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26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发表了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自此以后,美丽动人的舞女熏子与我的初恋故事,感动  相似文献   

2.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是其初期代表作。小说文体清新、明快、简洁,所有描写都是通过高中生"我"的所见所闻来完成,流淌于全文的是带有洁癖的青春前期的多愁善感的朦胧情愫。结合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伊豆之旅以及私小说的特点,考察《伊豆舞女》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揭示作品的私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3.
本稿以1974版电影《伊豆的舞女》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也参考了同名小说,探讨了荣吉、"我"、阿妈的心理描写。结果表明,荣吉认为"我"是个好人,阿薰是个孩子,支持"我"与阿薰交往。"我"喜欢舞女,愿意为她做事情。即将离开舞女,担心再难相见,心如乱麻。阿妈的心理是复杂的。身份不同,不允许与高中生的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伤害舞女。电影的编剧以及川端康成巧妙地运用心理描写,在刻画人物思想性格方面为观众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的成名及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是川端高明创作技法成功运用的典范。以《伊豆的舞女》为研究对象,从背景设置、自然描写、肖像刻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以及结局设定等方面入手,可见《伊豆的舞女》的创作技法和一代文学巨匠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5.
原型批评家们有句名言:“一个故事,而且只有一个故事,其正值得你反复的诉说。”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中并不鲜见。考察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早期创作就不难发现伊豆是一个令他魂牵梦索的创作题材:《伊豆的舞女》,《南伊豆纪行》、《汤岛的回忆》、《伊豆之归》、《伊豆温泉记》、《温泉场的事》、《温泉宿》、《椿》、《旅人宿》、《舞女旅行风俗》等等,构成了川端康成多姿多彩的“伊豆世界”。 一 川端康成何以选择伊豆作为创作对象且创作热情经久不衰?这是走进伊豆世界时必然会产生的问题。川端康成在《汤岛的回忆》(1922)中是这样回答的:“我在伊豆尝到的,首先是旅情,其次是伊豆的乡村风光,第三是正直的好意。”  相似文献   

6.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创作的名篇,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理念之一。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体现了物哀之美。《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是通过少男少女男女朦胧恋情、社会下层女性的淳朴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三个层次表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小说《伊豆的舞女》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也是他早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作为一部杰出的中篇小说,对情节的把握和对人物的塑造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佳绩。本文通过对小说《伊豆的舞女》中女性形象的进一步解析,探究出整部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1926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发表了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自此以后,美丽动人的舞女“熏子”与“我”的初恋故事,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读者。若只就初恋的美好而言,当然每个人都有回味自己恋爱的权利,但何以成千上万的读者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回味川端康成笔下虚构的初恋故事呢?这就要通过细读小说来仔细品味了。  相似文献   

9.
小说《伊豆的舞女》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品,也是他早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作为一部杰出的中篇小说,对情节的把握和对人物的塑造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佳绩。本文通过对小说《伊豆的舞女》中女性形象的进一步解析,探究出整部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伊豆的舞女》的主题,目前被广大读者认可的观点有多种。文学最大的魅力在于不同的读者由于人生经历、学术经验的不同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充满异彩。本文试从非言语交际因素的视角,选取主人公"薰子"的几处有代表性的非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解读,进而得出本人对主题的见解:薰子对男主人公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哗众取宠的行动,发自内心的关怀和照顾彰显出了真爱在于点点滴滴无私的付出之中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条约与朝贡之紧张关系,洵为理解19世纪末中韩关系近代转型过程之关键。欧美列强及明治日本固然坚持近代条约关系,以排斥与否定中韩传统朝贡关系,其实际外交立场仍依现实利害关系而有所变化。1866年丙寅洋扰之际的法国与1871年辛未洋扰之际的美国,相继否定中韩传统朝贡关系以禁阻清政府干涉,进而以侵略朝鲜行动而予以武力之冲击。至1876年与1882年,明治日本与美国则分别以条约明文有意否定了中韩传统朝贡关系。至1885年以来巨文岛事件之际,英国甚至不惜代纳朝鲜对华朝贡以获取清政府外交支持,俄国亦欲签订协议承认中国宗主权,以保障其在朝鲜利益,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则向李鸿章提交《朝鲜办法八条》,试图承认中韩传统朝贡关系而实现对华合作方针,应可称之为“参入”性利用态度。所谓“条约取代朝贡”说反映到19世纪末中韩关系史,实为复杂曲折之动态进程,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求散文文体尽可能地表现作者情理的奥妙,沈从文、李广田、梁遇春等为代表的京派散文作家非常重视"观察点"的多元运用,突破了传统散文全知全能的单一视角。京派散文文体的成熟,其独特"观察点"的运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陶渊明《饮酒·其五》为依据,从陶公真淳高洁的品性,看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及其物我合一、任真自然的境界,进而揭示“无我之境”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4.
自从王国维提出诗的境界说以来,学术界关注诗境的问题不断得到延展,朱光潜、叶维廉对此都有不同的论述.本文对他们的诗境观进行了阐述,着重分析他们对王国维所提出的“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问题的论述.以期对诗歌的境界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关于其主旨却众说纷纭:孔子说“见苞苴之礼行”,汉代贾谊说“下之报上”,《诗序》以为“卫人报美齐桓公之恩”;宋代朱熹首倡“男女相赠答”之说,影响甚大;后来又有“厚报说”,认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报答,非必指“卫报齐桓”或“男女赠答”。斟酌各家之说,见仁见智,各执其端,而于理皆通。“诗无达诂”,此一显证;同时也说明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功能并不完全对应,而其“能指”往往大于其“所指”。不过,过度解读虽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却偏离了诗歌的本来意旨。  相似文献   

16.
俞平伯的散文兼具徐志摩的"丽"与废名的"涩",可以说是集骈文与诗的"双美",而其内在的精魂则是一个"我"字。俞平伯的散文时见破谜般的紧张,它非得提起你百分百的注意力不可,而在投入与挣扎的较量中方才窥些作者的心迹。俞平伯的文章是以难懂出了名的,其实,难懂往往是自庇的说法。历史上的道家传统本就强大,加以"五四"时自我的强健和发达,相率促成意欲摆脱旧文化而又徘徊流连的俞平伯对于旁观的态度的固执株守。  相似文献   

17.
《考试》2011,(12):26-26
从前,有一位渔夫,他有一个很丑的妻子。他们家里很穷。一天,渔夫捕到一条金鱼。但这条金鱼会说话:“请放我走吧!我会报答你的。”“啊,我的天啊!,’渔夫吃惊地叫道,“别担心,我不会吃一条会说话的鱼的。”于是他把金鱼放进了水里。渔夫回家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妻子。妻子非常愤怒。“你多愚蠢啊!”她说:“看看这个破草屋,到海边去,向金鱼要一间小木屋。”于是渔夫来到海边。“怎么啦?”金鱼问。“我的妻子想要一件小木屋。”渔夫说。“别担心,她会有的。”渔夫的妻子得到了一间小木屋。但过了几天,她对此感到厌倦了:“告诉金鱼,让它给我一座宫殿。”渔夫又返回海边。他的妻子得到了一座宫殿。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至当下,中围大陆当代文学呈现出“胀”与“缩”的文学格局。在这样的环境中,军旅小说的创作冲出了政治意识一元的规囿,“突围”表演之中,走向了政治、历史、个体、市场意识的多元融合。不过,军旅小说的长足发展,不能单靠“突围”走向多元化表演,而更应注重文本价值所在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9.
《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此章在古今解读中认为"井有仁焉"是"井里掉下一个仁人",因此,诸家都围绕仁人是否"随之于井而救之"展开解读。显然,无论是否"仁人",见死不救都与儒家思想不符,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其实,"井"应为他国,"井有仁焉"是"某国有仁德",如此解读,文意、理义都通。《雍也》篇还有其他误读章,有必要辨正。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