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而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却是围着教科书打转:每天读着教科书,作业写着教科书,考试考着教科书。学生学习语文变成了学习“语文书”。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要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构建起全新的小学语文学习方式。一、充分体现“美”的教学内容语文教科书中的篇目都是中外文学宝库中的精品,这里就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争奇…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无视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无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展开,电脑、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但它毕竟是一项辅助手段,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恰当地使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使用不当,则可能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表面热闹,实则"低效"。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由于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的教学手段,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语文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王祥连 《今日教育》2014,(10):30-32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基于这样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无论是识字、阅读、作文都应当具有一种"课程整合"的意识。然而当下课堂实践虽高举"语用"这一大旗,事实上却依旧存在切割知识点、偏离核心目标、脱离文本语境的误区,不利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主要依靠黑板、粉笔、课本和其它书面材料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这些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发挥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因而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不利于大学生语文人力的充分开发.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语文教学有必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教学.  相似文献   

7.
语文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语文教学应实现与生活的"零距离"对接。中职语文更应该重视生活化教学。但目前,由于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职语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协调发展。因此,探讨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样的教学手段,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开拓型人才,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如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韦波 《广西教育》2014,(33):54-54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认字识词基本上是通过阅读得以实现。然而,在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比较少,普遍缺乏阅读兴趣,阅读质量不高,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至关重要。一、分析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的原因(一)分析学生的"阅读心理"在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在阅读方面,都缺少父母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为我们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强大动力。传统语文教学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严重,忽略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淡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应努力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做到活用文本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在种种落后认识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内容始终停留在注音解词、划分段落、中心思想、艺术手法上,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一味地灌,使得语文教学乏味、机械而无情趣。而学生也很难从中寻得乐趣,更谈不上以学为乐,致使学生厌学恶学,视语文如虎,谈"语"变色。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乐学乐教的方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已经基本确立。但是在作文教学中,似乎存在理念与现实的脱节: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出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的模式依然占据绝对地位,不利于写作水平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健康成长。本文就结合具体写作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提高课堂效益的同时,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享受写作过程,写出个性。  相似文献   

13.
张莉 《考试周刊》2012,(36):21-2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教学手段逐渐充斥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语文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了,就像是一潭死水没有涟漪。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语文课堂缺乏活力,导致学生缺乏热情;学生缺乏热情,语文课堂更加死寂;  相似文献   

14.
林芹 《现代语文》2014,(11):103-104
笔者所说的"三俗"并不是指社会上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而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所谓"三俗",是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易于学生接受,做到"通俗"易懂;教学方法遵循传统,发扬沉淀下来的教法精髓——教法"循俗";对学生的考评和教师自身的考评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语文教师对于评价要做到"傲俗"。这样的"三俗"恰好契合了教育"三高"提法,即"高尚""高洁""高雅"。  相似文献   

15.
史红 《考试周刊》2011,(40):28-29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为遵循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低年级语文老师们通常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浅显的教学语言,在轻松活泼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单纯的学生,浅显的教材,简单的知识,久而久之,一些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也变得"肤浅"起来,经常有人因为对成语典故缺乏了解而出错,或者因为文史功底不深而陷入被学生"问倒"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6.
张高平 《教师》2012,(13):37-37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爱美的情趣,是语文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们的教学对像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孩子,我们的教材更是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教学实践已表明,成功的教学,无一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美呢?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手段三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17.
陈雪芹 《考试周刊》2009,(38):67-68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网络信息的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辅助教学手段,为语文教学带来"教"与"学"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它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各种功能为一体,把教学素材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课堂上充满情趣,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就像为语文课堂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品位。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时代的要求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然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只要稍稍留意,走进课堂,就会发现以媒体信息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情况,这完全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信息技术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与问题,而这些消极的影响与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与反思,我们必须对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认真的“三思”,努力消除其消极作用,让它真正和我们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反思一:谁扼杀了学生朗读的多元性?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性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话,就会不利于学生“精品细读”能力的培养,就会造成学生朗读的一种“惰性”,因为,我们的学生可以不用对课文进行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