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昭是孙吴德高望重的元老,他两次被众臣推举为丞相,但孙权都没有接受。其中缘由,古今学者多有论述,但众说纷纭,主要有孙权狭隘猜忌的性格说,张昭主降、孙策托孤之言等具体事件说,孙权政治方针说,孙权担心相权太重说等四类观点。实际上,孙权心胸狭隘、猜忌和独断专行的性格才是张昭未能拜相的原因,张昭主降等事件仅是外因,张昭刚强耿直的性格则是次要原因。张昭崇高的声望、杰出的才干和对孙吴卓著的功勋,都证明他是丞相的最佳人选。  相似文献   

2.
吴国鼎足江南奠基于孙策时代,其谋划者就是与张昭齐名的张纮.他献谋孙策,鼎足江南;他献策孙权,定都金陵;他文采出众,笔挺孙吴.张纮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吴国鼎足江南最早的设计师和开国勋臣,是三国文化史上不应该被埋没的一代英才.  相似文献   

3.
嘉禾元年、二年间(232、233),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一度称藩于孙吴,孙权遣使万人浮海至辽东,封渊为燕王,然渊突然反目,致使孙吴使团"灭绝不反"。孙权此举意在笼络辽东,寻机攻击曹魏,反映其称帝后急于统一全国的心态。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故此,孙吴儒学朝臣进行了激烈的抗争,表明士大夫阶层与孙权在政治观念、军事战略诸方面的深刻分歧。  相似文献   

4.
张昭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继任后,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  相似文献   

5.
<正>“奸细?”米小扬有些吃惊,“那个人说的好像是咱俩……”“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他应该就是张昭:”张无计转头望着那个人,低声道,“张昭在东吴是元老级人物,地位可以说举足轻重。孙权的大哥孙策临终前曾经叮嘱过他,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所以孙权对张昭的意见还是十分看重的。”  相似文献   

6.
论及三国,几乎所有的论者皆称道曹魏而轻忽孙吴和刘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孙吴尚文好学,注重文化教育建设,出现人才济济和文学群体的新气象。文人的雅集及南北文人相会交流的活动给孙吴文坛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孙吴音乐文化也别有风韵。概言之,孙吴文化虽不能和曹魏文化相并论,但为三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曹魏文化一并构成了三国文化的时代精神与风格。  相似文献   

7.
孙吴政权的创始人孙坚,吴郡富春人,相传是春秋曼国名将孙武的后代。他与儿子孙策、孙权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建立了鼎足一方的东吴政权。一、孙吴政权的创建与世家大旅的支持。南方的土著大姓有吴郡吴人顾、陆、朱、张,吴郡钱塘全氏,吴邵阳羡周氏,丹杨朱氏,会稽之虞、贺等。南渡的北方大放有张昭、周瑜、鲁肃、吕蒙、诸葛瑾等。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成了军阀混战的场所。北方的世家大族带领他们的宗族、宾客和部曲避难南渡后,迫切需要依附于某个强有力的人物,以求在南方站稳脚跟,既可进,也可守、江东以吴郡顾…  相似文献   

8.
2005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王永平教授的新著《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这本论文集汇集了作者的十八篇专题学术论文,对孙吴的政治文化作了新的探索,内容涉及孙吴上层的政治运作、权力斗争和江东学术文化等诸方面的问题。政治史论十四篇是全书论述的重点。第1篇《论孙权父子之“轻脱”———从一个侧面看孙吴政权之性质》,堪称是全书的总纲。此文对孙吴政权的性质作了一个全新的估量,认为孙吴政权与曹魏与蜀汉相似,“而与西晋有异”。作者认为三国统治者的社会阶级都为“寒族,非儒家”,而“晋统治者的社会阶级…  相似文献   

9.
在孙吴发展史上 ,孙权之母吴夫人与孙权之女全公主曾先后产生过决定性的作用。吴夫人身处孙吴立国前后 ,对协调孙策、孙权兄弟与南北士大夫的关系 ,组建谋士集团 ,决定独立发展的战略等 ,都有定夺之功。全公主在孙权中后期 ,正值乃父与儒学士大夫阶层矛盾激化之时 ,她乘机兴风作浪 ,为其生母争皇后位 ,参预安排权之继嗣 ,挑起孙权顾命集团的纷争 ,目的在于操纵实权 ,从而恶化了孙吴之政治斗争。二人虽同处后宫 ,皆参预朝政 ,但作用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入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昭等一千人竭力劝他降曹。到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权拔下佩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相似文献   

11.
寒人出身的刘备与曹操、孙氏兄弟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刘备的用人方式因此与曹操有很大不同,而与孙氏兄弟只有某些相似之处。刘备在无任何政治优势的条件下,藉异姓兄弟而奠建功立业之初步根基,藉信义而得人才与民众的普遍拥护,藉真诚求才之心而得天下奇才之感戴。刘备的人格魅力使他网罗了一批忠贞不渝之士,但也因过分重用最先结交的关羽而铸就大错。  相似文献   

12.
周瑜等在赤壁之战获胜后发动江陵之战,并最终迫使曹仁撤走。占领南郡江陵等地使得孙权后来在与刘备就荆州问题的交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刘备赴江东谈判“都督荆州”之事,周瑜、吕范劝孙权借机留下刘备。不过孙权接受了鲁肃的建c义,对刘备采取笼络、联合的立场,但又力求从刘备那谋取一定实际利益。周瑜向孙权提出先攻取巴蜀、汉中而后进占襄阳的战略规划。他或想到刘备以后会染指益州.因此主张先西进益州,这样可挤压刘备未来的战略发展空间,实现“二分天下”的目标。他的病逝使这一战略规划未能实现。赤壁之战后的周瑜是江东方面向外扩张的急进派,而且他抓住了向荆州扩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合肥在两汉的商业中心地位得益于寿春的辐射。曹魏政权在合肥的攻防战略具有阶段性调整。曹操时期合肥作为曹魏政权江淮战略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强化,合肥处于抵御孙权进攻的战略中心地位。魏文帝时期,随着曹魏政权国力的提升对东吴采取攻势,此时合肥复失去江淮战略中心的地位,寿春复取代合肥成为曹魏经营江淮的战略中心。魏明帝时期为了抵御孙权实力对江淮的攻势,合肥复作为战略前沿城市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满宠对合肥新城的规划和建设,使合肥新城处于曹魏政权的战略防御的前沿。而曹芳时期,诸葛恪在合肥新城的惨败再次证明合肥新城战略前沿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构建了一个精美恢弘的兵学体系。唐代李筌认为《孙子》十三篇的排列顺序即表明它本身有着完整的体系,南宋张预、郑友贤也认识到了《孙子》兵学体系的存在。日本江户时代的山鹿素行从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的角度概括了《孙子》的全部内容,并进而分析了其兵学体系。20世纪40年代以后,萧天石、郭化若等用现代军事学的观点来框定《孙子》兵学体系,吴如嵩、刘庆、赵海军等从范畴出发探索《孙子》兵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关羽与曹操决战荆襄的关键时刻,孙权的部属虞翻"阴诱"了芳、仁,说辞是"为陈成败",示其大势已去。潘濬刚直耿介,在荆州失守、关羽殒命后,无可奈何之际才归服孙权。  相似文献   

16.
赤壁之战胜败原因后人多有评说,几成定论。但鲜有从夏口的地理位置、战略形势的角度检讨曹操失败之因。夏口“分荆襄之胜而压荆襄之口”,是荆、扬二州的“心喉”。曹操赤壁之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夺取江陵之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忽视了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乘胜追击势单力孤的刘备,占领夏口这一战略要地,致使刘备得到喘息之机,并与孙权联合,最终导致了曹操的惨败。  相似文献   

17.
孙权是东吴集团的扛鼎人物,在史书和民间有着许多关于他的记载与传说,但却展现出两幅迥然不同的面目。史书中的孙权智勇双全、深谋远略,是诡谲多变的三国时代的一代英主。而在《三国志平话》、元杂剧等民间创作中,孙权被丑化成优柔寡断、懦弱胆小的小丑形象。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对孙权形象进行了较客观的重塑:一方面,作者据史写出孙权的部分功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一代英主的真实面目;另一方面,作者在"拥刘反曹抑孙"的情感倾向下,删去了孙权草船借箭等一些功劳,弱化其英主形象,淡化其历史作用。《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期,襄阳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先是曹操夺取襄阳,后来关羽又进攻樊城,再后就是孙吴多次北伐襄阳,最后羊祜、杜预经营襄阳数年,将襄阳打造成灭吴战争的前沿阵地.魏蜀吴襄阳争战对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诠释了襄阳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提升了襄阳的行政地位,造就了襄阳“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声誉.  相似文献   

19.
周瑜的谋略一则表现在离开袁术南下重归孙吴集团;二则表现在帮助孙权稳定江东政权;三则表现在率先提出"南面称孤"的格局江东的政治目标;并在赤壁之战后把这一立政策略发展为得蜀并张,结援马超,出襄阳以图北方实现统一的为政宏纲。周瑜的胆识主要体现在赤壁战争中对争战形式和敌我力量精确的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20.
姚察以刘邦、曹操比喻陈霸先,魏征以孙权、刘备比喻陈霸先,皆不恰当.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时期的史学家,如王夫之、吕思勉,才能充分认识陈霸先抗击异族、保卫汉族政权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