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演义》是隋唐历史题材小说的集大成之作,由于题材来源的复杂性,作品中体现的历史观也比较复杂。作者继承了传统史学的道德理性精神,在总结隋、唐两代兴亡教训时肯定人事的作用,在对隋炀帝、唐玄宗失国原因的具体分析时也带有较浓的理性成份。但作者的历史观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对一些历史现象无法解释时将其简单地归之于天命和天数。用天命、天数来阐释历史是清初白话小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既与明清易代的现实有关,同时也是这个特殊时期文人文化心态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2.
晁说之在宋代学术史上地位较为重要 ,他是宋代疑经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怀疑《诗》与《诗序》作者不同 ,并以求实的态度恢复《古周易》 ,又以尊古的态度崇孔非孟 ,其学术试图超越汉学、宋学 ,直面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3.
理雅各在《中国经典》第一卷《绪论》中这样评述孔子的政治观:"孔子教导的统治是改良后的专制主义。他不允许任何一位‘神授王权’(jus divinum)者免除个人美德和仁政的约束。孔子虽未明确谈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何在’,但其实我们可以假设:他认同《书经》‘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之说。一旦君不再推行天命之善、维系养民之政,他就丢弃了自己的头衔与王位,(民)在压迫中形成的坚忍不拔必将他的统治推翻。孟子每每勇于教诲这一昭然之理。孔子虽不喜欢谈论此类话题,但他依  相似文献   

4.
荔奴是龙眼的别称。徐(火勃)(1570—1642)以荔奴名轩,又作《荔奴述》。林古度(1580—1666),作《荔奴传》。这两篇散文小品取材新颖,化俗为雅;两位作者巧妙地利用作为龙眼别称的"荔奴"这个词做文章,或由物转入写人,或由假托的人连带纪物。两文取材相同,而所用文体各异,前者用"述"体,后者用寓言式的传记体,各有所长,各臻其妙。《荔奴述》见于稿本《红雨楼集·鳌峰文集》;《荔奴传》见于稀见的明清之际刻本《林茂之文集》,在文献方面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画家考古     
庄月江 《文化交流》2016,(12):64-66
正拿到季志耀先生"和园丛书"之《寸心容香》新书,我感到特别温馨,因为18年前我采访过季先生,并写了一则采访记,题目就叫《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寸心容香》是一本耐读的好书,有极浓郁的地方文化味,这与某些涵盖面"广博"的论著的寡淡形成鲜明对比。书的内容以古陶瓷考古与古建筑考古为主,兼蓄书画鉴赏与作者的书画代表作。我特别看重前者,因为这些都是作者亲身  相似文献   

6.
《史记·龟策列传》是一篇专门记载"卜筮"的列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卜筮"的重视。其中,"龟卜"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在当时龟崇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普遍的社会基础。人们赋予了龟神奇性,认为龟是传达天命的使者,用龟占卜灵验无比。与其他占卜方式相比,龟卜可以作为传达天命的有效工具。于是,在西汉初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龟卜"作为"君权神授"的工具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结合《史记·龟策列传》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分析,其记载不可避免带有官方的天命色彩,故而"龟卜"在《史记·龟策列传》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采菽堂古诗选》选入了先秦至隋代的各类诗歌,是一部清朝颇有影响力的诗选集。《采菽堂古诗选》诗歌的选录体现了陈祚明与其他诗选作者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念。本文拟借由《采菽堂古诗选》选录的女性创作的诗篇和表达女性情感的诗作,聚焦探究陈祚明对女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内容庞杂,思想丰富,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学术文化思想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重在对《诗经》的核心要义进行解读和阐释,以此探求周人天命观的思想演变。周人的天命观上承殷商,视天命为终极性依据,认为政权依德之有无而转移,德必系于民而后显发天命之意义,代表了中国早期人文精神的启蒙,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0.
王祖友 《文化学刊》2015,(1):193-195
艾丽丝·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13位获该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加拿大作家。《艾丽斯·门罗——其人·其作·其思》(2014年)是国内研究艾丽斯·门罗的第一部专著。作者周怡的同构型写作、分享式评论和开拓性研究让人耳目一新,该书的出版为国内的门罗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作为国内第一部全息解读门罗及其作品的脍炙人口之作,《艾丽斯·门罗》对于推动包括加拿大文学在内的边缘国别文学研究,无疑将起到开拓、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金刚三昧经》作者辨徐文明《金刚三昧经》始见于《出三藏记集》卷四之《新集安公凉土异经录》中,为失译经典,但现存本杂有许多后起的内容和名相,显然已非宁康二年(374)以前的译本,而是后人之作,唯沿用旧名而已。印顺法师判之为道信以前出现的中土之作,①堪称...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悲剧悲剧的历史--论《水浒传》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水浒传》文本为依据,探讨了作者的创作观;分析了宋江、林冲、吴用、潘金莲等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通过"拳打镇关西"等情节研究了义与不义的衡量标准,得出《水浒传》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富的颠峰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庸章句》以性——气二元论为基点,以道心、人心对应于性命、形气,但同时突出性即理,强调人之性受之于天之理,人性即是天命之性。由于人的气禀使得人之本性的表现受到气的影响和遮蔽,所以人不能自然而无所修为,必须修道立教,以戒慎恐惧和慎独的功夫,在未发和已发的时候都用力修养,强力人为。通过明善致知和诚身存心两方面同时努力,以全其性之本体,渐入于中和圣域。在这种解释中,天命之性是起点,但最后落实在修道之教的功夫,而修道功夫需诚明两进,不能偏废。在《中庸章句》中,理学的理气论、天理论、心性论、功夫论都得到了全面的贯彻,成功地借助对于经典的系统解释展示了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对理学思想的传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杨贵妃形象,《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以下简称"《沙门空海》")中的杨贵妃是一个背负着国家灭亡的政治阴谋的牺牲品,是一个温顺无奈又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悲惨女子。本文将从小说文本出发,分析中国古典文化中杨贵妃的形象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并总结作者塑造此形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曲彦斌 《文化学刊》2014,(6):91-104
《梨园话》是一部被盛誉为可与著名戏曲学大家齐如山的经典学术名著《中国剧之变迁》《中国剧之组织》"鼎足而三"的中国第一部戏曲词典,其作者方问溪在中国戏剧史和社会文化史上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作者方问溪是一位出身五代相承戏曲世家的音乐学家。本文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探析了《梨园话》的成书、编纂体例和性质、作者生平及其编纂本书的学术背景,以及《梨园话》的戏剧史意义和社会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六么》又称《绿腰》、《录要》、《乐世》,既是唐代歌舞大曲曲目,也是琵琶曲,曾以多种体裁、形式盛传数百年。乐曲始创于什么年代,无明确史料记载。有著述认为其始创于唐德宗朝贞元年间。作者查证有关史料,见记述开元年间教坊演出大曲中已有此曲目。由此推断,此曲之始创年代应该是唐玄宗朝开元年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中国叙述传统中"知人论世"之认知智慧与西方叙述学中"隐含作者"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的隐显策略,指出曹雪芹通过在《红楼梦》中的"多种叙述分身"与"多重叙述分层"之精妙设计,有意识地将"作者"之叙述权力有层次分散和下放,因而使得《红楼梦》作品整体内在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张力,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8.
汉乐府旧题《饮马长城窟行》是研究汉代文学作品中"长城意识"演变的典型文本。旧时多以《乐府诗集》中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一诗为其乐府古辞,但此说疑点颇多,存在较大问题。从诗文内容、用词用句、整体风格等角度来分析,结合汉代"长城意识"的演变过程与规律,发现:这一题目的乐府古辞并非是《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而传为汉末陈琳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才是这一乐府旧题的真正本辞。  相似文献   

19.
陈士元《俗用杂字》为其辑略《古俗字略》之余而成的关于俗语词的著作,旨在辨析非常用正字之变体,是《古俗字略》的姊妹篇。其中所辑字词反映当时民俗语汇的现象,其书所收民俗语汇简而精,编撰体例较为自由,编撰具有地域性、示源性和简洁性的特色。其书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当地的民俗语汇,有一定的价值,常被后出之同类典籍引用。  相似文献   

20.
《九云记》是据朝鲜小说《九云梦》增演而成的汉文白话小说,又曾吸纳数十部中国小说的内容,在东亚古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作者的国籍问题曾引发激烈讨论,为"1998年文坛十大论争"之一,然囿于材料,迄无定论。利用新见《九云楼》抄本可重作探讨,首先回应中国小说论者的三大力证:《碧芦集》等文献记载歧见迭出,难成定论;小说的中国色彩因袭自中国小说并衍生出种种漏隙;不同来源文本白话语言优劣悬殊,作者并不娴于白话。其次从有关中国地理描述的反常讹误与朝鲜视角,词汇语法使用的非中文母语痕迹与朝鲜指向等认定:《九云记》作者是朝鲜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