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第3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抓审题训练,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以石碑上乡亲们的话作为文章的题目,其内容都是围绕这个题目来展开的.教学时,我从抓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后,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课题中的挖井人指谁?吃水的人指哪些人?)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边读课文,在看、听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审题中的两个问题.以上审题、思考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登山的文章。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谁登山?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什么登山?  相似文献   

3.
一、揭题引趣,提示学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学离不开审题,弄明白题意,文章的脉络也大致清楚了。当学生学习新课文时,总会围绕课题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还要知道如何学习此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  相似文献   

4.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条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导什么?怎么导?现以《少年闰土》为例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导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对突出文章的主题,表现文章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少年闰土》一文,是以所写的人物作题目,我们从题目知道文章所写的材料是——少年时代的闰土.我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后提出:大家从课题中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想知道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孩子?有的说想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怎样写的?等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课义.他们带着问题学,目的明确,自主研读,学  相似文献   

5.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高粱情》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起始,我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你见过高粱吗?知道它长得怎样?从课题上看,文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呢?接着教师根据题目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一种特殊的感情来写高粱的呢?课文描述了高粱的什么?它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6.
五月序言     
我们从小就开始面对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作文题目。他们要求我们按照题目写出一篇文章来。那并不都是无聊的题目,可是我们总是无奈地应付,没有什么愉快。可是如果我们知道,这是一件  相似文献   

7.
目前多数学生满脑子的问题希望得到解决,却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针对这种情况,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质疑,谈一下我的一点看法。一、抓课题质疑。课题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浓缩,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书、释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常利用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便于学生养成善于思维的良好习惯,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帮助阅读理解,形成相应的学习方法。二、抓住重点、难点质疑。任何事物都有主…  相似文献   

8.
贾前 《山东教育》2005,(21):55-56
一、给课题穿上漂亮的“衣裳” 一般人看文章,首先注意的是文章的题目。学生学课文,首先注意的也是课文的题目。一篇文章有个好题目,就像一个人有一双美丽的眼睛,顾盼动人。如果我们在板书课题时,再讲究一下课题的美化,给课题穿上一件漂亮的“衣裳”,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发学生的思维,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平时,我常用以下一些方法美化课题,使上课伊始,就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9.
一、立足课文空白,进行适度拓展 1.抓课题空白.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简短的几个字包含着丰富的阅读因素,可让学生质疑课题,抓住课题空白进行拓展阅读.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时,我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思考:你想从课题中知道什么?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谁给谁送礼物?这是一份什么样的礼物?为什么要十年后才送出这份礼物?这份礼物有什么特殊含义吗?然后学生自主读书,从书中或相关资料中探求答案,并通过交流、讨论深入探究文中内涵.这样,不仅使学生知道这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从对文题的理解入手,展开了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脉络,找到了学习的路子.  相似文献   

10.
片断一:抓住课题,引导感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四课——《我不是最弱小的》(学生齐读)。师:文章的题目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思,给读者诸多思考,吸引读者去开展阅读。现在请大家说说对这一题目的思考。生:这一题目很吸引人,我想知道"我"是谁?"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生:我想了解谁才是最弱小的?生:课题中的"我"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但并没有否定自己的弱小。我很想知道"我"是与谁比,才觉得不是最弱小的?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每个小学生到毕业之前,都要能独立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含义。 由此可见,诸多阅读能力的培养,分段是基础。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面对一篇文章的分段而感到束手无策。怎样使学生会分段呢?我们知道,每一篇课文,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题目。题目是概括诗或文的词句,是全文的精髓。因此,只要我们能紧扣课文题目,便能理清文章脉络。  相似文献   

12.
陈剑 《今日教育》2012,(5):64-65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就擅长在课题上作文章,在王老师的课堂中,篇篇课题饱含深情,在教学中起了深入感悟的作用。我们可从一些教学片  相似文献   

13.
一、由课题引发思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师围绕课题设疑:从题目上你能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其中哪个字最重要?“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引”而不用“带”呢?几个问题的连续设计,使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之前,就根据课题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超前构思、...  相似文献   

14.
一、分析文章的标题。文章的题目,是透视文章内容的窗口,透过文章的题目,常常能窥知文章中心所在。如《想和做》,题目将“想”和“做”对照着放在一起,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要谈“想”和“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看题目有的文章题目是点睛之笔,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从题目中我们知道,文章描述的是故乡的杨梅,表现了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热爱。文章的中心思想就从题目中体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6.
一、理解课题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现在我们就从题目入手学习这篇课文。来,读一读课题。  相似文献   

17.
刘杜鹃 《湖南教育》2003,(23):33-33
阅读教学中的审题训练,是实现读写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审题引读,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减小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写好命题作文奠定基础。一、审题引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有些课文的题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看了课题很感兴趣,急于想知道文章的内容。如《纸奶奶的生日》《院子里的悄悄话》《雨中》等。对这类文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看题目,说说自己想知道些什么,想想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如预习《院子里的悄悄话》这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让学生思考:看了这个课题后,…  相似文献   

18.
一、给课题穿上漂亮的“衣裳”一般人看文章,首先注意的是文章的题目。学生学课文,首先注意的也是课文的题目。一篇文章有个好题目,就像一个人有一双美丽的眼睛,顾盼动人。如果我们在板书课题时,再讲究一下课题的美化,给课题穿上一件漂亮的“衣裳”,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发学生的思维,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平时,我常用以下一些方法美化课题,使上课伊始,就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1郾字形大小的搭配。如《个人与集体》,把“个人”两字写得小一点,“集体”两字写得大一点,“与”字与前后两词分开一点,写中间,使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联想到“个人…  相似文献   

19.
一篇考场作文能不能引起阅卷老师的特别注意和兴趣,往往关系着这篇文章能不能得高分。大家知道,阅卷时间是很紧张的,阅卷老师面对千百份题目相同(相似),内容又差不多的文章,读得多了,就会乏味。这时,如果有哪篇文章在构思、立意或材料、语言上明显与众不同,高出一着,那么,就会给阅卷者以久跋沙漠偶遇清泉绿荫之感,得  相似文献   

20.
一、理解课题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现在我们就从题目人手学习这篇课文.来,读一读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