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俚语证古》是丁惟汾先生《诂雅堂丛著》之一,它以方言为研究对象,采用音转原理探求方言词语的渊源,为我们今天探索俗语学提供了极其珍贵而又极为有限的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李光庭的《乡言解颐》记录京津地区的乡言俗语,同时涉及到了清乾隆、道光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民俗风情,对研究清代京津地区的方言俗语、社会生活史、风俗史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点校叙《俚语证古》是丁惟汾先生《诂雅堂丛著》之一,它以方言为研究对象,采用音转原理探求方言词语的渊源,本文是其卷十四的部分内容,本卷是对日常生活口语中具有鲜明方言土语特征的俗语的训释,体现出以雅证俗,以今言证古语的特点,这一卷位于此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其收词很多,占到全书的20%。它其中保存了大量仍具有生命力的方言俗语,如丁个、单崩、趣黑、当戈、拉到等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民俗语汇提供了难得的语料资源。  相似文献   

4.
姜荣  孙夫荣 《文化学刊》2008,(3):159-165
近代山东日照籍学者丁惟汾在《俚语证古》一书中,利用方言俚语为古语词作释,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从语音上说明方言词与古词源的关系,为许多方言词语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考证。在他所征引的方言词条中以山东方言为主,其中日照方言词条共有486个。与当今日照方言一一对照,主要有基本一致、读音或写法有变、词义有变、很少使用或不再使用、一音多义五种情况。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日照方言的某些发展变化,对方言和俗语的研究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许晓娜 《文化学刊》2012,(4):147-151
《齐鲁方言存古》和《渔古碎金》两卷是“清代怪才”吴秋辉遗稿中的两卷,大部分词条是作者在研读经书的过程中收录的方言俗语。本文则是对这些语汇从释词方式、内容概述和语汇分类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民俗语汇的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傅瑜琴 《文化学刊》2011,(2):138-143
《俗语典》是20世纪20年代初的汉语俗语类辞书,它所收录的条目非常丰富,文献资料的征引十分广泛,是一部对俗语进行"求典"、"寻根"的著作,极其具有历史价值,对其后的汉语俗语类工具书的编纂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俗语典》中的民俗语汇繁富,为民俗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  相似文献   

7.
刘佳慧 《文化学刊》2009,(4):103-107
民俗语汇就是那些与具体的民俗形态或某种民俗事象密切相关的、反映民俗文化的语汇。《越谚》正是一部反映中国清代越地方言词语和谚语的著作,它以记录口头俗语为目的,对于越地方言词语、歇后语、惯用语、成语、谚语均有大量记载、,这些均为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重要语料。  相似文献   

8.
《三体》系列科幻小说的成功译介备受关注,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译者采取何种策略翻译其中承载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俗语,这能反映译者的翻译风格,并为译介我国文学作品提供参考。本文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以刘宇昆翻译的《三体》系列第一部作品The ThreeBody Problem为研究对象,使用定性和定量方式探索分析译者俗语翻译策略。统计结果表明,译者更倾向于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对于汉语中较为生动形象、易于让英文读者产生同类联想的俗语,译者则多采取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9.
《增订雅俗稽言》是一部"稽考与诠释常言俗语"的辞书,该辞典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俗语辞书。"尽管编纂《四库全书》的馆臣们对此书颇有微辞",但该书的应用参考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增订雅俗稽言》中包含了大量的民俗语汇、谚语、俗语,这些俗语对古代民俗风情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本文试从《增订雅俗稽言》作者、其书、民俗语汇分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简要地对《增订雅俗稽言》中民俗语汇进行分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极具乡土文学色彩,其内容多以方言对话形式呈现。译者韩斌(Nicky Harman)是英国翻译家、汉学家,其英译本Broken Wings语言精炼、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并多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重现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该文从接受美学角度,以《极花》中地方特色浓郁的方言土语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人名与称呼语、詈骂语和俗语3个方面,着重关注“期待视野”在翻译中的应用,对韩斌英译本的方言翻译策略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英译本Broken Wings大多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同时韩斌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情况,又采取音译、补充解释法等归化策略来灵活补救,让西方读者感受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别样体验。  相似文献   

11.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1,(2):128-132
《通俗文》系东汉时期服虔所著,该书以辑录俗言俚语、冷僻俗字为主要特征,在小学史和辞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极高的学术价值。《通俗文》以汉代时期人民群众口头上活生生的语言为研究对象,对于这些语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具有超前的民俗语言学意识。该书不仅开创俗语研究的先河,也是俗语辞书的滥觞之作。  相似文献   

12.
王妍 《文化学刊》2011,(2):133-137
我国对俗语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作为清代笔记类俗语杂书,《言鲭》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收录词条280个。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并没有任何论述从民俗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研究。基于此,本文以《言鲭》中所收词汇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中蕴涵的大量民俗语汇从民俗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来探讨《言鲭》的意义、价值。  相似文献   

13.
明清俗语辞书在中国辞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常谈考误》作为明代一部以民俗语汇为研究对象的重要专著,在记录和保存民俗语汇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作者在分析民俗语汇过程中所体现的超前的民俗语言学分析意识,具有令人敬佩的进步意义。作为一部明清俗语辞书,对后世俗语辞书乃至当代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具有不可忽视的拾遗补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清俗语辞书在中国辞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常谈考误》作为明代一部以民俗语汇为研究对象的重要专著,在记录和保存民俗语汇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尤其是作者在分析民俗语汇过程中所体现的超前的民俗语言学分析意识,具有令人敬佩的进步意义。作为一部明清俗语辞书,对后世俗语辞书乃至当代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具有不可忽视的拾遗补缺作用。  相似文献   

15.
袁耀辉 《文化学刊》2009,(1):160-166
《通俗常言疏证》是清代的一部别具特色的俗语专著,也是一部民俗语言专著,收录了载干典籍和各地流行于人们口头的俗语近6000条,在俗语辞书编纂中以资料丰富而著称。《通俗常言疏证》中辑录了大量的民俗语汇,本文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所辑录的这些民俗语汇进行简论。  相似文献   

16.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08,(6):105-111
《通俗编》是清代前期著名的汉语俗语类著作,它不仅打破了传统经学的束缚,广泛征引野史笔记等,对其后的汉语俗语类工具书的编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保存了许多史料,对研究乾嘉年间杭州及各地的风俗民情等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范张鸡黍是比喻朋友之间情谊深重的古典历史故事,但其元杂剧曲文也有着独特的语言特色,即其中大量民间方言口语俗语以及叠词、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灵活巧妙运用,通过细究去进一步感受元杂剧语言自然生动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韩佳琦 《文化学刊》2008,(4):109-114
《俚言解》为明代陈士元所著,该书收录了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条目二百八十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俚言解》尤以考证俗语词源为首要,同时从民俗形态、民俗事象或民俗要素来追溯语源,考释其语义生衍流变和所相关联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这是一种具有比较广泛应用前景的民俗语源方法。本文通过对其进行民俗语言学研究,同时把条目本身与生活背景紧密联系起来,力图对辞书的民俗语言学视角研究抛砖引玉,做了一些筚路蓝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李淼 《文化学刊》2011,(4):144-149
根据现代语料库的定义,结合汉语俗语词辞书自身的特点,讨论了建设汉语俗语词辞书语料库的目的和详细的建设方法。使汉语俗语词辞书语料库在珍稀古籍文献的专书研究与整理;俗语、俗语词的综合与分类研究;编撰汉语俗语词辞书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编写《天津方言词典》的过程中,在对一些词语的词源和构词理据进行寻根溯源的分析时发现:相当数量的天津方言语汇源于隐语行话,是江湖文化在天津方言中的典型反映,是江湖文化与码头文化的合流。天津方言中的隐语行话主要来源于梨园、青楼、江湖诸行和犯罪集团。对隐语行话词义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隐语行话丰富了方言语汇,隐语行话盛行与天津城市文化及方言特点互为表里,加强对隐语行话的研究,也是方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