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拟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化的学习理解,从分析当前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探求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良好整合的发展机制,在整合过程中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能力,更好地推进和深化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2.
"十三五"期间,我国提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现代化等重要任务,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变得尤为重要。如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课程改革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和面临的课题。黑龙江省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着校园网络建设迟缓、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及科研结合不深入、不紧密等问题。结合以上因素,哈尔滨市商业学校仓储管理课程改革中尝试构建云平台系统、开发数字化资源,同时依托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不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直播课、网课等作为新的课堂形式,应用愈发广泛。但是,针对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融合层次与效果仍然存在争议,一线教师也面临较大的信息化教学压力。要提升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育教学融合的层次,首先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接受信息技术;其次要把握教育本质,灵活处理信息运用的深度与宽度;最后要搭建融合一体化平台,助力教师进行融合尝试与分享。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城市教师相比呈现出较大的差别,教师不仅在信息技术技能掌握上相对滞后,其教学行为和观念发展间有一定的不同步性。调研数据显示这些差别与农村中小学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单一以及某些信息技术产品门槛设置较高,普及性差等原因有关。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跨越式发展,弥合城乡差异,研究认为完善与信息化革新配套的制度建设、改进教学信息化产品的针对性、降低使用技术门槛和成本是可以尝试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领域开始尝试将其引入教学,作为学习的工具、手段和环境。但信息技术要想在教学中发挥积极显著的作用离不开教师这一重要因素。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曾说过:“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是信息化社会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信息化大规模推进的前提条件,它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素养,即促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地、有机地、有效地运用教学设计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而教育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是一场物质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和教育变革,正促使教学和学习发生着重大变革。从一定意义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调查发现,当前多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意识与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不断拓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但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思想认识尚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升、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等问题。为此,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完善教师培训的后续支持服务体系以及加强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等。  相似文献   

7.
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无缝结合,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突破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和研制化学教学软件,利用网络化学教育资源等.创设基于网络的研究型的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尝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研究型”课程的整合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数学学科是初中教育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教师能否有效教学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及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尝试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数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意义,并提出了初中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发展,教育进入到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时代信息技术从以往的"辅助教学"功能逐渐发展成与各学科"教学融合"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信息技术在现时代信息化环境下的作用和影响力,各学科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探究实践,培养教师依托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新时期教师完成角色转换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行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各门学科教学的整合,尝试及建立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试图改革传统教育教学种种弊端,是目前教育界在新信息技术形势下对教育及学科教学工作的期望及追求。各级教师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转变教育、  相似文献   

11.
博客——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新工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教育信息化的主旨就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一方面教师教育信息化要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另一方面要对教师教育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建设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信息资源,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当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不仅能进行学科教学,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并能在理论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高效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因此,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便利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教师角色的变化,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重塑,并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简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教育信息化,关键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一、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涵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教育教学过程是对信息的获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为背景,探索山区学科教师在大形势下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一些环节和要素,联系山区学校实际,尝试山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协作学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强调:"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根据国家的这一改革和发展方向,中职学校尝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推广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改变传统的单一化的知识灌输式教学状态,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提升教学质量.当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应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未来,学校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好数据,并利用数据为教学、教研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此背景下,作为第二批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和第二批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的厦门市松柏中学,承担了教与学方式改革和精准教学项目的研究实践。学校尝试通过《大数据思维下构建个性化教学模式》课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教师角色的变化,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重塑,并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整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了教师是否会接纳信息技术,是否会有意识地使用信息技术,是否愿意在信息化背景下重新追寻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也成为了制约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技术异化的视角出发,探寻教育教学领域中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提出促进这种关系由竞争过渡为和谐共处的可能性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合理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已成为许多教师尝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中的切入点之一。然而,在我们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存在不少的困惑和误区。本文拟从实际操作的层面,对当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实质性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