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邹泉  邹燕 《教师》2010,(2):122-123
康拉德《黑暗的心》中关于殖民者和殖民地人民的矛盾情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挖掘康拉德的个人经历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说明康拉德在揭露殖民者的罪恶时仍未能脱离其宗主国视角,这正是造成他矛盾情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康拉德的殖民地叙事把作为西方“他者”的殖民地当做一面镜子,以西方殖民主义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揭示西方殖民主义话语在西方殖民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对西方人的深刻影响,反映西方文明自身存在的缺陷。在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西方殖民主义的同时,康拉德也暴露了自身所受西方殖民主义话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说《黑暗的心》讲述了马洛非洲之旅伴随下的精神之旅,在东方主义和殖民地权力话语理论考察下,该小说透露出后殖民主义意识。通过马洛的所见所闻,作者康拉德呈现了被西方殖民者丑化后的非洲殖民地——东方世界——的一个影子,以及当地黑人妇女被剥夺话语权的境况,同时,康拉德还通过马洛的所思所感,进一步消解了西方对东方的种种谬误,并展现了失语的殖民地妇女寻求走出沉默的渴望。  相似文献   

4.
康拉德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和他的多元文化经历共同造就了其作品后殖民书写的矛盾性。以《黑暗的心》为例,该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混杂性揭示了殖民主义的虚伪性,同时反映了康拉德对殖民主义的矛盾态度以及西方话语对东方“他者”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黑暗的心》所表征的殖民话语的含混性揭示了殖民地历史的复杂性,殖民者和被殖民者既共谋又对抗的复杂关系消解了殖民权威;库尔兹的人生悲剧映射出殖民主义与生俱来的矛盾;“模拟”本来是殖民统治的策略,但最后却成为被殖民者反抗殖民压迫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西方文化霸权的猛烈批判,促进了殖民教育史的研究。西方文化霸权在殖民地的实现方式是:殖民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力压制与文化霸权的建构,被殖民者自我技术的生产,以及双方文化的杂糅。这也蕴含在殖民者对西方教育霸权建构的历史之中。通过牢牢掌握殖民地教育的统治权,殖民地人民与殖民教育的合作,以及殖民地教育对西方教育的反哺,殖民者构建了西方教育的霸权地位。后殖民主义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在于:揭露殖民教育压迫殖民地人民的历史,呈现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教育的历史,描述殖民政策下土著教育不平等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爱米莉,爪哇,1904》中,殖民模仿出现逆转现象,殖民者不再是被殖民者模仿的对象.一些殖民者甚至渐渐放弃自己的原有身份,模仿被殖民者的行为方式,甚至进入他们的文化环境,从此不再返回自己的家园和故国.这种逆转现象显示殖民地的潜藏文化价值,促使人们反思西方的殖民主义.  相似文献   

7.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有着丰富的意蕴。在小说《黑暗的心》中,康拉德塑造了鲜明各异的身体形象。这些身体与西方殖民事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在描写被西方殖民者丑化、规训的他者身体,还是西方殖民者自身在困境面前不堪一击的身体,康拉德都用他冰冷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人性中灰暗惨淡的一面。通过身体书写,他不仅仅只是控诉西方殖民主义惨无人道的种种罪行,更是在反思拷问现代文明对人性潜移默化的摧残。  相似文献   

8.
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是一部引起很大争论的小说,本文论述了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中心》中的非洲和非洲人形象以及欧洲殖民者形象,认为康拉德虽然揭露了殖民者的罪恶,对非洲的苦难表示了同情,但由于受欧洲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康拉德在小说中又一次复制了非洲神话,并且相信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同于欧洲大陆的殖民统治,它会给殖民地带来光明。因而,康拉德仍然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9.
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意蕴丰厚,自1899年问世以来一直备受评论界关注。《黑暗的心》映射出生态扩张主义、种族主义和物种主义等殖民主义的思想意识,反映了白人殖民者对殖民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黑人的残酷剥削与压榨以及殖民主义造成的种族之间的隔阂与冲突。对《黑暗的心》的后殖民生态视角解读颠覆了殖民主义话语的立论根基,直面“种际正义”的主题,呼吁构建种族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章萱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1):57-59,74
康拉德对于殖民主义有着强烈的批判,但是生活在西方话语世界中他依旧无法摆脱西方思维和话语的影响。从后殖民主义的叙事视角、"东方学"的阅读者、后殖民主义思想的继续三方面来挖掘小说《黑暗的心》中的后殖民话语,发现小说体现了康拉德敏锐的反殖民主义视角,又无意识地流露出了强烈的后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吉姆老爷》是英国现代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描绘的是维多利亚时期,正值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繁荣期,因而文本中弥漫着白色人种优胜论、种族歧视与殖民欲望等殖民话语。但由于康拉德对英国民族的折服,源于对那培养了高尚道德的文化背景的衷心推崇,因此,康拉德对人的忠诚高尚的道德感的强调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小说的殖民话语,而作者对人性的复杂和世界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康拉德内在的思想矛盾性都导致了对殖民话语的反构。  相似文献   

12.
日据时期台湾教育的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日本自 1895年占领台湾至 194 5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间 ,日本在台实施的教育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是典型的殖民教育 ,具体表现为强制推行日语教学、奴化教育和差别教育 ,主观上是以教育为手段 ,达到同化台湾人民 ,培养中下级技术人才作为其代理人 ,以利于殖民地经济运作和政治统治的目的 ;另一方面是客观上实现了台湾教育的近代化。在建立殖民地教育体制的过程中 ,日据台湾当局采用近代西方体制 ,从教育系统及学制都采用西方近代化的模式 ,客观上为台湾近代新的教育制度全面确立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 ,台湾教育的近代化亦始于日据时期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非西方国家的“爱国”与“卖国”之争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是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而产生的。这时期.有的行为是爱国还是卖国。实际上不容易看清楚。西方人的入侵激发出东方国家反抗和学习西方人的双重反应。“反抗”和“学习”的矛盾.成为许许多多“爱国”与“卖国”之争的总根源:因为“老师”总是欺侮“学生”。所以打开国门和开放很容易被戴上卖国的帽子。中国人在开放国门问题上有偏“左”的习惯。是近代以来的一种基本倾向,但我们在指出其消极面时.也不能一概抹杀这种争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赛珍珠拥有跨文化身份和多元文化观,与后殖民理论家有着诸多异同。她从积极的意义上言说中国,解构殖民话语霸权对它的歪曲和丑化;在与明恩溥的个案比较中可见,她和殖民主义文化立场有着巨大差别。这一切证明赛珍珠有鲜明的后殖民性,对她的研究可以和后殖民主义建立起联系。  相似文献   

15.
《河湾》为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的代表作品,书中描述了一位名叫萨林姆的非洲人,为实现自身价值,只身来到刚独立不久的非洲国家。通过他艰辛的身体和心灵历程,展现了殖民地人民边缘化的生活和殖民地本土文化的缺失,这种缺失使他们成为流浪的灵魂,无根的人,成为映证西方文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晚年创作的小说《阴影线》是一部在文学批评界公认的经典作品。康拉德自己宣称《阴影线》是一部“简洁而又颇为复杂的作品”。文章在考察了该小说的表现主题、艺术手法包括叙述手法的基础上,指出了它的“简洁”和“复杂”之处及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阴影线》就像一幅中国的写意画,正是由于各种对立统一的艺术因素才使该作品呈现出一种立体感,成为一部宽广而又厚重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以黄明堂为首发动的河口起义 ,是孙中山领导十次武装起义之一。起义军攻占河口后 ,分兵两路出击 ,进展顺利 ,声势浩大 ,震撼中国西南半壁江山 ,影响深远。后来由于义军力量单薄 ,敌人强悍 ,法国殖民主义者破坏 ,粮饷不济等原因而未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18.
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因其丰厚的文本质地、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背离传统的叙述方式一直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过去30年中,这部作品的政治倾向始终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人们就这部小说反映出的殖民主义思想抑或反殖民主义思想争论不止。但这些研究多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或文本中的话语入手,阐释这部作品的政治倾向。本文试图从作品的叙述层面入手,分析小说中人物马洛和叙述者马洛之间,以及叙述者马洛和作者康拉德之间的距离,进而揭示了作者康拉德的反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约瑟夫·康拉德是2 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坛的先驱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黑暗中心》叙事手法独特,意蕴深刻,是英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中两个人物叙述者分置于不同结构层次,有效地相互作用,构成精巧的框型叙事结构,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一步步发掘认识故事所提示的殖民主义的“黑暗”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