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近代百年,中国东北地区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这场社会近代化变革影响了近代中国东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结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风俗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研究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笔者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崔银河 《文化学刊》2013,(3):145-149
近代东北社会的各类报纸无疑是在东北地区从事商业活动与生产经营者刊登广告的首选媒体。近代社会东北地区的各类报纸同关内报纸一样,在获取经济收入的同时,亦肩负着将广告信息从广告主传递给受众的任务。和内地一样,东北地区的报纸广告是当时社会经济得以运行的润滑剂、助推力、晴雨表。东北地区近代报纸广告虽然是目前广告学术界的研究薄弱点,但却有着很强的广告史学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学中国研究的学术史书写中,以东北地方经验为素材的研究,常常被一笔带过,相对于被不断"深描"的东南和西南等区域研究,其暗淡之势颇为明显。尽管人类学的东北研究就其自身来说难言传统,但却并非毫无闪亮之处。在东北这温寒交接的中间地带,不同的族群与社会在历史的脉动之中不断碰撞与交融,与之相伴的则是不同文明与文化的进退与交错。  相似文献   

4.
东北方言既是东北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也是东北区域文化和民俗的重要载体。东北方言中存在一部分日、俄、朝、满等国家或民族词汇,这部分词汇之所以能融入东北方言,不仅因为东北独特的地理环境,还和历史上数次的移民迁移运动有关。来自日、俄、朝、满等国家和民族的外来词汇在东北文学作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些词汇对塑造东北区域特色的多元民俗文化;展现时代主题,刻画社会背景;丰富人物形象,突出背景、社会关系;增强作品表现力,激起读者共鸣打造作家个人风格;体现了作家的民族属性起到了很突出的作用,使东北文学作品成为时代、风土、人情、性格和氛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李劼人笔下的成都不仅是历史深厚的千年古城,更是近代转型中的新型城市.在李劼人笔下,成都的历史和现实紧密相关,城市与乡村共同构成了独特的空间场域.该研究从日常生活空间、阶级空间和性别空间3个视角入手分析李劼人小说的空间场域特点,借此探寻小说中的权力表征及其背后的权力更替.李劼人小说十分注重空间性,无论是从小说中城市地理空...  相似文献   

6.
吴越  戴宏杰  张平 《中国名城》2023,(11):81-87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较高价值及传承意义的村落,悠久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村落的发展、保护进程中,囿于诸多因素,大量的传统文化、建筑和村镇空间格局遭到破坏。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基于叙事空间理论,梳理传统村落叙事要素,分析空间的叙事条件,把叙事方法融入空间设计的过程。通过叙事空间营造,让村落成为文化感知载体,形成文化场,保护传统文化,激活村落内部活力。以墨戎苗寨为例,整理村落的叙事要素,分析公共空间叙事性,从叙述者、受述者、叙述媒介和叙述内容4个方面,提出叙事空间营造方法,为当代传统村落的文脉延续提出可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现有的自媒体与大学生公共参与的研究中,以自媒体技术对人们个体心理与需求影响的研究居多,认为自媒体技术发展是关键因素。本文从"社会结构"视角出发,认为大学生公共参与在使用自媒体技术时受社会结构约束,而表现出数字能力结构特征、社交建构的个性化特征及公共参与的线上替代特征。进而线上的公共空间逐渐超越线下的公共空间,形成一种相互背离的困境。因此,本文提出从线上和线下公共融合和降低大学生线下公共参与成本两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近代旱灾发生频繁,灾害严重。灾害的形成因素很多。自然的社会气候是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旱灾的轻重程度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乱砍滥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环境严重破坏、政府腐败、贪赃赈款等等,上述这些因素不仅会加重旱灾灾情,甚至会促成旱灾的频繁到来。旱灾不仅导致农业歉收、物价上涨、政府财政损失,同时还会引发瘟疫流行,造成社会动乱。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有机体,城市在历史进程中需要经历代谢、衰退、病变、更新、再生等生命演替,如何让城市既有设施持续发挥作用、保持活力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纽约将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为供市民公共活动的公园,并成功地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复兴,在观念、方法、策略等方面为城市既有设施的活化再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回溯纽约切尔西区铁路线从废弃到改造为高线公园的活化过程,分析了高线公园在更新过程中采取的地方文脉延续理念、社会参与引导路径、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深度揭示高线公园空间品质和城市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衍生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案例对于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     
正家庭是人类步入文明时期以来最自然的、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与社会组织,是个人品格的最初的养成所。家庭秩序、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社会伦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家庭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特别的价值。家族制度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与核心价值之一,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伦理秩序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齐家是传统士大夫立身行己的最初的训练场所,是士大夫由修身而治平的中间阶梯,在儒家的治理学说中具有特别的位置。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以及西方的近代国家主义、个  相似文献   

11.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首创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概念和形态。“建好用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的关键在于推进大运河扬州段公共文化空间的生产与生成:以塑造大运河扬州段标识系统为重点提升物质空间建设的质量,以阐释大运河扬州段意义内涵为抓手拓展文化空间的深度,以多元主体共建共享为路径形成和发挥社会空间凝心聚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由于建设背景及理念趋同于现代城市,近代城市历史地段相较于古代历史地段,虽然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同样的破碎化危机,但其留存和延续的要素类型、空间结构呈现出相对丰富的差异性。尝试从织补理论的系统整体观和文脉主义思想出发,结合近代历史地段的遗产空间特征进行解析,探讨“要素识别+核心激活+骨架链接+网脉通络”的织补理论更新路径。以重庆北碚老城区近代城市历史地段为具体研究案例,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现存的破碎化问题,提出基底格局保护、城市肌理修复、公共空间缝补、城市网脉激活的保护策略,以期为当前历史地段保护方法的创新和完善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北京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以图书馆、公共艺术博物馆和公共艺术区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提升北京公共文化空间软实力的对策:其一是以社区文化空间建设为基础夯实层级文化空间体系;其二是着力提升北京公共艺术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其三是平衡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引导公共艺术区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东北电影以朴素的影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东北电影的文化色彩沉实厚重,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民族化的电影表现手法更使得东北电影富有意境和诗意。另外东北电影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影响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显示了东北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5.
大学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着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自清末至"九一八"事变,东北新式大学的道德教育随着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脱胎于传统并紧趋时代主流的艰难转型,反映社会潮流的演变,其中亦折射出东北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种种面向。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东北赈灾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元智 《文化学刊》2010,(2):129-133
近代东北经历了清政府统治时期和民国政府统治时期。由于近代东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加之处于新旧变迁的时代,在赈灾政策和措施上显现出了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地域性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晚清时期的"旗民分赈"、民国时期的"闭关自救"、赈灾活动中的日俄势力和赈灾活动中的"性善论"思想四个方面。本文即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尝试分析近代东北赈灾活动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对其中蕴涵的原因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发展已步入存量提升阶段,城市保护与更新工作愈发重要。城市形态类型学是一门分析城市物质要素形态特征、总结城市形态发展内在规律的学科,对指导城市保护与更新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对城市形态类型学理论的剖析,构建可用于传统城市形态类型分析的8个研究要素:区域、城镇、三维空间、街道网络和街道、街区、地块、公共空间、建筑。以赣州南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发现其街道网络呈鱼骨状,街道分为街道、巷道、现代街道3种类型,地块分布为点线状结合与混合拼接,形状大体呈横向和纵向矩形,公共空间由广场、街巷组成,建筑代表性类型为天井式,形态体量共3种,功能涵盖居住、公共服务、商业等,布局形式为沿街式、院落式、行列式以及后两者的混合式,并将其用于指导街区相应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18.
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是人文、自然、精神内涵相融合的空间场所,在潜移默化中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下,校园公共空间文化景观建设已成为学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环节,校园公共空间建设应基于学校的文化背景,挖掘空间建设的独特性及未来校园发展的可能性。本文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为例,运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法,着重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空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探求和总结多语言、多文化背景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文化景观建设策略,为语言类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日本历史学家依田憙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日近代化差异,认为中日前近代文化是两国近代化的重要前提。他认为,中日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在前近代就已形成,中日前近代文化虽同为封建文化,但是差异很大。传统文化性质不同,日本传统文化性质是文化摄取性,中国传统文化性质为文化发生性,日本比中国更易于接受西学。文化形态方面,"文化基本形态"不同,日本为"并存型",中国为"单一型";"摄取文化的形态"不同,日本为"全面摄取型",中国为"部分摄取型",日本文化形态比中国文化形态更有利于吸收西学,前近代日本西学发展超过中国。教育形态不同,日本"普及、提高能力型"教育形态比中国"选拔、达到目的型"教育形态更有利于教育普及和能力提高。社会协作不同,日本"非亲族协作型"以"忠"或"义理"为伦理观念,中国"亲族协作型"以"孝"为伦理观念,日本社会协作比中国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日本前近代文化比中国更有利于吸收西学和思想启蒙,有利于近代化。  相似文献   

20.
黄晓通 《文化学刊》2012,(1):161-163
各种民国时代大学教师的日记文献的编辑出版,使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侧面。本文依托于诸类日记文献传达的信息,从文艺爱好的多样性、体育锻炼的适度性、园艺栽培的情趣性探究他们在娱乐方面与普通市民大众不同的旨趣,亦可窥视出中外文化交融对近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