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年前,我到辛辛那提的一家书店买书。这时,一个小男孩走了进来,问有没有地理书。“有很多。”店员回答说。“那,多少钱一本?”“一美元。”  相似文献   

2.
<正>河马大叔是森林里有名的木匠,在森林小镇开了一家“匠心”木工店,不过他的脾气很古怪。笑笑狼的书店快开业了,他来到河马大叔开的木工店,要求河马大叔做一批书架。“请用这些材料给我做一批书架。”笑笑狼说,“我准备开一家书店。”  相似文献   

3.
下雨了,我就这样躲进了一家书店。记忆中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进过书店了。不是不想进,是没时间。“难道你比比尔·盖茨还忙?”“呵呵,老兄,您高抬俺了。俺是一个教书的,说具体些,原本是教书的,现在改育人了,班主任,专职的。”“班主任多好,当老师的谁不想当班主任,那是光荣啊?”  相似文献   

4.
“窃读”大概是我们这些“贫困者”的专利吧。和林海音一样,我也常常到书店里“窃读”。暑假的一天,我又走进了一家书店。哇,好凉爽啊!空调开着,室内的温度非常舒适。想着即将得到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5.
交通路是汉口最繁华的商业街江汉路旁的一条文化街,街上有许多书店,古旧书店是其中最大的一家,现在改称古籍书店。那时,古旧书店全部的书籍都是开架的,没有柜台阻隔。由于书架从地板到天花板形成了书墙,所以书店还特意配备了书梯,方便顾客选择接近天花板的书籍。我到这里来一看就不想走了。我至今还怀念那时古旧书店的经营氛围,整个书店里有一股浓浓的儒雅的书香。我就在这静静的书店里静静地看书。像我这样只看不买的学生,还有很多,而营业员也不干涉,让你静静地看。因此,古旧书店就成为我童年的第一个“图书馆”。有一次,我看到一本书,书的…  相似文献   

6.
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家住长春。那时我特别喜欢读课外书,但是日本投降不久,这个伪满洲国的“首都”在文化上一片荒凉,书店里找不到书,学校的“图书室”里也没有几本可读的书。我当时依靠的只有我在寻觅中发现的几家旧书店、旧书摊。  相似文献   

7.
微笑     
我不认识那个女人。 女人三十多岁的样子,皮肤黑黑的,长得一点也不漂亮,她在那条小街的东段末尾处开了一家打着“邮政”字样的报刊亭。那条小街既没有大的书店,也没有很有名气的服装店、食品店、酒吧、咖啡屋,跟我的生活联系不大,我一个月也走不了几次。 写作的人有个毛病,碰到报刊亭、书店什么的就迈不开腿。码字这玩艺最讲究  相似文献   

8.
阿笨猫很想开一家书店。可是,开书店要很多钱。阿笨猫想:“要是我把家里的旧东西都卖掉,就可以开书店了。”就这样,阿笨猫先开了一家旧货店,店里只卖阿笨猫家里的一些旧家具。小刺猬来了,买走了闹钟。胖小猪来了,买走了桌子。小兔子来了,买走了沙发。小山羊来了,买走了衣柜……最后,阿笨猫家里一样东西也没有了。“好啦,现在我正好可以用这间空房子来开书店了。”阿笨猫用卖旧货得来的钱去进货,拉来了很多新书。书店终于开起来了。“快来买书啊,世界上最好的新书到啦!”阿笨猫喊着。可是,动物们看了都说:“书这么贵,我们买不起呀!”“那怎么…  相似文献   

9.
下雨了,我就这样躲进了一家书店。 记忆中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进过书店了。不是不想进,是没时间。  相似文献   

10.
记得在我二年级时,爸爸妈妈经营过一家小书店。当时,有许多孩子来书店看书,其中就有我的好朋友——陈柏松。陈柏松和我是同班同学,又是同桌。他家离我家很近,在他未搬家之前,我们几乎形影不离,上学、放学都在一起,我们还经常到对方家里做作业、玩耍、吃饭。  相似文献   

11.
星期天的早上阳光明媚,天空万里无云,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又一次来到了我最喜欢的“奇遇书店”。咦?你问我为什么激动?因为今天阳光姐姐伍美珍要来奇遇书店和我们见面,她是我最喜欢的《非常班级》系列的作者,我当然激动啦!  相似文献   

12.
父亲是个标准的中国农民,他既没有高深的知识,也没有非凡的相貌,是个走在大街上回头率为零的人。父亲很抠门,掉在地上的花生豆,他会捡起来吹吹吃掉,他又很奢侈,我要买书他从不心疼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步入金庸的《笑傲江湖》;感动于琼瑶的《烟雨重楼》;笑煞了李凉的“杨小邪”。周围书店的书都被我看完了,我便谎称买参考书,骗来父亲50元钱,去城里尝尝“鲜书”。中途回来,早已中午时分,太阳毒辣辣的如针扎一般,地上泛着逼人眼的白光。我拿着小说心想:“要是这样走回去非被烤得外焦里嫩不可。”突然,一个佝偻的身…  相似文献   

13.
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的我开了一家书店,我的书店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的一条二类街道上,这不仅仅是为了节省租金,还因为这附近有一所小学校和一所中学校,我一直认为,学生是最大的阅读群体。  相似文献   

14.
春节期间回到武汉的家中度假,我习惯性地来到地处阅马场的那家熟悉的“绿叶书店”来淘宝。绿叶书店是一家私人办的教育书店,店主是一位眼光敏锐的教育学博士。正因为是这样的原因,书店所进的书籍总是能得到教师们的青睐,生意也就十分火爆。  相似文献   

15.
发传单     
今天晚上,我和陈倩等几个同学去书店查找有关周恩来的资料。刚开始,我们跑了几家书店都没找到,最后我们来到一家书店。书店的阿姨得知我们的来意之后对我们说:“我这儿可以让你们查抄资料,不过我也有个要求,你们能不能帮我这个书店发传单。”“行,没问题。”我们异口同声地应道。抄完资料后,我们每人都领到一叠3厘米来高的传单。  相似文献   

16.
张煜 《家庭与家教》2005,(12):36-37
许多年前,我到辛辛那提的一家书店里买书。这时,一个小男孩走了进来,问有没有地理书。“有很多。”店员回答说。“那,多少钱一本?”“一美元。”“天!太贵了!”男孩沮丧地走了。不久他又走了进来,恳切地对店员说“:先生,我只有62美分,能不能先让我把书拿走,余下的,我一定尽快补上。”他得到的是“No”的回答。他向我苦涩地笑笑,走了出去。我追了上去。“现在你准备怎么办?”我问他。“去别处碰碰运气吧!”“你介意我与你一块儿去么?”“只要你愿意。”我们一同去了四家书店,而我四次看到了男孩同样失望的表情。“还要试么?”“是的,在跑完…  相似文献   

17.
那一年,女儿三岁。有一天,我们骑车路过一家儿童书店,我告诉她:“这是儿童书店,专卖给小朋友的书。”“我也要去”。“好吧。”当我把她抱下车时,不知怎么想到要锻炼她一下。“主宝,你会不会自己买书?”“会!”她很干脆。“那好,今天,你自己买,妈妈不帮你,真的噢!”“噢!”她糊乱地点着头,急切地冲进去。  相似文献   

18.
彭小明 《教师博览》2003,(12):10-11
在原西德的旧都波恩市,莱茵河边的“柏林自由”大街的小街角,有一家不太大的书店。人们进进出出,取下书架上的书报、杂志、地图、小册子,翻翻看看,觉得喜欢,就可以揣进自己的提包;如果书架上没有的,就翻阅书店提供的书目,顺手取来订单,填写以后,交给服务台的小姐,就可以回家等待通知,然后再采取书。这里不收现金,也不用刷卡,更没有赊账。天下真有这样不收钱的书店?是的。这里是“联邦政治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19.
1935年暑假后,我在北平清华大学开始读最后一个学年。这年冬天,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我是这个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当时我是一个普通的革命青年,还不是党员。关于党是怎样发动和领导这个伟大的革命的情节我完全不知道,以后也没有作过调查研究,没有去向当时在领导工作岗位上或者接近党领导的同志讨教,没有去查阅当时的报纸刊物和内部档案(甚至都有些什么档案也不知道)。在我的朋友中有写过“一二·九”运动历史的,如已经过世的杨述。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爱书人,借这次去参加瑞士与德国旅游博览会的机会,我特别留意了两国的书店,去了不少新书店、旧书店;在法兰克福一家专卖旧书的书店里,我差点买了一本老版本的《圣经》,只是那欧元价格高得多少有点吓人,才犹豫半天没有出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