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古代体育文献考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体育文献十分丰富,可惜大多已散佚不存.结合经、史、子、集四部以及类书文献相关记载,探讨古代体育文献之演变轨迹,并对其价值进行分析.指出古代体育文献不仅是研究我国文明史所必须利用的资料,同时也是促进今天的经济、文化发展所必须借鉴的宝贵文字载体.  相似文献   

2.
周新民 《体育文化导刊》2015,(2):166-168,172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作为古代体育开展的物质和空间载体,从形式功能、项目特征关联性与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国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强对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的研究,对挖掘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体育信息通过Internet作为媒体,具有时效快,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等优点,这是其它任何载体所不能相比的,到1998年全球使用Internet的人口将突破1亿。本文通过文献查询,结合为《上海体育之窗》网页提供信息的工作经验,对目前国內外体育信息资源及其网址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4.
体育课程微观结构与体育精品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新型学习方式之上,对建设体育精品课程所需的课程微观结构进行研究。表明:社会转型期体育课程微观结构由内容结构和载体结构两个纬度构成;内容结构以单元形式呈现,包括体育教学主题、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学评价标准;载体结构由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材、体育网络课件组成。认为:开展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应注重利用先进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多媒体体育教育资源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养生思想之管见史国生我国古代的体育,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对体育养生等问题有其独到的见解。自成体系,至今余蕴未尽,对于发展我国的体育保健和养生等内容,仍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现就我国古代的体育养生思想作一简单的探讨。一、“静以...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体育早有文献记裁:(一)从已出土的文物可以证实。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以帛为载体的专谈导引行气的《导引图》《却谷食气篇》影响很广。(二)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第二部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又称四部分类法)都收集了有关体育文献,又如唐人编撰的《艺文类聚》《千金方》等书以及道经、佛经、笔记小说等都含有不少体育知识,由此,可以说明体育文献在我国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代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价值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古代体育所追求的社会价值、古代体育的道德与法制的发展限度,以及古代体育发展的方向等角度,对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代体育进行研究,分析儒家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推动与制约影响,探寻蕴含在中国古代体育中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体育监督机制的加强、体育法制制度的完善以及提升个人的人文素质等有价值的因素,为解决当前中国体育存在的问题、为现代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准确测度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水平现状的重要依据。以资源配置视角切入,在公共体育资源概念内涵与资源分类的基础上,从有形性公共体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与组织资源等维度出发,利用文献查阅结合德尔菲法,对我国新时期公共体育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关研究领域专家两轮德尔菲问卷调查的结果反馈与指标修正,最终确定了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19项的我国公共体育资源综合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2008—201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数据,利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客观权重赋值,并对公共体育人力资源、公共体育物力资源、公共体育财力资源、公共体育组织资源指标释义与涵盖内容进行了具体解释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蒋荣  蒋春林 《体育与科学》2005,26(1):68-70,7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育内容的实施,必须全面分析开发体育内容资源的特征,建构开发体育内容资源的体系,设计开发体育内容资源的策略,以实现体育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佳效益,成为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具有发展前景的和教育价值的课程内容.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历史研究等方法,分析西藏寺院壁画中的体育图像.寺院壁画是西藏古代体育文化的载体之一,寺院壁画中反映了古代藏民族形象生动的体育运动,有其独特的体育文化特征,为研究西藏古代体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西方竞技体育中的政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玥 《体育科学》2011,31(1):93-97
通过文献研读,并运用归纳、演绎、对比、逻辑分析等方法,主要使用罗尔斯《正义论》中的概念,透视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体育与古代中国传统体育现象。在古代,体育与政治并非如今日一般隶属截然不同的领域,人们可以从它们根源的紧密连接上,分析中西方政治理念的核心差异,前者体现的是一种机会平等和近似的纯粹程序正义,后者则代表一种自然贵族制。尽管西方的平等理念日益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但现代社会的平等亦非终结,体育还提示人们可以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2.
身体的谱系——基于西方哲学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身体是体育的载体和基础,身体谱系的建立可以为体育的价值定位提供依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追溯从古希腊到当代的历史进程中西方哲学对身体定位的变化,并以这种变化为线索,建构身体的谱系.从身体的谱系中得出:身体与灵魂共同形成了人,身体是灵魂的载体,是人类第一位的存在,而灵魂则是身体的动力,是人成为人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我们应将身体与灵魂协调起来,达到一种平衡,而体育则是促进这种平衡的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13.
龚飞 《体育科技》2013,(5):13-15,21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现象学等研究方法,从正史中的体育文献着手分析评述了我国古代单项体育运动发展,根据其特点把我国古代的单项体育运动分为军事性、竞技性、娱乐性和保健性的几类,并对其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词文学发展繁荣昌盛的时代,保留了大量关于唐代节庆期间体育运动情况的记录。在全唐诗词描写的体育运动中,竞技类运动以蹴鞠、马球运动等为主,秋千几乎是女子的专属运动,端午节龙舟竞渡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全民狂欢活动。  相似文献   

15.
自电影诞生以来,体育一直是其关注的题材。体育电影不仅是观赏性极强的影视作品,更是宣传体育、提高体育影响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体育电影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它随着体育的发展在不断的充实与完善,并在不同的文化领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中西体育电影发展现状进行对比与分析,指出中西体育电影的差异所在,并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法、因素分析等方法,从体育考古学的角度对古滇国主要墓葬群出土文物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古滇文化已具备体育文化构建因子,滇国在重大节日举行的斗牛、竞渡、磨秋、剽牛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已彰显出体育的特色,是古滇民族主要的民俗体育活动形式.古滇人民观念不羁、思想无垠,演绎了独具特色的古滇民俗体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体育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体育文物和文献资料等的研读,看到古代体育的起源和演变,了解到中国体育及体育文化的源远流长,感知体育文化发展规律;从中华体育文化灿烂多姿的历史,感受先人的艺术创造力,并从中领悟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是否存在体育法?这是中国体育法学研究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梳理我国古代体育法律史料,可以发现:我国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与身体竞技、游戏相关的律令与判例,涉及运动伤害与竞技暴力治理、竞技赌博治理、体育赏禁调控、体育从业者与组织、体育器械场地等,与西方古代体育法相较,二者在体育赏禁调控、竞技赌博治理方面有相近规定,但我国古代体育法在运动伤害责任认定上更为严格,不承认体育活动中的自甘风险。此外,中华法系已归纳出"戏杀伤律"来治理绝大多数对抗性运动伤害,这为我国古代以"戏"为中心的身体活动概念的提炼提供了支撑,对于重新认识古人身体观的演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儒家圣贤对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和经验总结,是华夏儿女几千年来的社会道德之衡量尺码,也是中华武术不可或缺的理论组成部分。文章认为,若将"四书"列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专业的学习课程,意义深远。对于当代的武术专业人才,无论是提升文化素养,还是深化国学文化,或者规范道德行为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其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各异,既有技击类运动,又有休闲娱乐类运动、养生健身类运动,经过世代传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进行分析,结论认为: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策要在保持自我民族传统体育的立场和身份积极创新的同时,确立在学校体育中得到应有的开展,这对于丰富学校体育内容,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