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0,(3):162-162
<正>武薇在《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众多高校校训皆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不仅体现圣人先哲对"修己治人"的大学之道的深刻认识,在今天仍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发挥着文化传承和育人的奇特功能,耐人寻味。特别是在新时  相似文献   

2.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屈原《离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道德经》)  相似文献   

3.
艾珺 《文化学刊》2009,(2):184-184
印文语出唐·韩愈《怀秋诗》之十一:“鲜鲜霜中菊,既晚何用好。”“鲜鲜”亦作“淼纛”,鲜丽之貌。宋·王安石《酬裴如晦》诗亦咏道:“鲜鲜细菊霜前蕊,漠漠疏桐日下阴。”后世如今人钱君匐、董寿平等多有以此题旨意境为选题创作书画者。  相似文献   

4.
论经学之训诂崔大华顾炎武在《述古》诗中咏道:“六艺之所传,训诂为之祖”(《顾亭林诗文全集》卷四)。可以说,传统经学最明显的学术特色就是训诂。就训诂的现代的语言学意义上界定来说,“训诂”是“以语言解释语言”。①我们这里所说的经学之“训诂”,意义比较宽泛...  相似文献   

5.
《大学》统篇旨在阐释一种修己治人之道,亦即内圣外王之道.《大学》把"修身"视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起点.《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即"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这两条道德修养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路新生在《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发表的《“尊德性”还是“道问学”?》撰文指出:对于朱熹一派“锱铢必较”的考据学风,阳明有“玩物丧志”之讥。对于“纯知识”,中国传统文人的“玩物丧志”的批评貌似振振有辞,实亦不经推敲。“玩物”何必一定“丧志”而不能“养志”?以“纯知识”的考据而言,  相似文献   

7.
悦读     
《职业圈》2010,(34):96-96
老子《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创业之道将如何演绎?创业必须的八大板块,你最欠缺哪块?商机在哪里?怎样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网?怎样获得启动资金?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如何让新生的企业避免失败的厄运?  相似文献   

8.
《老子》三十七章的“镇”字在较早的文献中,多训为“安”或“安定”,并非强制性的。“镇压”之类的意思只见于战国以下较晚文献,将此章的“镇”字理解为《老子》要对不合道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的“镇压”措施,并不符合《老子》原义。因此,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无不为”理解为强制性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有问题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典型的“以退为进”思维方式,《老子》中有很多与之类似的表述,主流意见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标,并无不妥。《老子》思想世界中“绝对性”表述与“相对性”表述是并存的:“绝对性”代表其最高理想的同时,“相对性”同样也是为《老子》所接受的,不能由其“绝对性”否定其“相对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均有自己独特的致虚守静学说。儒家中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孟子提倡“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大学》要求正心,诚意,知止,定静,安虑得。《中庸》认...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道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大学》篇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为大学?显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也。自古以来人们对大学的解释不外乎为两种:一是大学即是博学。如汉代郑玄所言,大学就是"博学可以为政也"。二是大学即大人之学。如宋代朱熹所言,大学是相对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仪以外的"大人之学",即伦  相似文献   

11.
公元1126年,女真军队攻克开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带领一班文武南渡长江,并于1127年在临安(今杭州)再建政权,史称南宋。南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对外,朝廷继续实行投降政策;对内,在血腥镇压农民起义和太学生运动的同时,又崇褒理学以控制人民思想。政见的分歧,导致了思想领域的复杂斗争:既有理学内部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论争,又有事功学派反对理学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他们从不同的动机出发,程度不同地阐述了民本思想。 南宋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凝一生心血注释《四书》,在注释中反复引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指出“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9)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民本思想。在注释《大学》“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时,朱熹说:“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砠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同上)。《大学章句》提出了“有天下者”必须“与民同欲”的思想。特别是在注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他明确指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社稷虽重于君而轻于民也。”(同上,《孟子集注》卷14)基此,他提出统治者要努力争“得民心”。在注释《孟子》“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时,他说  相似文献   

12.
谈到养生,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养生。养生应是在生态平衡中进行的,养生的最高境界,乃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和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在“天人相应”之中的养护生存,在大自然的润泽中顺时延年。如今当我们仰视古人,发现古人看待健康养生的眼光的确十分高远,他们是把人放在天地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的,认为人的一切行为要与大自然统一起来,融汇起来,和谐相应起来。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老子》中也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相似文献   

13.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梦”与“觉”之层层推阐的精采辩说,而后紧接着便指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所谓“吊诡”者,异常之思辩,其竟暖昧玄奥,非具特殊智慧者不能索解,而如此之智慧,《庄子》显然承自《老子》,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实可谓“吊诡”之本源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向来被视为玄妙无穷的哲学思维,在未经后人再阐的《老子》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换言之,当人们习惯于用来自兵家的诡道诡术来分析《老子》之特殊的辩证思维时,或者,当人们习惯于用道家无为之旨去界定《老子》之特殊的观念体系时,能否真正把握其固有的哲学真谛呢?我看,未必。于是,就有一个重新认识《老子》哲学的课题。尽管对《老子》的研究已在世人的思想认识中形成了厚厚的积淀层,但重新开始的工作依然十分必要,甚至不妨这样说,正因为积淀层太厚,所以更需要穿透学术史而直探《老子》之本体。  相似文献   

14.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说:“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吴指唐代吴道子,二李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张彦远所谓“山水之变”,乃指中国画由人物为主向山水为主之“变”,而此时之山水,系指着色山水,亦即青绿金碧山水,而非水墨山水。所以,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谓“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五代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亦说到此点:“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称“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亏墨彩”恨无墨”都是指非水墨山水画。  相似文献   

15.
《兰亭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晋文人的山水自然观。自然山水被当作“道”的外在表现和体悟“道”的工具 ,被当作精神寄托之所在和隐逸的终极归宿 ,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中国文人自然观的阶段性演进过程 ;而《兰亭诗》作为这种山水自然观影响下的产物 ,越来越多地把山水作为诗歌表现的主体 ,从而展示了东晋诗歌从玄言诗向山水诗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不知从何时起,“君子”一语难得听闻了,君子之风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不仅正人君子式的人物已经是凤毛麟角、廖若辰星,就连“君子”一词也很少见诸书籍报端、乡俗俚语。“君”作为尊称,也成了历史,好像君子只生活在古代社会里,只出现在《论语》、《大学》等典籍中。  相似文献   

17.
六艺本为孔子教育学生的典籍,特点是《诗》言志,《书》言事,《礼》道行,《乐》道和,《易》道阴阳,《春秋》道名分,是礼仪之大宗。战国时,孔子地位提高,儒家成为显学,兼有解六艺之《传》出现,故《六艺》被尊为《六经》。  相似文献   

18.
总想写写他,他是个大家。在当代文学界,陈廷一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在传记文学界素有“南叶北陈”之称:上海的叶永烈以写北京的“四人帮”蜚声文坛,而北京的陈廷一则以写上海的“宋氏三姊妹”闻名遐迩。梅洁先生10年前在《新闻出版报》上发表文章道是在当代中国“读传  相似文献   

19.
羲皇故都     
中国古代的三皇,也就是伏羲、女娲和神农,都曾在今河南准阳活动过。淮阳古称“宛丘”和“陈”,因位于淮水之南,故称淮阳。传说上古时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氏之都,被称为“羲皇故都”。《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陈,太吴之墟也。”《纲鉴易知录.太吴伏羲氏》也记载:“太吴伏羲氏作都于陈,葬于陈。”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0,(3):97-97
<正>程斯辉在《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z1期发表《何为大学之"大"》的文章指出:我国当代大学教育存在着值得深入分析与反省的问题:其一,大学之大气魄不够;其二,大学之教化功能退化;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