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现在,不少报社实行编采合一,编辑记者的任务没有严格区分,外出采访是记者,在编辑部处理群众来稿就是编辑。但是,有些记者,尤其是一些年轻记者重采写,认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而轻处理群众来稿,认为这是为他人作嫁衣,吃力不讨好。他们对群众来稿,或“冷处理”,使稿件躺在编辑部里长期睡大觉,结果“鲜菜”变成“干菜”,“活鱼”变成“死鱼”。或者看稿时一目十行,漫不经心,把一些能见报的稿子,或稍加修改就能见报的稿子,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和新闻线索,统统给“漏掉”了。导致报纸刊登群众来稿较少,难怪有一些通讯员反映:…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有时效性的。也许您经常会听到编辑记者们这样讲:"这篇稿子缺乏时效性,不能用了。""这篇稿子快点发出去,不然就没有时效性了。"那么,什么才是新闻的时效性呢?新闻时效性又与新闻写作有什么关系呢?一、新闻写作为什么要讲究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闻的物质及宣传功效有着直接的关系。新闻越早发表其新闻宣传的功效就越好,反之就越差,甚至毫无意义而言。  相似文献   

3.
××同志:来信和来稿都收到了。你让我们给你看看稿子,提点意见,帮助改改,达到见报水平。说实在话,你这篇稿子是比较难改的,即使我们能在文字上帮你润色一下,使它通顺、简洁一些,也于内容无补,没法见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根本上做起:努力学习,提高思想和写作能力,而不是急急忙忙要求发表。就以你写的这篇新闻来说吧。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新闻改革中,如何改进新闻写作以达到宣传报道“深入人脑,打动人心”的要求,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刊特辟“改进新闻写作笔谈”栏目,发表这方面的探讨文章。改进新闻写作不只是个写作技巧问题,它涉及到新闻观念更新、对新闻价值的认识以及新闻主题、体裁、语言、风格、篇幅等问题,要说的话会很多。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发表意见,稿子不能过长,一般以不超过两千字为宜。一篇稿子集中讲一个意思,或指出现在新闻写作方面的问题,或对某一稿件进行剖析,或通报调查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反映读者的意见与要求。总之,要根据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从新闻写作的现状出发,开门见山,不绕圈子,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文虽成而意未尽,还可再写,如有不同看法,可以进行同志式商榷、讨论。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参加这次笔谈,尤其希望从事新闻编采工作的同志发表自己的意见。来稿请注明“改进新闻写作笔谈稿”,寄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5.
新闻失去了真实,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新闻的失实问题,除了端正社会风气之外,从新闻单位讲,应当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即编辑部本身一定要把好这一关。尽管新闻失实的原因,多数在外部,但关键还是在编辑部本身。这是因为,编辑部掌握着来稿的“生杀大权”。来稿经过编、审这两关,作者的东西就成为社会的产品。编、审岗位的重要,决定了对失实报道所负责任的重大。失实报道的出现,不管是什么原因,编辑部都负有直接的或间接的责任。编辑部是关键这个观点,能不能在编辑部牢固地树立起来,是直接关系到编采人员能不能增强高度责任感的大问题。有些同志对失实报道的出现,往  相似文献   

6.
信息窗     
《新闻知识》2004,(3):63-64
“媒体要把真实的情况反映给人民群众,这样才能增强群众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感,我们上上下下才有凝聚力。”这是福建省省长卢展工新春之际对新闻界的寄予。 日前,卢展工与中央驻闽新闻单位及福建省新闻单位负责人举行了一次专题座谈。他要求党政有关部门要主动向媒体提供信息,让老百姓能真实地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工作。他认为,如果报纸上成天就那  相似文献   

7.
“大而全”这是初写新闻同志的一种通病。记得我初写稿子的时候,我所在的公社,猪的存栏数在全县名列前茅,我就写了这条新闻,内容从公社党委重视养猪、养猪的重要意义写到措施有力、政策兑现以及兽医站发挥作用等,洋洋二千五百多字。这样的新闻稿子自然未被采用。后来,我请教省报的一位老记者,他对我说:写新闻主题要集中,角度要新鲜,切忌“大而全”。他还问我:你写这个典型,如投给省报,在全省是否过得硬?如投给全国性报刊,在全国是否过得硬?他这  相似文献   

8.
通俗地讲.新闻是写别人和写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自己写了自娱自乐或束之高阁的,因此就得考虑写出来的稿子能不能发.发了别人爱不爱看,因此就不能光在自己这个角度考虑写完就拉倒,还得不时进行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9.
新闻工作者每天都和新闻稿件、新闻线索打交道。编辑要安排版面,哪篇稿子做头条,哪个新闻应突出,哪条要配篇言论,哪条放报尾就行,所有稿子摆到面前,上版前心中必须有数。那么作为编辑,他是凭什么做出决定的呢?当然要凭稿件本身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大小,而对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判定,每个编辑却是不尽相同的,这里面就有编辑对新闻的分量掂量得是否准确的问题。记者也是如此,得到线索或采访前后,一般心中要有一个初步的判定,这样的内容适合写消息  相似文献   

10.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11.
4月12日,周口地委书记朱法勤邀请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中国农金报等新闻单位驻地记者,就如何为驻地新闻记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加强舆论监督等问题进行了座谈。朱法勤说,各新闻单位驻周口地区记者站,既是有关单位的派出机构,也是地委、行署的一个不能外待的部门。地委、行署要确定专人负责与各记者站联系,驻地记者在工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要随时帮助解决。今后,地委、行署召开的会议,事前地委、行署办公室要把会议内容通报记者站,由记者根据工作需要决定是否参加,但不允许不通知。一些研究重大案件的会议也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新闻报道像射箭一样,每发一篇稿子都像射出一支箭,能不能射中,就看你写稿前明不明“的”,心目中有没有靶子,这靶子就是稿子的针对性。许多稿子未被采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针对性。写稿不能老凭热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前,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稿?这篇稿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再把你要写的东西拿到全局去比较去  相似文献   

13.
1953年3月中宣部就广西《宜山农民报》批评中共宜山地委一事,作出党报“不能不经请示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或利用报纸来进行自己与党委会的争论”,史称“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作者通过考证将这一至今仍然十分敏感令各界关注的重大新闻史事件公之于众。以正视听。作者认为,目前取消“报纸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决定虽不切实际,但应该就如何批评“党委”之外的对象制定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细则,改变目前新闻监督难的尴尬局面,以推动我国新闻监督和新闻改革、政治民主化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稿子是跑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共同体会。所谓跑,实际上就是新闻采访过程,采访之后才是新闻写作过程,这两个环节的完善结合就能获得一篇成功的稿子。我当通讯员 10余年,写稿不下 2000件,在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只要多跑路,就能多出稿,因为:   通过跑,能及时地发现新闻。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大潮流中,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可报道的新闻到处都有,我们要多跑,才能捕捉到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去年 10月,西安市霸桥区民政局领导将流落西安乞讨孤老张正清老人乘坐飞机…  相似文献   

15.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至今我还怀念着当时那种和群众息息相通的采访生活,那种同新闻工作密切相关的党的优良传统。我想起了1953年春在河南农村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刊于195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这篇批评性稿子受到了当地党委的热情支持,新乡地委把它做为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材料,河南省委书记亲笔加写了批语,让《河南日报》以头版重要位置转载。按语原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至今我还怀念着当时那种和群众息息相通的采访生活,那种同新闻工作密切相关的党的优良传统。我想起了1953年春在河南农村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 (刊于195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这篇批评性稿子受到了当地党委的热情支持,新乡地委把它做为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材料,河南省委书记亲笔加写了批语,让《河南日报》以头版重要位置转载。按语原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稿子总是要改的”,这是我们当编辑的常说的一句话。但是编稿、改稿是一门艺术。如何在不损害原稿事实、内容的基础上,在保持作者风格的原则下,把来稿编得文字通顺、精练又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这便是对一个编辑基本功和责任心的考验。目前新闻单位的编辑人员一般工作都很紧张,每天要处理大量来稿。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忽略对原稿应有的尊重,在大删大砍之中,出现伤害原稿、造成失实的差错。新闻当然要求快,但更要注意真实、准确。因此,编辑在动笔删改一篇稿件  相似文献   

18.
稿子不用,或一纸短笺,或一个退稿签,退掉即可,这有何难?还有什么“能力”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看来是个简单的技术性的小事,实际关系到一个编自身形象的大事。稿子决定用还是退,这是每个编辑首先遇到的问题。特别好的或特别次的稿子,几乎不要费多大劲就可以看出能用还是不能用,不能用的稿子当然就要退掉了。但有些稿子并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好赖的。有  相似文献   

19.
当记者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十几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在记忆里,挥…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