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增爱 《文教资料》2012,(18):122-123
中专语文美育目标的定位是中专语文美育的定性问题,它关系到语文美育的层面及美育方法的选择。作者认为中专语文美育定位为:"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以培养审美创造力为辅",培养的是"生活艺术家",中专语文美育的具体方法主要有美读法、鉴赏法、作文法。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学生的生态自我,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造就完善的人格。它因以情动人的形象性,而具化为爱的教育、生命教育、人文教育。大学美育可以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施以美育层面上的感染和引领,用主题活动深化真、善、美的主体,用审美情境引导教育主体实践美,在"和谐之美"的氛围中形成具备独立人格的"人",从而达到成"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自然美育应该是大学美育的一个分支,但是自然物不是天然的审美对象,要使自然美育在大学美育中成为"常驻机构",就得对自然景观进行美育构建.在大学美育课程中自然景观美育构建的方法主要有形式美比照观赏、比拟性比照观赏、科学性比照观赏、艺术性比照观赏.  相似文献   

4.
以美育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幼儿故事剧表演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故事表演对话随意化,缺乏生活体验的审美知觉;故事表演动作符号化,缺乏游戏体验的审美想象;故事表演情感浅表化,缺乏艺术体验的审美理解。认为可以从对话"悦耳",提升审美直觉能力的敏锐性;动作"悦目",激发审美创造力的独特性;情感"悦心",萌发审美态度的意向性等三个维度加强对幼儿故事剧表演活动美育价值的挖掘。  相似文献   

5.
美育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具有愉悦性、超越性等特点.在当代高校学生的主体焦虑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美育有三方面重要意义:一是缓解主体焦虑;二是对个体有限的超越;三是"完人"教育.美育以它独特的方式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蔡春 《中国德育》2014,(2):25-2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再次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改革要求与希望。美育必须实现观念转变与策略选择,方能有效实现《决定》提出的要求。一、从"艺术教育"向"美育"回归长期以来,美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地位也最低。美育实践的现状也确实并不令人振奋:不是仍限于艺术教育领域,就是通过不停地把"美"挂在嘴边、不断地将"美"亮出来:"美不  相似文献   

7.
成剑 《江苏教育》2012,(34):20-22
当前,"儿童"和"儿童文化"的缺席,让小学美育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受到了威胁。成人的过分干预和成人文化过盛,影响着小学美育建设的实效。然而,对于教育,尤其是美育来说,尊重儿童与儿童文化的存在,顺应儿童的天性,呵护纯真的童心,追寻童年的诗意,是何等重要!理想的小学美育应当弘扬"游戏精神",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审美;回归"生活世界",美在儿童熟悉的地方;支持"自由创造",展现属于儿童的精彩;突出"童话色彩",让童话陪伴儿童成长。  相似文献   

8.
"人们把审美经验、审美理想的审美成果传授到下一代,使之在继承已有的成果的基础上,将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不断地推向前进,这就成了美育。"美育有主体感受能力、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题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激发现代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进行美育,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与之形成互动互联、开放合作的协同育人格局,对于完善美育育人机制、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创新学校美育方法、讲好中华美育故事、缓解美育师资不足、提高美育普及水平、构建终身美育生态带来了积极价值。然而,主体间协同育人意识淡薄、合作机制乏力、审美教学联结点难寻、师资队伍管理模糊、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间的文化隔膜是参与的困境所在。需要从深化协同育人理念、建立持续深入的合作机制、共同开发美育主题课程、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师资队伍以及树立并落实大美育观方面入手,构建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的路径,促进二者在共同育人道路上的协同与贯通,保证美育育人价值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0.
美育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美育的实施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是美育的关键所在。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展示图片、插入动画、播放影音等方法,能够有效启迪主体的灵感思维,陶冶主体的审美情操,并促成学生的审美创造,为审美教育的实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嵇康的"声无哀乐"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通过对音乐存在的"三要素"和音乐审美中主客体的分析可知:嵇康的观点单纯强调音乐的自然物质属性和音乐的形态层面,忽视了音乐中存在人的主观意识,也忽视了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属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最突出的是“中和”,他们在艺术上崇尚“和”的精神;先秦道家的美学观念最突出的是“虚无”,他们在艺术上追求“虚”的意境。论文仅从“中和”准则和“虚无”思想这两方面,谈谈先秦儒道的美学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影响,并以音乐、建筑、舞蹈、绘画等艺术为例,试作中西比较。  相似文献   

13.
李杰 《成才之路》2020,(9):134-135
音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现实生活真实写照的听觉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继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感受与鉴赏(即音乐欣赏)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欣赏可以使受教者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音乐作品,培养人的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情感,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音乐论著《声无哀乐论》和《淮南子》中都论述了音乐审美主体的接受差异问题,并充分肯定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而音乐审美的三性,即选择性、主导性和创造性就是音乐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产生接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试论电视广告的审美教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学校审美教育往往以绘画、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为主要途径。实际上,在大众传媒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必说各类所谓“通俗”艺术的审美合法性地位不容抹煞,即使有着鲜明商业目的的电视广告也因借用诗歌、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的“外衣”而具有了自身的审美功能与价值。学校审美教育应当将包括电视广告在内的有一定审美价值的“通俗”艺术引入到美育课堂上,从而将审美与生活真正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article aims to develop a theory of biograph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of aesthetic articulation. Thus, it examines the aesthetic practices of young people beyond their verbal utterances. Using seven video case studies, it demonstrates the extent to which biographical knowledge is articulated in aesthetic practices – drawing, dancing, making music, etc. Aesthetic practices of articulation are theoretically defined as modes of rel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objects and between people and spaces. The article introduces a new ethnographic approach in biographical research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lack of research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practices in non-formally institutionalized areas and is thus also an epistemological guide that goes beyond highly cultural patterns and contexts. This has also proved particularly relevant for investigating subjectivation processes of vulnerable groups or, more specifically, the emergence of unequal subject positioning.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旋律,振撼人们的心灵,使人产生愉悦,激发想象,产生情感,获得美的享受.教师要懂得审美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并将它贯穿、融汇在音乐教学中,方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9.
美育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的本质是音乐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的关键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使人们获得更好的审美享受,提高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0.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