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山南市冬春季节沙尘天气出现日数来看80年代为高发期,90年代开始减少,到21世纪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南部、西部地区9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年份没有出现沙尘天气,从分布上看影响最大的地区为沿江一线,特别是沿江中段的贡嘎、泽当、扎囊等地,为冬春季沙尘天气的高发区,南部和西部沙尘天气影响较小,南部错那没有出现过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3月15日前后,我国北方多地遭受了沙尘天气,一些地方有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而后仅仅过去1周多时间,沙尘天气卷土重来,再次横扫北方10多个省份,出现大范围空气质量恶化的情况。经了解,这是近10年来影响我国最强的沙尘天气。久违的沙尘暴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影响如此之大,让我们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3.
卓嘎 《西藏科技》2007,(2):59-63,23
近年来,各地开展了许多对沙尘天气的研究,有了诸多的成果.但对西藏沙尘天气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利用日喀则地区5个站点近44年的地面资料,对日喀则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表明日喀则地区大风、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发生次数总的演变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渐减少.日喀则西部地区的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多于沿江和南部边缘地区.本文还对日喀则沙尘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沙尘天气出现前地面、高空要素变化特点的分析,得出预报沙尘天气的粗浅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锡林浩特市1981年~2010年沙尘资料,分析了近30a沙尘(沙尘暴和扬沙)天气日数的时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沙尘天气正经历一个明显的高发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沙尘天气的日数明显减少,尤其是90年代的1991年~1997年连续7年未出现沙尘暴天气,锡林浩特市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3月~5月)。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资料及卫星云图对2015年2月20日~22日锡林郭勒盟地区出现的一次沙尘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厚冷涡底部强劲的偏西风与高低空急流区相配置为此次沙尘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前期升温较为明显,蒙古至锡盟西部一带降雪少,为此次沙尘暴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和沙源条件,同时在沙尘暴出现之前,有较明显的混合层存在,有利于干对流的产生;针对此次过程,对寒潮、大风、降雪预报较为准确,但没有考虑沙尘天气,只是考虑了东部地区的白毛风天气,所以隆冬季节要提高对沙尘暴灾害性天气预报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14日锡林郭勒盟出现了入春以来最大范围的一次大风、沙尘天气,文章从环流形势、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等几个方面对这次沙尘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沙尘暴发生前后,地面气象要素有很明显的变化,午后地面增温最强,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显著增大,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产生大风,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高空横槽与强锋区是激发这次沙尘暴的重要动力机制,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造成这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对巴彦淖尔市1991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的沙尘天气过程特点从环流背景、传输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近30年巴彦淖尔市沙尘天气呈波动减少趋势,北部地区沙尘天气发生率高于南部,春季最多,占比70%;2021年沙尘天气频发、时间早、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出现近10年最强沙尘暴和近30年第二...  相似文献   

8.
利用静止卫星资料跟踪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及其传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GMS-5)高分辨数字资料(展宽数字资料,S-VISSR)和低分辨模拟云图(WEFAX),结合沙尘暴在云图上的主要特征为,建立两种方法利用GMS资料显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传输过程.并利用EP/TOMS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分析了2000年4月24日~26日和2001年3月21~22日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典型沙尘暴天气过程.揭示了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沙尘天气发生时北京出现5级重污染天气,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从2001年3月19日的O.253mg/m3猛增到3月22日的0.616mg/m3,增加了将近2.5倍.从沙尘天气传输路径上若干城市2001年3月15日至25日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逐日变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几个城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3月23日,这说明此次沙尘天气的影响范围很广.  相似文献   

9.
正产生沙尘天气需要两个主要条件:大风天气;地表裸露且干燥。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温上升,地表泥土解冻,加上这阶段降雨又少、天气干燥,地表植被尚未完全恢复,裸露的疏松土质一旦遇到大风,就会卷起尘土,形成沙尘天气甚至沙尘暴。以北京为例,每年春季,北京地区容易遭受蒙古国及我国内蒙古、西北等地区输送来的沙尘影响,这也是北京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蒙古国沙漠化地区多,  相似文献   

10.
当沙尘暴产生后,人们的正常生活会受到影响、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影响人畜的身体健康、交通安全会受到威胁。本次研究分析了锡林郭勒盟沙尘天气突变产生沙尘暴的因素,获得了沙尘天气突变的原因、相关的因素、减少沙尘突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自然出示的黄牌——沙尘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书记载的“霾雾四塞,咫尺莫辨”说的是强沙尘暴现象,现在人们对此并不陌生。沙尘暴再次袭扰中华大地,如今北京也有沙尘天气回升的迹象,沙尘已越过长城直接侵扰北京地区,今年初南京也出现沙尘暴,甚至波及到上海、杭州,沙尘暴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一次特强沙尘暴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亚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1971年至2010年发生在西藏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资料的高空资料和地面资料,初步分析了西藏沙尘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西藏沙尘天气冬、春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很少发生;近40年来,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呈减少趋势。高原上存在大片的流动沙丘和大片荒漠化土地为西藏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沙源。利用沙尘天气个例分析了西藏沙尘天气的地面气象要素和高空环流特征,发现200hPa副热带西风急流、500hPa强锋区、地面温度、气压、湿度是沙尘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3.
李亚飞  康慕谊  朱源  徐广才 《资源科学》2008,30(7):1115-1121
利用24个气象站点(1961年~2005年)44年的气象数据记录,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部分气候因子与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关系,同时结合阿拉善地区的植被(类型)覆盖图,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显示,阿拉善地区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地区之一,浮尘平均发生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递增;扬尘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北部较多,其余地区较少;沙尘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以拐子湖地区为中心向西北、西南、东南3个方向递减,这种分布特点与阿拉善地区的植被覆盖有关。在1961年~2005年的时间段,3种沙尘天气的变化规律各有特点,浮尘天气日数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点,90年代以后发生的日数明显下降;扬尘天气呈波动变化状态;沙尘暴天气亦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与当时的温度状况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大风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年大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更为明显,年大风日数每增加10天,浮尘天气一般增加3~6天,扬沙天气一般增加4~10天,而沙尘暴天气一般增加1~3天。当大风日数相同时,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地表覆盖状况(下垫面性质)有关。由于本区常年降水稀少,降雨量与沙尘天气发生之间的关系未见明显。  相似文献   

14.
利用内蒙古中西部13个气象站1981年~201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发生的沙尘天气(沙尘暴、扬沙、浮尘)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蒙古中西部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阿拉善高原,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发生频数的最大值分别为46d/年、123d/年、100d/年。近30年内蒙古中西部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但呼和浩特沙尘暴天气增多,海力素扬沙天气和浮尘天气发生日数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5.
沙尘暴最常发生在春天。气象学上,它被定义为强风吹起地面大量沙尘,使地面能见度小于1Km的强沙尘天气。依据地面风速和能见度的大小,由弱到强,沙尘天气又依次区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及强沙尘暴几种。沙尘暴在各地区常有不同的俗称,在我国西北及蒙古国称强沙尘暴为“黑风”,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2018年春季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两次降水、大风沙尘过程,得出:冬季和早春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植被稀疏,春季则易出现沙尘天气;蒙古气旋是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东北及东南象限多以降水为主,西北及西南象限多以沙尘为主;两次过程均伴随大风天气,沙尘暴均发生在西南风转向西北风且风速明显增大时;两次过程均存在混合层;850hPa与900hPa之间的温度差动平流决定雨雪相态的性质,且850hPa温度≤-4℃。  相似文献   

17.
统计了鄂尔多斯市1971年~2016年11个气象站46年实测的大风、扬沙、沙尘暴资料,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市大风沙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6年来鄂尔多斯市大风沙尘天气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鄂尔多斯市大风日数从西北部向两侧呈现逐步减少趋势,扬沙和沙尘暴多发地区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地区的沙漠与沙地;从年代变化特征来看,20世纪70年代鄂尔多斯市各地区均为大风沙尘多发年代,之后各个年代大风沙尘的发生次数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但在21世纪以来,伊和乌素站发生大风、扬沙的次数有增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应用基本气象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06年3月26日~27日发生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的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冷锋后大风是沙尘的主要动力,前期持续增温使得低层大气不稳定层结,中低层强的上升气流及低层辐合,为沙尘暴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Micaps基本资料,对2012年4月19日一次较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属于蒙古冷槽型,强冷空气的堆积及爆发导致沙尘天气的发生,同时涡度平流变化、高空急流的发展也是形成沙尘天气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沙尘暴的气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沙尘暴是干旱和荒漠区特有的灾害性天气,主要存在于北非、中东、美国西部、俄罗斯的中亚、我国西北和华北等地区,它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气候变化是沙尘暴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