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某一社会现象、某一学术课题、某一文学现象、某一发现构想等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得出某种结论,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当然这种结论或者成果或许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错误的.但是,就学生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增长知识的过程,是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之下的自主学习,它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相似文献   

2.
所谓“人才团”,是指在一个较小空间和时间段内人才成团成批出现的现象,具体是指某一民族、某一地区、某一社会团体中人才簇拥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3.
课外阅读中的互动行为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往往不被重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对课外阅读产生的巨大影响。 互动现象是一种读者行为,在图书馆的典型表现为:读者由于相互间的影响而对某一类、某一种或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教学中,要通过分析、比较、概括、抽象、判断、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下面,试以《水蒸气的凝结》为例,谈谈我的一点做法。一、通过“求异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求异法”是一种探求现象间因果联系的方法。它的内容是:如果某一现象在一种场合下出现,在另一种场合下不出现,但在这两种场合里,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在某现象出现的场合里有这个条件,而在某现象不出现的那一场合里则没有这个条件),那么,这唯一不同的条件,就是某现象产生的原因。求异法可用下述公式来表示:  相似文献   

5.
借题发挥     
付敢泽  闵文菊 《初中生》2012,(32):16-19
正[技法阐释]"借题发挥"原本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借某事为由,去做其他的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用于写作,则是指从某一事情或者某一现象生发开去,涉及其他同类的事情或者现象,从而阐明某一道理的谋篇技法。记叙"某一事情"是引子,阐明"某一道理"则是主体;"某一事情"为"某一道理"的铺垫,"某一道理"为"某一事情"的生发:二者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在某反应体系中伴随着其他物质反应产生的现象被当作研究的某物质反应产生的现象的5个案例,分别从质疑、对比实验、分析和结论以及教学建议等方面做了剖析.指出在研究某物质化学反应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多质疑,设计对比实验来判断实验现象的真与伪,杜绝以其他物质反应产生的现象当作研究的某物质反应产生的现象来误导学生.  相似文献   

7.
<正>【技法阐释】借题发挥原本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借助某个题目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图;用于写作,则指从某一事情或者某一现象生发开去,涉及其他同类的事情或者现象,从而阐明某一道理的谋篇技法。记叙"某一事情"是引子,阐明"某一道理"则是主体;"某一事情"为"某一道理"的铺垫,"某一道理"为"某一事情"的生发,二者就这样相互  相似文献   

8.
一、光折射现象中的一个结论众所周知,光到达两种媒质的界面时要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而发生折射现象.折射现象的发生,正基于光在两种介质中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光在传播过程中,除了遵从光的折射定律外,还遵从下列规律:光在不同介质内的两点间传播时,总是使光在某两点间的运动时间最短.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运动学结论.二、结论在类折射现象中的迁移  相似文献   

9.
一、示范法示范就是精选一些典型例题,通过剖析,为学生建立一个可以仿效的样板。二、联想法联想指由某现象某概念而想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能引发联想的现象或事物,往往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即在大脑留下深刻痕迹的现象或事物。三、类比法比较是学习初中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及特点,才能获得准确、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灵活运用。类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相似的事物中寻找差异;一是从有差异的事物中寻找共性,其目的是维护概念的真理性,防止概念的混淆。四、结网法以某物质、某产品、某概念为中心,建立有关知…  相似文献   

10.
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主要是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中完成的。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告诉学生如何分析某一具体历史现象.即使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往往只是死记教师得出的结论。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具体史实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某一类问题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独立分析同类的问题。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进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1.历史教师应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  相似文献   

12.
一、解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解物质推断题的一般思路是:读题、审题→寻找解题突破口→运用规律、特性及已知条件推断物质→验证结论→写出答案.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寻找解题突破口.而最容易被忽视的一步是验证结论.因为推断题往往是根据物质的某一特性及现象进行推测,所以推测出的每一种物质不一定完全正确.因此有必要验证结论,以做到万无一失.  相似文献   

13.
等温线是温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温线图是用一定区域内若干条等温线表示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数量分布状况。其判读方法一般是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弯曲形状等特点,判断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变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汉语结构体系中某一部成分消失了、改变了,它的功能会由另一成分来代替;某一些具体的规则消失了、改变了,随之会产生另一些具体的规则来补充;某一种趋势或方法减弱了,另一种趋势或方法就会增强。这些就是汉语发展演变中的"此退彼进"现象。本文主要谈的是汉语为区别同音词而发生的"此退彼进"现象,并对"此退彼进"现象所产生的原因、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纷繁复杂。自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 ,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之外 ,又产生了意识现象。初学哲学者常常在如何正确判断某一现象是“物质”还是“意识”现象时产生困惑 ,特别是关于社会领域的事物和现象。比如关于“制度” ,有人认为属于意识现象。笔者认为 ,判断某一具体“制度”是物质还是意识现象不应一概而论 ,应在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一、正确理解物质 (即一般存在 )、意识(即一般意识 )和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 ,准确把握判断问题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  相似文献   

16.
<正>纵观中考试题,历来说明文阅读题都是中考试题中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提高说明文答题的有效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说明文的作用是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认识,它的客观性特别强。所以在说明文阅读试题中,答案大都能从文中找出,难度相对而言较小。关于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常常是介绍某一事物或这一事物的某一现象或某一特征。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知识性课堂教学方式是,先提出概念或规律,然后用实验来验证,或简单地从实验推出结论或规律。而探究式课堂教学,首先是从某一现象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将产生另一现象,分析两现象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可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 ,一些教师常会引用这样一个现象来说明什么是假象 ,那就是“直筷子插入水中发生弯曲”。教师往往会这样向学生解释 :假象是以歪曲的、虚假的、相反的方式来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 ,筷子本是直的 ,插入水中却发生了弯曲 ,“筷子变弯”就是“筷子本为直”这一本质的否定性表现 ,是以歪曲的方式来表现本质的现象 ,所以是假象。笔者认为 ,这一结论的得出是经不起推敲的。“筷子本是直的”这一点儿没错 ,但它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吗 ?稍有哲学常识的人都会明白 ,它和其他任何现象一样 ,也是一个普通的现象。我们能把歪曲反映某一现象的现…  相似文献   

19.
推理教学法     
推理教学法源于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即由已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这种思维形式具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已知现象推出未知本质、从已知本质推出未知现象或从已知结论推出未知结论。该法所涉及到的思维活动包括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等。推理教学法依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方式: 由旧结论推出新结论——学生对某一学科理论体系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总要经过日积月累,有一定的过程,从一些旧结论推出新结论,再由新结论推出更新的结论,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原理和现象的互相推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原理推论未知现象,或根据已经掌握的现象推论更本质的原理。这样不断地互推,以实现从抽象推  相似文献   

20.
等温线是温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温线图是用一定区域内若干条等温线表示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数量分布状况.其判读方法一般是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弯曲形状等特点,判断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变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