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研究包含美学范畴、美学现象和审美理论三大部分,加强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利于揭示中国古代美学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主要介绍了美学的理论体系概念,分析了中国古代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且具价值的音乐美学思想,它以"礼乐"为中心,重视"和"的感情色彩,以"中和""淡和"为审美标准,追求平淡恬静美。"和"的思想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之精髓体现。  相似文献   

3.
古代美学是古代审美意识残缺和封闭两个基本特性的理论概括,而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两个最高范畴,兴象和意境分别以各自的体系展示了这两大特性。儒家美学偏重审美残缺或外象意欲,道家美学则偏重审美封闭和内向认知。这两种倾向所包含的胶合、排斥和暗转三种功能,形成对美学现代进程的强烈干扰和制动。在中国美学从古代向现代变革的这种宏观背景之上,朱光潜和宗白华以主客对应或物我同构为共同的思想基础,分别代表现代主观论美学论证着艺术形式和情感动力这两个基本方面。前者强调艺术形式或审美意向克服审美残缺,后者强调生命活力或深层体验克服审美封闭。他们一个是日神主醒,讲意象观照,一个是酒神主醉,讲情感涌动。这就形成了互补。面对古代美学,这种互补形成突围的合力;面对现代美学的未来,这种互补又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揭示出现代美学的理论课题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新出文献的考察,试图揭示出一个被掩盖的尚情主义传统。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个高度重视人类之心和情的尚情主义传统。这一尚情主义传统,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抒情言志说有着深层的关联。尚情主义以及抒情言志说等美学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风尚的重要转变,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美学开始逐渐走向审美自觉,审美的独立价值开始日益彰显。  相似文献   

5.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美学思想,它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意识形态有着紧密联系,是"天人合一"、"君子比德"的哲学观念在生活环境创造上的体现.这个美学思想应和了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为其流传千年影响深远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基本美学思想与其他门类艺术的美学思想有共同之处,又因园林集空间与时间艺术为一体而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意象论着眼于意与象的融合来讨论艺术形象和审美形象的创造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表现说性质、特征、功用、价值和意义。意象论不仅具有艺术形象塑造的意义,而且具有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  相似文献   

7.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具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美学课题的提出,应以中国美学的历史发展为依据,特别应以密切关系着当代现实人生的20世纪美学的运行为依据。就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而论,要真正理解它所呈现的复杂现象,则必须进入动态的历史研究。在方法论上,遵循辩证逻辑的要求,强调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中国现代美学的逻辑起点、两极对立的基本格局、古代审美理想的制动作用、诗化美学传统的历史更新、开辟认知再现的新领域、美学历史凝结为逻辑范畴等问题。在对以上研究课题总体把握,即从历史上升到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从相反的思路,亦即从理论照应历史的思路出发,提出当代美学建构的种种设想,诸如“人性结构双重涵义”理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古代审美方式的特性、“人性结构主体化”理论、人性结构主体化进程的分裂、恶扩张与丑增加、美的历史形态转换、现象化再现与抽象化表现、“审美错位”理论,等等。要强调通过概念、范畴的逻辑推演,将中国美学的历史蕴含以理论的方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17年国内学者对中国古代美学各方面的研究文献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概述了2017年学术界在中国古代美学方面的研究动向。其中,中华美学精神、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和重要的美学家以及美学论著等是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武术运动既是传统体育,又是一门传统美学艺术。武术的传统美学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本文以美学和体育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对称均衡"、"对立统一"、"多元和谐"三个方面来说明武术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识武术的审美价值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职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在建构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大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素养现状进行剖析,提出融会贯通取其精髓,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高职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中去,为他们树立和谐的、辩证的、积极的文化价值判断与取向。  相似文献   

12.
古茶诗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题材和精神载体,饱含着历代文人雅士的审美志趣和情操抱负。如何多角度地从古茶诗中认识和领悟"清"这一哲学理念的旨趣和精髓呢?从诗文的茶道精神中,悟出"清"乃清正廉明之意。从古茶诗的字里行间,品味"清"中的"清逸"况味。从古茶诗展现的品茗世界中,领受"清"的"清雅"之意。在广博的古茶诗境界里,品茶的功效乃为"清心"。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老庄的宇宙本体论和万物生化论为哲学基础,形成了鲜明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结合老庄哲学对其形美、德美、道美的美学思想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语言风格与中西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语言风格体现了他非理性主义的审美取向,反映西方当代语言哲学的文化反思,与西方美学的转变和西方文学语言更新同步暗合。海明威对语言诗性智慧的开掘,与中国古代语言观、中国古典美学遥相呼应,透露出中西美学彼此沟通、趋向融合的信息,使文学审美心灵获得更大自由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虚静学说作为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直接本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虚静哲学观.刘勰的虚静学说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其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审美观念上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虚静学说作为古典文艺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直接本源于老子和庄子的虚静哲学观。刘勰的虚静学说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其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在审美观念上亦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忘”在中国古代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由哲学意蕴向美学意蕴的转化,标示着“忘”的美学价值生成.本文从老庄哲学中有关“忘”论述的个案入手,试从“坐忘”的体道方式、“澄怀”的审美观照和“无我”的审美至境三个阶段勾勒出“忘”的美学价值生成过程,并在论述过程中从艺术创作和艺术化人生构建二个方面谈其重要生成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一定的审美意识必然植根于特定的背景。从西方古代哲学观、艺术文化思潮、科学技术三方面阐述了西方服饰审美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首先提出的美学范畴,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和元气本根论思想,是饱含生态意识的关学之思。“气韵生动”标举的是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对浑沦一气的宇宙生命的礼赞。“气韵生动”的宇宙生命是艺术家表现的审美本体,也是中国艺术生态审美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