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付其标 《现代语文》2008,(10):46-47
读《赤壁赋》,我们很容易体会出苏轼的情感线索:乐——悲——喜,那么,苏轼的情感有哪些复杂的内涵呢?本文拟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苏轼和辛弃疾同属于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境界雄阔,壮丽;情感豪迈奔放;语言明丽简达。然而苏轼词境界雄壮明丽,情感豪放豁达,语言简达直白。辛弃疾词境界雄壮阴寒,情感豪放郁结,语言简达隽永。  相似文献   

3.
《前赤壁赋》反映了苏轼一段伟大的心路历程和人格的一种超越与升华。本文拟从大文化的角度来研读这篇文章,一是从地名赤壁的美丽误解可领悟苏轼的建功情结,二是从"主客问答"的行文手法可感受到苏轼的双重情感,三是从文章物事的叙述转换可分析出苏轼的情感超脱。  相似文献   

4.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情感教学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态度、情绪、情感发展,以促使学生的个体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教学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古诗文,苏轼的诗词是其重要的代表。文章通过分析苏轼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古诗文的情感熏陶中感受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及审美能力,健全学生人格,使学生拥有健康丰富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一、苏轼的情感世界 在这篇赋里,苏轼的情感有几次变化,第一段可以看作苏轼情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月圆之夜,乘兴夜游,欣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如画美景;把酒临风,诵诗吟月,“如冯虚御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可谓潇洒自如,好不惬意。  相似文献   

6.
王海宁 《文教资料》2012,(14):15-16
苏轼在元丰五年三咏黄州赤壁的名作,传诵千古、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应从作者思想、情感抒发模式、抒情方法等方面对三篇名作比较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情感突围,探寻其被贬黄州之后痛苦挣扎、自我宽慰、不断调适自己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以苏轼为朝云所作诗文为切入点,对苏轼与朝云的真挚情感以及朝云的佛教信仰进行简单勾勒,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初步探讨朝云的佛教信仰对苏轼的影响,窥探苏轼对待禅宗的态度,对将禅语引入爱情诗所形成的艺术特色进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8.
苏轼仕官48余年,仕凭空坎坷。终其一生;酷爱自然美,并创作了大量讴歌大自然的诗文,长着他,生动,深刻的情感。从比德、袢台情三方面来分析,苏轼的情感追求充不给现代人以昭示。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论述了苏轼与教育的渊源,然后对苏轼教育思想进行了简述,最后阐述了苏轼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包括重视情感教育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树立正确、客观、综合的人才评价观;建立平等民主、包容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生活, 堪称是中国古代才子佳人的爱情典型。朝云凭着对艺术生活的了解与体验, 对细腻感情的把玩品味, 真正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朝云使苏轼在人生的晚年, 感到普通人情感的高尚与珍贵, 她在苏轼困迫和最需要安慰的时候, 自愿付出巨大的牺牲,随苏轼南迁, 所以苏轼对她的知遇之感亦特别深厚, 甚至胜于他对前两任妻子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朱光潜先生在其《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一文中,表述了他对自然美与自然丑的意义、中西方对自然的不同认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及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第一卷中也表述了他对自然美的种种观点及态度。本文就中西方两位美学大师在自然美观这一问题试做浅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1939年4月20日艾青在<广西日报>上发表诗论<诗的散文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的散文美"这一美学主张,并将其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本文主要从语言的自然朴素、句式的灵活多变、艺术表现手法等几方面来探讨艾青诗歌的散文美.  相似文献   

13.
郭新民的诗,委婉细腻,淡雅清新,独特新奇。其诗含蓄的基调随处可见,以隐曲暗示的手法演绎对人生的思考,生命的诠释,表现了曲尽其妙的含蓄美;无论写人、写物、写景,都给人以出人意表的新奇美;其诗气韵天成,淳朴自然,给人以清水芙蓉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14.
自然美是鲁迅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人所感知的,同时自然美也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因此他推崇崇高的自然美,并在其文学创作中予以表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和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三个方面来探寻大学生对于"美丽中国"的践行度。践行情况表现出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和高年级同学的践行度高于其他。因此,建议通过学校教育宣传、管理监督,学生自主认知、学习、实践等方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美丽中国"践行度。  相似文献   

16.
生态美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但生态美意识由来已久。欧阳修词中的生态美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美,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文化生态美:主要有节日词所展现的文化生态美、歌妓制度所透露的文化生态美和传统文化品格中的文化生态美。这些词在客观反映作者的生态美意识与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反映了词与正统文学处于相背离与修补的状态及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的徘徊感。因此用诗化的笔法阐释生态美意识成了作者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7.
泰州学派三传弟子罗汝芳主张"赤子之心",他将他的赤子之说与先圣先贤的说法相联,并将先圣先贤的观点归入到他的赤子之说中来,使赤子成为"仁"的最高境界。高度重视赤子、童子和赤子之心,带来的是对人的本真美、人格美的高扬。在重视赤子之心的基础之上,由性本善出发,罗汝芳提出了"大"、"大人"、"全"等几个有关人格美的范畴,肯定了善实现后的美是一种大美与全美。在罗汝芳心中,人是天地之中最可贵的,人之中有赤子之心的人更是贵中之贵,而具有赤子本真之美的人才是最美的人,足以成为道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18.
以往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大都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研究的著述很少。全文将修辞学与美学融合起来,着重探讨《文心雕龙》的修辞美与自然美、对称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用无功利美或审美界定艺术并不符合艺术发展实际,也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思想的误读、误用。审美无功利主要集中在审美主体的态度上,侧重自然美,并非艺术美。康德曾较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美属于"依附的美",并非"自由美",并且认为"依附的美"才是"美的理想"且高于"自由美"。康德对"美的艺术"说明和划分及其对无功利审美原则的应用,只是一种类比和尝试,并非成熟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20.
《边城》是沈从文当之无愧的代表作,它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自然风景优美、民风习俗淳朴的湘西画卷,谱写出一曲人性美的赞歌,让人们从中看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且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章从亲情、人情、爱情三方面入手,品读并理解其中蕴含的自然之美乃至人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