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1903—1950),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ArthurBlair),英国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奥威尔这个笔名正是取自《巴黎伦敦落魄记》主人公的名字。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一个13岁的男孩把他的老师为学校演出而创作的戏剧手稿藏了起来。他无意中保存的这部手稿竟是作家乔治·奥威尔写的一部著名的戏剧原稿。这出历史短剧名为《国王查理二世》,讲的是国王在他父亲被处决后逃亡法国的故事。这部手稿已于1988年12月15日在伦敦索思比拍卖。奥威尔的这出戏剧是1932年他在伦敦市区外海斯镇私立霍桑中学教书时创作的。后来在他的第一部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出版时,作者将名字由  相似文献   

3.
正乔治·奥威尔(1903—1950)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其创作的《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两部小说可谓是20世纪最有名的政治寓言小说。正是凭着这两部作品,奥威尔的名字享誉世界。但从纯粹的文学意义上来评论,奥威尔还是无法与同时期的乔伊斯、劳伦斯、伍尔芙、毛姆等人相提并论。他的影响力更偏向于社会性和政治性。奥威尔以其作品的独特专长跻身于一流作家的行  相似文献   

4.
太多的人都多次的论述过乔治·奥威尔(1903-1950)创作于1948年的小说《一九八四》。大家都看到了小说中的政治色彩——反极权与呼唤人性。公认这是一部“反乌托邦”的政治寓言和讽刺小说,反映了极权统治对人个性的压制,充满了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和绝望。奥威尔的写作十分政治化(他的大多数小说都是最好的注脚),对这一点奥威尔本人并不加掩饰,然而,仅仅看到其政治姿态,无疑仍是解读过程的损失。极权不过是种人类压力的外在赋形,它既是极权本身又超越极权界限,因此本文更愿意把这本书看成是一本讨论哲学的书,有关于语言、权力与记忆的问题。奥威…  相似文献   

5.
巴黎,这个词有着说不尽的魁力,她给予人们的味道、颜色、声响、情意和感觉是难以传达的。特别是讲到文化内涵,“巴黎”这两个字最能让人激动不已。巴黎令人神采飞扬,思绪万千——这种精神上的享受是重金难买的。巴黎举世无双的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珍宝,绝不亚于芭蕾舞、马赛曲、百科全书、梵高的绘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大革命、巴黎公社等对人类文化宝库的贡献和影响。作为一名建筑师,我是带着走进艺术史,走进文化史,瞻仰和体验第一流的城市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心情来到巴黎的。在赛纳河上游七,在埃菲尔铁塔下漫步,在卢浮宫内…  相似文献   

6.
肖丽华 《世界文化》2008,(11):25-26
莫迪里阿尼是20世纪艺术史上具有极强个性、独具魅力的画家,艺术史家一般将之归为20世纪初法国画坛上出现的“巴黎画派”,该画派主要是由居住在巴黎的外国画家组成,这一群流浪画家为了艺术只身来到异乡,过着孤苦漂泊的生活。巴黎画派并没有共同的艺术主张,他们共同秉持的就是坚持自我,尊重个性,建立个人化的绘画风格,但由于他们不随波逐流,  相似文献   

7.
2006中国丙成狗年春节前夕,第24届巴黎语言博览会在巴黎凡尔赛宫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巴黎中国化中心在该展设立的展台,系首次参加该博览会。“雄居”展厅入口处占地24平方米的位置得天独厚,中国展台内外被大红灯笼、中国结和精美的窗花剪纸……点染得颇具中华民族特色,洋溢着中国春节的喜庆气氛,醒目地吸引了众多观众和记。开幕当晚,为博览会揭幕的法国教育部长德罗宾来到中国展台前,对巴黎中国化中心侯湘华主任说,自己一走进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中国的大红灯笼,立即被这浓厚的中国春节氛围和中国特色所吸引。  相似文献   

8.
康军 《世界文化》2023,(1):48-51
<正>书店往事从伦敦乘坐“欧洲之星”号快速列车几个小时就抵达巴黎。在去往巴黎圣母院的塞纳河桥边,就是闻名遐迩的莎士比亚书店。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访巴黎,刚刚参观完圣母院的我无意间向导游问起,这附近可有一家叫作莎士比亚的书店?那位台湾女博士导游高兴地指向车后说:“下坡几步就是,您可以去看看,给您五分钟!”我听罢拉起女儿就跑了出去。  相似文献   

9.
罗朗 《世界文化》2023,(5):50-53
<正>巴黎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优雅和浪漫的代名词,无以伦比的世界艺术中心。从伦敦到巴黎,仿佛由阴转晴,一扫心头之雾霾。从伦敦到巴黎的欧洲之星,穿越英法海底隧道,三个半小时即可抵达巴黎北站。从巴黎北站开始感受法语的魅力,站台上的标识和巨大字幕信息,提示我必须复习法语。最重要的两个单词:Pardon,merci,常常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10.
去年12月18日,在武汉市的家中,我照例地打开电脑。突然发现在两封来自巴黎挚友的邮件中,不约而同地传递了同一个噩耗:“熊秉明教授不幸于12月14日病逝。”这一天,距我与熊秉明的分别仅2个月零24天。伏身书桌前,我茫然地抚摸着熊老在巴黎赠予我的4部专:《看蒙  相似文献   

11.
离京赴巴黎前,曾经在法国长期工作的老同学正华兄(张澜嫡孙)叮嘱我:“枫丹白露太美了,你一定要去。”这委实令我心驰神往。可是,也许由于枫丹白露距巴黎市区太远了,我参加的旅欧团队没有安排这个行程。因此,等大部队回国后,我一个人留下来,在老友吴钢(吴祖光、新凤霞长子,已在巴黎定居)的指点、帮助下独自圆了这个梦。  相似文献   

12.
近日,旅法中国青年昆琶演奏家王维平,在巴黎举办了一场独奏音乐会,规模不大,但收效甚佳,受到中外听众的欢迎,为巴黎的音乐生活带来一阵远东韵味的清风。在巴黎听琵琶,实属难得,令人耳B一新。很久没有认真听过音乐会,更不要说是中国民乐了。在纷杂忙乱的现实生活中来去  相似文献   

13.
穿越黑森林     
龚铁鹰 《世界文化》2005,(12):27-29
提到欧洲的黑森林,主要是说两处。一处是法国巴黎老区和拉德芳斯新区之间,面积达8.5平方公里的布劳涅森林。这里及巴黎东部近10平方公里的樊尚森林是环巴黎森林硕果仅存的一部分。巴黎有这样一片森林环绕,的确是老天对巴黎的眷顾!  相似文献   

14.
出了巴黎,离开赛纳河,穿过颠簸的乡间小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吉维尼,这是印象派大师莫奈的故居所在地。吉维尼位于巴黎和卢昂之间的赛纳河谷畔。画家莫奈从1883年在这里购屋,一直到1926年在此去世。莫奈故居中的花园、工作室和房舍,仍保留其生前亲自布置的模样,供大众参观。这里的一切都令人欣喜;房子有着黄色墙面和贴了瓷砖的地板、莫奈亲自挑选的家具和日本绘画、百叶窗和花园涂上了大师所挑选的绿色。莫奈故居的门前有一汪池塘,在游客纷纭的脚步中,我似乎看到了画家的足迹,他每日漫步在这池塘周围,然后就坐在这一汪池塘之…  相似文献   

15.
颜红 《世界文化》2014,(1):8-12
<正>提到巴黎,人们永远会联想起另一个词"艺术"。巴黎是艺术的天堂,也是艺术家的温床。应当说当下的巴黎应该包括了整个20世纪直至今日,足足有100多年的漫长历史。因为这100年是巴黎真正成为艺术巴黎的百年,出现了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如萨特、波伏娃、杜拉斯、特吕弗、邓肯等。而今天他们都深埋于巴黎的地下,用他们的灵魂守望着巴黎的天空,他们的精神遗风,日复一日地影响着巴黎,构筑着巴黎的过往,连同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6.
有朋友告诉我,到了巴黎一定要看一场红磨坊的歌舞演出:否则,就算你游遍巴黎大街小巷,也不算真地领略过梦巴黎的风采。  相似文献   

17.
领带的起源     
穿西装都得系一条领带,这是规矩。但人们对领带起源的说法各异。 一种说法是:古代的西方人,特别是常年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日耳曼人,他们习惯披着兽皮取暖御寒。为了不让兽皮从身上掉下来,就用一根草绳扎在脖子上,这是最原始的“领带”。 另一种说法是:17世纪时,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的一支骑兵部队走过巴黎闹市街头,骑兵们个个身着制服,脖颈上还系着一根细布条。法国的部队军官见了,赞叹不已,争相效仿。同时,巴黎一些爱赶时髦的贵族子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在衣领上系一根布条,这便是领带的原型。 还有一种说法是:领带是英国妇…  相似文献   

18.
畅游塞纳河     
美丽的塞纳河,自东向西蜿蜒穿过巴黎市,形成一个彩虹般的弧形,并把巴黎划分成两个风格不同的景观地域。河的南面称为左岸,有著名的咖啡店和拉丁区,充满着文化艺术气息,多少诗人画家留连于此,在轻啜咖啡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河的北面则称为右岸,是巴黎的政治、贸易、金融和消费中心,是繁华、富贵和优雅的象征。法国人说,没有巴黎就没有法国;巴黎人说,没有塞纳河就没有巴黎。  相似文献   

19.
莫扎特在巴黎傅荣编译从莫扎特的《书文集》中可知,莫扎特曾两度去巴黎。第一次是在他7岁时,第二次是22岁时。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来到巴黎。他的父亲莱奥波德曾预先在圣·奥诺雷街的公证人勒努瓦尔先生处订了一套房间,但他们并没有在那里居住。因为...  相似文献   

20.
裴艳玲和巴黎可算得上有缘。多年前,根据这位中国女武生坎坷经历改编的电影《人·鬼·情》在巴黎获奖。法国文化界从此对中国女性电影、中国女性命运有了新的认识。4年前,中国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应法国“演艺传统研究会”邀请,到巴黎开办河北梆子艺术讲座,令一班“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