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隐藏人物》和《相助》以温和的方式探讨了美国的种族隔离问题,刻画了坚强的黑人女性从隐忍到反抗、从弱小到强大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抗争中的女性光辉。本文将应用社会心理修辞学理论,总结和分析《相助》和《隐藏人物》中黑人女性的话语修辞特点,探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社会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认知及其对黑人女性话语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影片中黑人女性的话语拥有温柔、顺从和幽默的修辞特点,这些修辞特点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切合,符合“适切”的原则。同时,论证了社会心理因素制约着修辞个体的修辞行为,约束着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如何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香港女作家西西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描写一名入殓师的内心独白,表达自己对待爱情和生活的态度,向读者展示20世纪80年代香港社会一群特殊职业工作者的真实内心、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面对不同人的态度,文中的“我”得到对生活与职业的全新认知。该文从各角度解读了小说中的女性主体意识,认为整部小说饱含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自我认知、自我成长,且结尾的开放性引发无限的可能,文中“我”内心的成长和带给广大女性读者的思考才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女侠是我国古代武侠小说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清代以后,武侠小说中的女侠形象集中了以前女侠形象的大成,超越了之前的女侠形象,是继唐代女侠形象之后武侠小说中又一个鼎盛时期。本章对清代女侠形象做出一定的总结,清代女侠形象在唯美中透着霸气,既有非常明显的女性特征,又有行侠仗义的行为,对我国后来的武侠小说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该文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华裔女性移民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考察,认为既有研究将之定义为传统中国母亲,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是忽略了“持家”在华裔族裔文化身份重构中的影响。该文以《喜福会》中的母亲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融合角度辨析母亲在华裔族裔文化身份重构实践中何以被定义成社会的“理性”因素,指出她们利用沉默持家参与到族裔文化身份重构进程之中,成功地将“偏执专制”的母亲负面形象转化成正面的“族裔母亲”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非但不是消极保守派,反而是重构华裔族裔文化身份的积极力量,有助于延续和发展华人族裔文化、重构族裔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加全方位地了解《飘》中斯嘉丽的形象,该文在女性主义视角下,针对《飘》这部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飘》的创作背景与故事梗概,介绍小说中塑造的斯嘉丽女性形象。其次,阐述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斯嘉丽,从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婚姻自由与自主、直接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为了保护庄园艰难创业4个维度,阐述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最后,总结斯嘉丽新女性形象分析得出的启示,深入体会作者在《飘》这部作品中注入的情感与思想,通过塑造“斯嘉丽”这个女性人物,让读者感受当时社会环境及女性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易,旨在为今后深入剖析《飘》这部作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女性的日常饮品和待客必备的茶,以及内涵丰富的中国茶道精神,与女性修养关系密切。品茶的艺术形式是其外在的表达,而带给人的精神境界则是内在的收获。女性在饮茶、品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修养。本文从茶道内涵与女子修养的关系,修习茶道与涵育女子修养的实现过程,及习茶对现代女性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对标题进行了浅显的阐述,对于了解中国女性走向社会,经济,文化及思想独立的过程和进一步了解中国茶文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卢霞依 《文化学刊》2024,(3):100-10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以女性为核心的“她综艺”应运而生。现象级“她综艺”系列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将视角对焦于中年女性,成为研究“她综艺”中女性形象构建的典型案例。笔者以该节目为主体案例进行展开分析,探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共同串连起了丰富多彩的女性成长叙事。而面对“文化工业”复现的问题,《乘风破浪的姐姐》仍然会受到传统的性别意识与资本市场的影响,消费主义对女性形象的限制因素依旧存在,女性的个性化发展难以快速实现。“她综艺”类型节目应摒弃过于娱乐化的浅层表达,走进普通女性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健康积极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先秦古礼,女子无爵,女子封爵应起自秦时。但秦时女子爵位,多为封君之号,而女子得封侯爵,却在西汉初年。本文就着重分析在高祖至孝文年间切实可考的四位女性侯爵,即鲁侯奚涓之母、阴安侯顷王后、临光侯吕嬃、酂侯萧何之妻,总结受爵者在身份和封爵方式上的共性,反映汉初社会对女子封爵较为宽容的态度及当时女性在高等爵位继承上享有的权益。  相似文献   

9.
女性是杂剧作品中着力刻画的一类形象,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较之前代相比出现了新的性格特征,她们试图挣脱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挑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无才便是德""一女不嫁二夫"的传统文化观念。这种叛逆女性形象产生的背后是元代独具风貌的文化元素,在文化多元化、创作主体心态,受众审美趣味的共同作用下,叛逆的女性形象在元杂剧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期的女工商业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多有女子从事工商业经营的实例 ,其中有的还获得极显著的成功。这一现象 ,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都有所反映。通过对秦汉时期女工商业主社会地位的分析 ,可以从新的角度认识当时的经济生活场景和社会文化风貌。而当时妇女的地位以及社会性别关系的若干情状 ,也可以得到新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以往评论《简·爱》与《呼啸山庄》都是聚焦于小说本身,往往忽略了文本之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鉴照下简·爱从自我到超我的升华,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在本我和自我之间游弋的心理状态分别凸显出来。《呼啸山庄》具有超前意识,用形象诠释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本我,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性中隐秘和被压抑的部分。《简·爱》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再现当时英国社会的面貌和女性受压迫的实质,其历史认识价值犹存。二者各有千秋,无优劣可言。  相似文献   

12.
住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自身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勐宋哈尼族的住屋文化,也集人的构筑行为和居住行为于一体,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可析出其女性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呈现。这一呈现仍旧延续到现代勐宋哈尼族住屋文化之中,对其女性地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这延续的过程中,物质和非物质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一种“文化堕距”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胡秀春 《文化学刊》2009,(2):168-172
古典诗词中,男性视角观照下的女性形象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来写的,是男性言说的代符号,因此呈现出普泛化、类型化的特征。例如晚唐“花间”词中出现的大量“代言体”作品,其中的女性形象并不是作为主体呈现的真正的女性,而是男性欲望和审美的客体。而李清照则在她的词中塑造了中性化的真实的女性自我形象,体现出女性作者冲破男性强势话语的胸襟。  相似文献   

14.
在以宗法制及宗法观念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和工具,被男性排斥于政治生活之外,这一现象不仅见于一般的平民百姓,也见于生活在“帝国九重天”的女性。但由于后宫女性的特殊地位与身份不可避免地与国家的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朱子彦教授从政治制度的层面剖析了皇权背后的宫廷女性这一特殊的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她们面对重重制度的、道德观念的束缚对皇帝的施政及国家的政治生活的影响,否定了传统的“女祸论”,对宫廷杰出女性在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下主持政局、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从而展现了不同于娱乐媒体戏说宫廷生活的另类的真实的宫廷女性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世纪20年代《申报》广告为视点,从社会审美和女性的社会参与角度分析了女性形象的转变、社会对女性的关注与关怀及女性自身的追求与进步,认为女性对时尚的追求与表现,日益体现出女性的个体意识,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则是个体意识张扬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折射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挑刺”也能赚钱,这是真的吗? 在商海浪潮中.一种新兴的前卫职业——出售体验的职业人应运而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商家的营销方式与服务水准,以有偿的方式出售有价值的建议或意见,使商家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旁观者清”的善意批评中从谏如流,重新调整营销方略斩获成功,从而实现商家与体验者互利双赢。本文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涉措此道的年轻女性。  相似文献   

17.
《心经》是一篇以“恋父”情结为主体内容的短篇小说。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剖析作品中3个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以及在精神维度上所展现的超越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可见:许小寒是恋父者,更是“本我”投射下具有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疯女人”;许太太是“超我”压抑下处于夹缝中的旧式妇女,但她不同于“曹七巧”式的母亲形象,而是具有隐忍智慧的女性;段绫卿是与许小寒互为镜像关系的“天使型”人物,在“本我”与“自我”意识的交替中生存,体现出张爱玲早期创作中的现代女性主义意识。而《心经》本身亦可看作是张爱玲童年经历和女性作家身份焦虑在文本书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女性文学经历了思维层面的巨大嬗变,解析村上春树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能感受到日本女性渴望摆脱凄怨命运的思想动态。村上春树所著小说中不乏青春懵懂、跌跌撞撞的男性形象,即便是从作品中女性人物的视角看,也能体察出日本社会及男性的本质,因此,探析《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中女性形象,对了解日本社会及女性思维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1,(6):111-111
薛彦华、张翠芳、张静在《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一期撰文指出,传统女性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大多数女性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重大导向作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传统女性文化主要由女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所构成。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女性文化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价值观的逐渐淡化,贤妻良母新含义的赋予;  相似文献   

20.
《职业圈》2006,(11):61-62
众所周知,名人因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广泛的关注。名人的效应是强大的,因此,众多商家纷纷借助名人来宣传自己的商品,比较常见的有名人广告、名人代言等。今年来,有很多商家则喜欢利用“名人商标”博取公众对其产品的关注。这些商标无疑很好地利用了名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