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依据我国高水平男子跳远运动员的素质训练水平和专项运动成绩,通过相关和因子分析,选定跳远运动员应该具备的5项身体素质因子,构建了跳远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体系。采用“秩和法”对所有参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建立了我国高水平男子跳远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的综合评价量表。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对体育教师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评价,促进体育教师素质全面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出了新的思考。目的重在唤醒体育教师的主体意识,确立其主体地位,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己今后发展方向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依据我国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素质训练水平和专项运动成绩,通过相关和因子分析,选定了三级跳远运动员应该具备的5项身体素质因子,构建了三级跳远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秩和法”对所有参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建立了我国高水平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的综合评价量表。该方法较为直观、简便、实用、精确,为今后男子三级跳远项目的训练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长期跟踪调查我国36名高水平女子标枪运动员获得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指标测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总结出高水平女子标枪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变化规律,利用“前瞻式”形成性评价思路建立运动训练过程中检测专项身体素质因素累进评价量表。并与世界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做横向比较,从而找出正确发展高水平女子标枪员专项素质的合理途径,为训练手段及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远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9):42+45-42,45
随着网球运动技战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运动员的体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合理的体能评价已成为实现科学化训练的必要手段,也是亟待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通过文献资料法,从高校网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素质的要求出发,在分析高校网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点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高校网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的标准和评价模型,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员体能评价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模型及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运动素质各指标进行了研究分析,初步建立了高水平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模型.结果表明:各指标在反映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上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其中网上垂直跳10次和坐位体前屈的权重最大,其次是立卧撑(30秒)、悬垂举腿(30秒)、网上垂直跳6次、30米跑、背肌测验(30秒),以原地纵跳的权重最小;运动素质模型提示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具有较大的下肢爆发力、良好的身体柔韧性、较强的腹背力量以及优秀的协调能力等特点.另外,根据各指标权重建立的评价体系,对高水平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和选材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高水平竞技体操集训队成立科研监测评价小组,对体操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机能、技术和比赛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评价,并以全方位的训练模式为依据改进运动员的训练,为高水平的竞技体操集训队提供科研保障。  相似文献   

8.
虎晓东 《体育世界》2013,(12):135-137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西北地区6所拥有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的篮球运动员管理模式进行调查研究,运用体育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基础知识,提出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管理模式优化的建议,提高高校篮球高水平运动员综合素质和培养效益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广旭  巩庆伟 《精武》2011,(5):76-77,79
针对运动员"成绩第一"的社会导向和价值取向,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运动员和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针对这一现状,迅速提高运动员的人文素质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积极创建运动员人文素质评价体系,促进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的提升,在追求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同时,更要重视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提高我国运动员的人文素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高校花样轮滑课程中实施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考核评价办法进行研究。教学实验表明,主体间性的考核评价办法注重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目标和手段的多样化,使考核评价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结果等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校花样轮滑课中主体间性的考核评价办法优于传统的教师评价办法。  相似文献   

11.
高水平运动员比赛临场心理应激状态的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以高水平运动员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了运动员比赛心理应激状态的生理、认知和行为特征要素。在此基础上编制出《运动员比赛临场心理应激状态评价表》,并进行了相应信度、效度检验以及评价方式和应用方法制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速度耐力专项素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速度、耐力专项素质为研究内容,通过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在赋予各指标以不同权重基础上,对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专项素质给予科学的评价,结果表明,在反映我国优秀运动员速度耐力专项素质的整体信息中,各指标权重差异不大。相对而言,以75m自由泳、200m和400m混合泳专项素质所占的权重较大。另外,按照百分法制定的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专项素质评价标准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该评价标准,不仅适应于对我国优秀运动员速度耐力专项素质的评价,同时也为评价其他水平运动员专项素质水平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标准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高校高水平组足球比赛受到诸多关注,比赛水平也显著提升。足球比赛是一个以足球为中心的有氧供能为主的活动过程,一场足球比赛时长会根据场上情况和相应规则控制在90~120分钟之间,因此体能素质是每个高水平运动员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体能训练是足球运动队日常训练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根据足球比赛本身固有的特性,不同足球运动员的场上位置不同,在比赛中承担的主要责任以及对体能素质要求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本文就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不同位置的体能素质的训练进行探究。简要概述不同场上位置足球运动员所必备体能能力的侧重点,分析当前高校高水平训练队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提出足球运动员不同场上位置体能训练策略。  相似文献   

14.
采用DEMATEL方法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质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保障对策。研究表明:1)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质量的因子包括生源质量、组织领导、队伍管理等;2)训练经费投入、运动员参赛情况和教练员素质是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质量的关键因子;3)领导重视程度、组织机构设置和训练经费投入对结果因子的影响较大,比赛成绩、参赛情况和教学效果受原因因子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女子皮艇奥运集训队员运动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参加奥运会的中国女子皮艇集训队的24名队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素质测试法、统计法和评价法,制定了女子皮艇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指标评价体系,旨在为我国女子皮艇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提供实用的监控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从众多耐力素质指标中筛选出10项指标作为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评价指标,建立了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建立便于教练员发现队员的薄弱环节,为教练员制定耐力素质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心理健康的积极方面探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结构特点,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并检验量表.结果表明:目标与方向感、掌控环境、调控情绪、自我接纳、胜任感、自主性、自我表现,这7个维度能够很好地解释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模型;经信效度检验,该模型内在质量理想,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作为评价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健康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王振民 《体育学刊》2005,12(4):118-121
运用数理统计法、合成鉴标法等研究并确定了反映辽宁高校男篮运动员训练水平的9项检查性指标,这些指标能客观地反映当前辽宁高校男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基本技术与心理特征水平.并研制出可用于评价辽宁高校男篮运动员身体素质、基本技术、心理特征和运动训练水平及其发展均衡程度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水平运动员激励效果的主要特征体现在行为、个体主观感受和群体环境三个方面.通过《运动员激励效粟评价表》的实测并与运动实践相对比,发现个体认知评价方法可以简单、有效地判定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运用献资料、理论研究、数据统计、测试等方法,研究制定了我国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评价体系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主要包括机能类、运动素质类、技能体能类、心理类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对我国青年女子篮球运动员技能水平评价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