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关于旧大公报的历史,我們曾經将自从英斂之于一九○二年六月十七日創刊这个报,到王郅隆及其后人手里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停刊的一段,統称为《英斂之时期的旧大公报》(登本刊一九六一年第一期、第二期)作为前段整理出来了。現在继续談的是吳鼎昌,胡政之、张季鸞三人經营时期的旧大公报。这是后段。这一段历史,是从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在天津续刊,到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以后于六月十七日在上海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共約二十三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社评委員会·国內外特派員·星期论文新記公司旧大公报,在編輯方面值得一叙的有三点,就是:社評委員会、国内外特派員和星期論文。 (一)社評委員会。这一时期的旧大公报以言論驰名,每天至少有一篇社評,国內外时事无所不评。作为阶級斗爭的一种尖銳的武器的报紙,言論是主要的部分。据胡政之所述,吳胡张三人接办大公报之初,約定五事,其第五項即:“由三人共組社评委員会,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企图推翻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其中有一个幌子是复辟旧大公报.有一个右派分子说:"要办报就要办一张像旧大公报那样的报".徐铸成也不胜羡羡于旧大公报的所谓"文人论政".在大公报社内部的右派分子中,朱启平嚷嚷着要"办一张完全人民群众的报纸",所谓"一张完全人民群众的报纸",就指的是旧大公报那样的报.顾国权煽动大公报人员再翻一个身,  相似文献   

4.
王芸生是大公报后期的言论主持人。他的文章结构严谨,分析透彻,有一股逻辑的力量,逼得你不得不信服。他还善于设辞,巧干批评。既言语尖利,使被批评者无所逃遁;又给人以转圜余地。《购救国公债》(1937年10月20日上海大公报社  相似文献   

5.
新记公司旧大公报的经营—九二六年至一九四九年这一时期的旧大公报,是吴鼎昌,胡政之、张季(?)三人合办的。在他们三人合办以前,旧大公报早于一九○二年创刊。创办人英斂之经营至一九一六年转售与王郅隆,王家接办后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停刊。中断了九个月,由吴胡张三人按办,于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续刊。为了表明吴胡张三人合办的这个企业不同于英斂之,王郅隆先后经  相似文献   

6.
旧大公报宣传些什么? 英敛之时代的旧大公报,既然是一个以满族保皇派和天主教为主体,结合法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等的混合物,它的阶级属性就规定了它要为这一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它就为这一特定的阶级利益而宣传,而斗争。英敛之和他所经营的大公报,斗争性是很强的,他和它的阶级利益所在,无不大胆昌言,坚持到底,甚至超越常识地强词夺理。我们翻阅了英敛之时代的旧大公报,经常接触到的是这几种东西:一、英敛之的基本政治思想——保皇立宪;二、英敛之和他周围一群人所依靠的——天主教;三、他们假借洋势,所以大胆替帝国主义讲话;四、英敛之的旧大公报,在初期依靠法国帝国主义的支持,以后又倒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怀抱,所以是先亲法后亲日;五、强烈的崇洋抑华;六、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一些进步意识。分别述之如后: 一、保皇立宪因为英敛之是满洲旗人,他的第一条政治思想是大清帝国的天下千秋万世。怎么办?因为是在二十世  相似文献   

7.
“大公报社新记公司”从1926年至1949年共经营23年。它实际上是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的。在他们三人合办以前,《大公报》早于1902年创刊。创办人英敛之经营到1916年转售至王郅隆,王接办后于1925年11月停刊。中断9个月后,由吴、胡、张三人接办,于1926年9月1日续刊。续刊后,报名虽仍称《大公报》,但实际上已改由新记公司经营了。  相似文献   

8.
我是1935年7月初开始在天津《大公报》工作的。这一年8月中旬的一天,总编辑张季鸾把我叫到他那与编辑部相毗连的办公室里。他先问了问我到报馆后两个月的情况和印象,然后咳了一声说:“眼看学校就要开学了。秋季始业,咱们报照例要发  相似文献   

9.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公司盘接旧《大公报》,所用五万元资金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吴鼎昌挪用了四行总管理处的公款,一说是吴鼎昌一人的独资。谁是谁非还没有定论。《新闻研究资料》1981年第二辑发表张篷舟同志编写的《大公报大事记》,作为尔后编写《大公报史》的张本。对资金谁属的问题采用了“独资”之说,我以为值得商榷。为此我想略述1957年编写《旧大公报批判资料》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范长江是靠在《大公报》上发表西北系列通讯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大公报》于他有恩,另一方面他对《大公报》也是做出贡献的。但在武汉《大公报》时期,他却离开,是主动还是被迫,其中的原因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谜案。以前大家多认为是范长江的政治态度,在采访完两安事变后发生重大变化,自动“投共”去了;  相似文献   

11.
张季鸾曾任旧《大公报》总编辑,总主笔,是一位著名的记者和报刊评论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报刊议政的传统,是继王韬、梁启超之后,旧中国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之一。张季鸾原籍陕西省楡林县,1888年3月20日出生在山东省邹平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原名炽章,以字行,笔名有一苇、楡民、一记者、老兵等。他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1941年9月6日在重庆病逝,享年53岁。  相似文献   

12.
于右任一九三一年(民国二十年二月宣誓就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时发表的演说中,把他一生事业分为三个时期:一为办报时期,一为带兵时期,一为政治时期。他的办报时期从一九○四年为筹办《神州日报》东渡日本考察新闻事业开始,到武昌起义孙中山先生为《民立报》社赠《旌义状》止,短短不过七、八年时间,但于右任对他这短暂的办报时期是深有留恋,极为珍惜的。他的办报正是清廷政府黑暗腐败,对外丧权辱国,对内昏庸专制,有识之士忧国忧民,怒不可遏而又横遭蹂躏的时期。于右任不畏艰险,在《苏报》、《警钟日  相似文献   

13.
没想到,我要求采访的对象,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和老同事尹任先(《大公报》原总经理)、老校友赵泽隆(《大公报》原副总编辑兼《新晚报》总编辑)一起,从香港大公报社走到餐馆预定的座位。这时,曾德成和夫人叶桦早已在等我们了。我是第一次见曾德成,但报刊上早就见到过他的文章和照片。他清秀挺拔、年轻力壮,才40多岁。叶桦更显得年轻,她是《大公报》英文版编辑。尹任先伸出三个手指,笑着对她说:“像30岁。”我送给曾德成一本我的作品选《半世纪前的大震撼》,里面有七八篇《大公报》用过,还有一篇记者生涯,专门写在《大公报》实…  相似文献   

14.
李伟 《中国编辑》2005,(6):91-93
徐铸成(1907~1991)是名副其实的报人,宝贵的一生中有60年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他先在《大公报》,是继张季鸾后,由该报理监会通过任命的两位总编之一(另一位是王芸生),显系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后到《文汇报》,更达到事业的顶峰。近年有人著述《大公报》史而曲意回避徐铸成,然而无法磨灭他为《大公报》消磨的18年岁月,以及由此带来的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15.
名人与题目     
周恩来的非凡手笔1946年,当东北民主联军解放长春时,4月16日、17日,重庆和上海的《大公报》,先后登了一篇题为《可耻的长春之战》的社论,为国民党张目。周恩来同志立即责成重庆《新华日报》起草一篇社论,并对草稿作了大量修改。原稿题为《驳大公报》,他圈去了这个题,挥笔写下针锋相对的8个大字:《可耻的大公报社论》。这篇社论在18日发表,有力驳斥了《大公报》的污蔑和攻击。  相似文献   

16.
撰写《新记大公报史稿》之前,吴廷俊同志曾化四年时间通读了新记公司时期的全部《大公报》,并作了数百万字的详细摘记,大致把握了《大公报》的思想脉络。但是报社内情往往无法从报纸版面上反映出来,他还得虚心地向《大公报》旧人了解和请教,并广泛搜集有关《大公报》的史科和回忆文章。到了动笔撰稿的时候已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难怪写书成了他游刃有余的乐事。我浏览这部书的感觉,仿佛在聆听老朋友娓娓而谈,作者谈起当年《大公报》的往事,可谓历历如数家珍。由此而悟出一条治学的真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术成果偏爱勤于学习、勤于思  相似文献   

17.
1929年,王芸生因为和张季鸾打笔仗而进入新记《大公报》。从此以后,王芸生的命运便同《大公报》不可分割了。自1941年总编张季鸾去世,王芸生便成为《大公报》的总编,一直到1966年《大公报》停刊。在历史变革中,这位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报人其思想历程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相似文献   

18.
《国闻通讯社》曾是《大公报》(新记)的姊妹企业,而且可以说,它是《大公报》的母体。这不仅因为旧《大公报》革创时期的“班底”大多是从《国闻社》调集的,而且作为《大公报》的三“巨头”——吴鼎昌、胡改之、张季鸾也是在创刊《国闻周报》之初,开始紧密结合的。他们三人,在早年同在日本留学时就认识,但大概只是泛泛之交。归国以后,就各奔前程。吴、张二人,都挂籍同盟会;而吴在清末,就进了大清银行(中国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年的对社会政治的观察,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在新闻圈里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张季鸾等在新记《大公报》接办之初,即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此“四不”原则曾被视为新记公司的立报之本和成功之因,乃至被奉为现代中国新闻传统的重要典范.不过,十多年后,也就是在全面抗战进行到第六个年头的特定情境下,相关表述又有所调整.1943年9月,回顾接办《大公报》以来的十七年,特别是当年发刊辞标举的那四条,胡政之提出:“归纳起来,即是不私不盲而已.”随后在解释社训和同人公约时,他又说:“我们的社训,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就是‘不私不盲’.”  相似文献   

20.
今年6月17日是《大公报》一百周年纪念日。一个世纪的历史,它经历了英敛之(1902-1916)、王郅隆(1916-1925)、新记公司(1926-1949)和新生(1949至今)四个发展时期。百年沧桑,“四时”巨变,但这份报纸始终以“敢言”著称。对这一点,与该报有深厚关系的胡政之1947年7月21日在《对天津馆编辑部同人的讲话》时,有过精辟的总结。他说:“自清末民初,本报即有敢言之名,慈禧听政,本报曾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