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我们已经知道,由于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植物运动,都被称为感震运动。如果把含羞草放在不同的环境下,比如不同温度、不同光线下,它会有什么反应尼?我们一起来做一系列实验看一看。实验一:探究含羞草对温度变化刺激的反应请在成人监护下进行你需要:一盆含羞草,打火机,冰柜。将含羞草放到室内无风的桌子上。取出打火机,将火焰靠近小叶顶端(不要灼烧)。观察含羞草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含羞草的叶片在受到抚摸、风吹或强烈光照后数秒叶柄会下垂,同时羽状复叶合拢在一起,人们形象地把这一现象称为含羞草“害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含羞草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应激性。  相似文献   

3.
宋扬 《生物学教学》2007,32(1):53-57
本文依据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从“外因、内因、中间产物、终产物、植物类型”五方面归纳整理了“光合作用知识中的若干‘曲线’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中课文《内蒙访古》有一道关于“屯积”的练习题。《现代汉语字典》里却没有“屯积”一词,而有“屯集”和“屯聚”,“屯集”意为“屯聚”,“屯聚”的意思是“聚集(人马等)”,例如:屯聚大量兵力。而“囤积”感情色彩带有贬义,是指投机商人为了等待时机高价出售而把货物储存起来。例如:囤积居奇。  相似文献   

5.
1设计思想“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2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而且生活经验也告诉他们植  相似文献   

6.
1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中,“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清楚“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之后进行的。这样安排满足了学生“追根”的愿望,符合认知规律,利于学生对“水分如何从外界进入植物体各部”的学习。教材从“根适于吸水的特点”及“水  相似文献   

7.
人的智力从何而来?答曰:“来自思索”。一个人的脑力活动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自觉功能区、记忆功能区、判断功能区和想象功能区,人的一切认识都来自感觉器官对环境的各种刺激的反应。这些刺激被贮存在大脑里成为记忆。大脑还对贮存的信息和新转入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即通过判断功能区对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这一步是发展智力极其重要的阶段。教师要随时随地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养成他们对每事每物都能“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习惯。而勤于思考的学生常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  相似文献   

8.
孙文 《小学生导读》2013,(11):36-36
在自然界,有一种植物叫做含羞草,如果你轻轻地碰含羞草一下,它那开放着的羽毛般的叶子会立即闭合起来,紧接着整个叶子又垂了下去,显出很“害羞”的样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相似文献   

9.
李静 《生物学教学》2007,32(2):39-40
本文介绍了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的教学中将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尝试,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在为学生介绍“有趣的植物”时,对于教材上的含羞草,考虑到学生比较熟悉,不怎么好奇,于是我将《科学课》杂志中的一篇小论文《含羞草为什么不羞了》巧妙“植入”课堂,不但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奇妙有趣,而且有效地引领刚接触科学学习的孩子如何用科学。下面是课堂上这个环节的教学片段实录:  相似文献   

11.
“颜色反应”是鉴定一些化合物或结构的重要方法,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常考知识点。在现行课程标准教材中有不少的实验都涉及颜色反应,复习时可将它们总结在一起列为一个小专题对比分析,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斐林试剂与还原性糖的反应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知识相对比较庞杂,不少内容要去记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头疼。如果讲究一些记忆方法,不仅记忆起来轻松容易了,而且能给学习带来一些乐趣。下面介绍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些有趣的知识记忆方法。1施莱登与施旺的称谓的区别在讲细胞学说时,学生常将植物学家施莱登与动物学家施旺的称谓混淆。我就告诉学生施莱登的“莱”字上有一草头,“草”乃植物也,故其为植物学家。这样学生就马上把两者的称谓记住了。2支原体无细胞壁,衣原体有细胞壁常见的原核生物中只有支原体没有细胞壁,但学生常将支原体和衣原体混淆,搞不清两者谁有谁无细胞壁。我就对他…  相似文献   

13.
含羞草     
在植物王国中,有许多奇花异草,其中含羞草可算是数一数二的,有人叫它“羞姑娘”。含羞草有一个故事。传说从前有个羞姑娘,见了人就害羞,可是她很美,所以又有许多王子向她  相似文献   

14.
据新一期美国《科学》周刊报道,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拔苗助长"的新方法。他们从一种实验室研究用芥属植物中分离出了控制幼苗生长的基因,这种被称为“斜视"的基因能加速植物生长,使植物跳过易受害虫侵袭的幼年期。而且它还能通过种子传给了下一代。科学家说,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新型玉米和其他各种能开花的植物,使其可以跳过易遭虫害的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15.
简介植物电信号的传递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电活动是植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内在体现.早在19世纪中叶,原苏联科学家恩·列瓦科夫斯基就用实验的方法检测到含羞草、捕蝇草等植物的体内有电流产生,证实了植物电的客观存在.以后,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改进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植物电活动的规律.杰克逊·博斯通过测定含羞草因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解开了含羞草的感夜运动之谜.英国伦敦大学的布东·桑德逊在捕蝇草的叶面上记录到了清晰而精确的电脉冲,他认为,  相似文献   

16.
有些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冷暖阴晴等自然环境,形成了这样那样的自我保护能力。人们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了植物预报天气的一些规律。“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如果天气正常,你用手触动它的叶柄,叶子就会合拢。但是很快又会恢复常态。如果含羞草的叶片自然下  相似文献   

17.
7.扩大范围“扩大范围”是指命题人在选项中裹挟题干要求以外的信息、夸大一些信息的一种置错技巧。应对措施是按图索骥,从材料语句出发,分离出选项中扩大、夸大的不实信息。【试题相关材料】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相似文献   

18.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是近年来的命题热点,多以图形(如曲线图)的题目出现。有不少学生在做这方面的习题时,经常将能量“最少”与生物量“最少”混为一体,因此,将相关内容,整理如下,愿同行们共同来探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绿色植  相似文献   

19.
钱烁雯 《课外生活》2012,(Z2):54-55
很久很久以前,在植物的世界里,含羞草是不会闭叶子的。不会闭叶子的含羞草很弱小,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不到一星期,含羞草就已经有十几处划痕,还掉了十几片叶子,这可急坏了住在含羞草里的含羞草精灵。热心的百合花仙子知道了这个情况后,立刻组织了一次会议,让众植物来帮含羞草精灵想办法。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道习题: (只选一个正确答案 )   例 1:含羞草的小叶受到触动后会下垂,这种现象属于 ( )   A.适应性 B.应激性   C.反射 D.趋性   该题涉及生物的应激性和适应性。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较难把握。下面谈些粗浅看法:   应激性是生物对刺激 (如光、温度、食物、声音、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 )所发生的相应反应的特性,是生物接受刺激而发生的有目的反应,反应结果是“趋吉避凶”。应激性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刺激是原因,反应是结果。应激性是生命的基本特性之一,丧失这种特性,生命活动就随之停止。   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