-F0003
2011年6月20日晚上8点,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藏区“9+3”学生文艺汇演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艺实验剧场举行。四川省副省长黄彦蓉、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及省市委相关领导、四川省“9+3”师生代表900余人观看了这次文艺汇演。  相似文献   

10.
藏区城市昌都的近代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些年来,中国学者张仲礼、隗瀛涛、杨天宏、谢放等先生,外国学者如美国施坚雅(W.Skinner)等对中国近代城市作了深入研究。相比之下,民族史学者对于民族地区城市史的研究则较为滞后,对康巴藏区典型城市之一的昌都的研究则更少。昌都作为川、藏联系的重要孔道和藏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研究作为“历史的地理枢纽”的昌都城在近代(1840—1950)的发展历史,不仅为我们了解藏区尤其是康区城市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个案,而且为现今昌都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康建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康建省始于清末川边藏区的改土归流,民国初年停滞不前,终成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前后历时30多年,时断时续。在建省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方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权力博弈,最终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完成了建省。西康建省,加强了中央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加快了西康社会的转型,巩固了国防。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作为西部之西部的甘孜藏区的中、小学生,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本文拟从甘孜藏区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谈谈培养和提高甘孜藏区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民初北京政府根据川藏边情的演变,先后设置了川边经略使、川边镇守使、西康屯垦使等地方长官,并划设川边地区为特别区域,以此来加强对川边的治理。川边地方当局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川边地区一直处于动荡的局面、北京政权式微、四川时局持续混乱等因素的影响,民初川边地区治理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以致人心浮动。  相似文献   

14.
《当代职校生》2013,(3):47-47
(本刊通讯员杨辉房清伦)近日,中汀职业中专学校组织藏区驻校干部、“9+3”班主任赴大凉山木里县对藏区“9+3”学生进行家访。  相似文献   

15.
1912——1919年间,由于英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西藏,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危机加深,滇藏、边(康)藏、川藏关系成为影响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决策时的重要因素,并对以后的西藏治理和西南边疆的稳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英帝国主义利用“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企图通过划分所谓的“内藏”、“外藏”,把西藏及其邻近的云南、川边、四川、青海、新疆等纳入它划分的范围,以达到侵吞中国领土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全国各界人民奋起抵抗,尤其是云南、川边、四川地区的地方当局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和努力,促使中央政府下定决心抵抗外来侵略、维护领土完整。同时,由于地方利益、集团利益的冲突,云南、四川和川边地方当局的某些措施、行动又对民国初年乃至以后的西藏治理和边疆稳固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限制边茶以制之”是明朝以“以茶驭番”经济手段促使并强化藏区政治内向的重要而富有特色的政策之一。明朝无论是茶禁立法还是执法实践都恪守严惩把关将吏和茶商违禁。它的形成是与明朝整体的边疆治策和具体的治藏手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哆来咪     
“哆”是一只小母鹿,“来”是金色的阳光,“咪”是称呼自己,“发”是道路远又长,“梭”是穿针引线,“拉”这音符跟着“梭”,“梯”是饮料茶点,让淘从头再唱“哆”。嗅,噢,嗅。“哆”“来”“咪”“发”“梭”“拉”.“梯”“哆".“梭”“哆”. (重复两次)屏oe夕屏eer夕加川“/e屏eer r夕梦夕屏r0P才少ol屏e川s“灯川e夕灯叼川e ic浏l川步e扩厂夕r夕lo川夕lO川夕W夕梦勿r“灯sew叼川ee屏/eP“111川少山re“屏/夕口川。亡e勿加/low sew右e夕夕屏rl’川众wl’t脚了a川“耐乡re夕屏亡脚夕亡wl’l/乡rl’川夕“s乡“c火勿屏。屏oe 0力…  相似文献   

18.
如何针对藏区“9+3”学生的实际科学规范有效地做好藏区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是“9+3”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9年开始了省级重点科研课题《藏区“9+3”学生德育管理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建立中职校藏区“9+3”学生123德育管理策略,即坚持一条原则;作好二个保障;抓好三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甘孜藏区教育在“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与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和《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相继颁布实施,为甘孜藏区教育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本力求从甘孜藏区的实际出发,通过对甘孜藏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夯实基础教育,做强做精高等教育”的对筻建议。  相似文献   

20.
藏区“9+3”学生就业趋向调查分析,是实施就业指导、促进就业工作的前提,是衡量就业指导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依据.为了摸清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不同年级藏区“9+3”学生的就业趋向,对2011级和2010级藏区“9+3”学生进行了就业趋向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藏区“9+3”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就业信心不足、就业能动性不强等问题;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