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固然反对“大天而思之”,反对“从天而颂之”,反对“望时而待之”,反对“因物而多之”,反对“思物而物之”,反对“错人而思天”,但他并不主张“勘天”,并不主张“征服自然”,并不主张“人定胜天”。荀子所主张的是“物畜而材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荀子所谓“有物之所以成”,就是无望于天而有专于人;其所谓“制天命”,实质就是“人成天生”。  相似文献   

2.
“坚白之辩”是我国最古的论辩。盈宗代表了素朴的唯物论,离宗首领公孙龙则从“自在之物”返回到“为我之物”,讨论个别之物和一般之物在感性直观和观念直观中的实现,而呈现于意识中的一般之物是相互分离,独立自藏的,据此,公孙龙提出了“天下故独而正”的正名原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阅读文言文,会碰到“重器”、“神器”、“大器”、“庙器”、“庙堂之器”之类名称。如: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抉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卖柑者言》)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管子·小匡》)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它们都用“器”字构成,又都是借代说法,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说神器、重器。神器、重器,都是指宝器,但不是一般的“珍贵的器物”,而是帝王的宝器,大抵以宗庙祭祀的钟、鼎、圭、璧等礼器为“神器”,以朝廷符墨为“重器”。先秦时代,不仅天子有宗庙,诸侯、大  相似文献   

5.
“象征”,综合起来,有下列三种意思: 第一,作为一个词语,“象征”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本义指“一个木板分成对半,双方各执其一,以保证相互款待”的信物。在这里象征有代表符号的意思。在中国大约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曰:“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象为物象,征为征兆。讲的是远古先民占卜的方法,也有暗示预兆的意思。可见这时象征不论中外都只是一种生活实用方法,尚未进入到文学艺术中去。第二,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则稍后于前一意义,并为古今中外作家艺术家广泛运用。就我国  相似文献   

6.
有形之物,人人都会描写,有的甚至描绘得形神兼备,而对无形之物的描写,我们往往显得“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如写风,只知道写“狂风大作”、“寒风呼啸”、“微风吹拂”等;写夜晚的宁静,只会写“静  相似文献   

7.
教会学生由形象描绘进而到对事对物进行理性分析,抽象说理,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曾经做过一个小的尝试,组织学生进行小的作文训练,我感觉用这种方法启发学生学会议论说理,很有帮助。我把这个训练分为三个步骤,名之曰:绘形、取神、说理。具体操作步骤是这样的:第一个步骤,是学生想象力训练。方法就是人们常用的想象力训练的内容,诸如“○”的想象等等,我先要求学生由形想象相应的物,接着,把这个想象物的名称写下来,也就是“绘形”。以“○”的想象练习为例,学生所能想象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列举出来的不下几十种,…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作为行文艺术和哲学成就斐然的著作,其思想历来受到重视,它表现了如何在礼崩乐坏的黑暗社会之中安身立命。本文就其内篇谈谈它的“齐物”思想。“齐物者,天下之物言”,皆可齐一观之,不必致辞,守道而已。”庄子是怎样来齐平万物以为一呢?“死生上如”、“混和是非”、“与外适然融合而为一"的齐物思想是本文的重点论述对象,也是人世间的三大主题,正体现出庄子的人生哲理观。  相似文献   

9.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10.
一、“篝”字取象:中国文学里两性关系拟象、意象媒介、意象转换甲文“篝”形作(?)(前一·四○·五)、(?)(后上二六·六)等构造。《说文》:“篝,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按上列甲文“篝”字之取象实为两尾鱼相遇合之形。从“取类”的观念言之,“篝”实为“遘”之初文。凡两物相遇合皆可称之日“篝”(遘)。杨树达《卜辞求义·侯部》:“《戬寿》十七页之九云;‘△酉卜,逐贞,王宾岁,  相似文献   

11.
国学大师王国维论词《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为“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12.
要使阅读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入境———动情———明理———品味”这一认识规律,采用“读、思、讲、议、练”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达到感之以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品之有味的要求,真正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和教育,受到语言文采...  相似文献   

13.
“宋有富人,家墙因雨而摧,其子曰‘不修,恐人行窃’,邻翁亦然。入夜,其家果失窃,然富人喜其子之慧而疑邻翁之举。”《韩非子》中这则寓言,在阐明“感情上的亲疏远近与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之间的关系,即“情亲则物正,情疏则物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听到类似的故事。当今世界,恐怖事件大行其道,而“9·11”事件则是其登峰造极之作。然而部分国人则拍手称快,疾呼“大快人心”。何以至此?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对我们的一贯压制,难道只是因为美国佬轰炸我驻南使馆,难道只是因为南海上空的撞机事件……抑或是民族心理的总爆发,中华民族与美利…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主要论述艺术形象的构思问题,认为艺术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可以形成“珠玉之声”“风云之色”的具体艺术形象,而“神”要受制于“志气”,“物”要受制于“辞令”,而且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物我相融、“神与物游”的过程,于是“登山”“观海”时,才能“情满于山“意溢于海”,并且通过“虚静”使得“万涂竞萌”的情感巧妙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知之”、“好之”、“乐之”排成一个序列,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把学习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知学,二是好学,三是乐学,构成了教学三部曲。一是知学。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的更新,知识更新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其中人才素质的竞争将逐步上升到生产力诸因素之首,科学技术越发展对人才要求越高。不知学习的人,将会意志衰退,知识老化、陈旧,日益显得“营养缺乏”,用不多久,“入不敷出”的处境即将光顾,即使改革锐气有余,开拓精神再足,终会功底空虚、能力不…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是全文的过渡句,引出下文官场失意者登楼而观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探寻主体精神创造活动的条件及特质的人。他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以下凡引《庄子》只注篇名)的严谨治学态度,终生探索“形而上”的天道奥秘,但是,强调人和自然无比亲和关系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的“无待”通达人生观及“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天下》)的理想追求,却成就了其艺术性的人生,为后人的艺术创造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开拓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先河。本文旨在探讨庄子论主体艺术创造活动的社会条件和主观素质,谬误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8.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  相似文献   

19.
兴趣,引领步入写作的殿堂赵江:我认为兴趣是主体对外在事物保持的敏感而积极的心理状态,建立在这种心理状态基础之上,就会使习作主体以充盈的心灵感受客观世界。学生就不会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客观之物”就会变成“眼中之物”,只有“眼中有物”,才能做到“笔下成物”。周益民:同意你的观点。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反映生活的,这种表达与反映不是机械单一的对客观事物的“镜面再现”,而是经由主体情感参与的“合金体”,本质上还是兴趣的问题。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很注意这一点。例如习作四,“……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  相似文献   

20.
庄子以《逍遥游》为宗本,把人们理想中的“好的生活”描绘为“游”于“逍遥”之境的幸福.从物我关系的视角来看,“逍遥”在我、在物,也在物我之外,它是物我统一下的个体存在状态及心灵感应.基于这一视角,从执“我”之性而囿于“有所待”的逍遥、与物化一而“游无穷”、“无己”任物而至“无何有之乡”这三个层面,试对《庄子·逍遥游》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