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莉娜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3):79-81,91
装饰壁画 ,是以墙壁为载体 ,以装饰建筑环境为主要目的的装饰艺术。在装饰壁画创作中 ,通过恰当的艺术语言 ,能使画面产生丰富多彩的形式美 ;此外 ,借助现代新型材料 ,采用装饰性构图 ,也能引发人们的美感和愉悦感 ,从而达到装饰壁画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装饰壁画,是以墙壁为载体,以装饰建筑为主要目的装饰艺术,在装饰壁画创作中,通过恰当的艺术语言,能使画面产生丰富多彩的形式美,此外,借助现代新型材料,采用装饰性构图,也能引发人们的美感和愉悦感,从而达到装饰壁画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传统装饰艺术是独立的但是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形态,随着设计语言趋于国际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其充分的发挥了自身独特的视觉符号和文化内涵的特点,再一次引起了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如果要充分的将装饰艺术的效果通过视觉在设计中表现出来,不但要积极的吸取和弘扬民族文化,同时要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传统艺术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以及象征意义,有哪些是现代设计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9,(5):32-35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以饱含真情实感的艺术符号完成了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它呈现的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悟,表达的是艺术家自身对日常生活的直观感受。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在现实主义油画作品中幻化出了别样的艺术美感。在创作过程中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强调感性与理性并存,它通过巧妙的构图,多样的表现方式,丰富具象的色彩以及真实朴素的人文内涵向大众展现了其蕴含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5.
汉代画像石是一种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石刻绘画形式,是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极具艺术价值、考古价值的瑰宝。汉代画像石以完美的线条语言、变化多端的构图方式、动态的表达形式和夸张的形体变化向世人展示出两汉时期奔放、雄浑的大汉雄风和气势。基于图像学视野分析汉代画像石,需要明确不同画像石的具体属性,遵循得体的分析原则,由两汉时期风俗习惯分析汉画像石的内涵。深入了解汉代画像石散点透视、对称均衡、分层分格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分析其内在的装饰性、艺术性、动态性、思想性等构图特点,从汉代画像石无言的形象中感悟汉代人们的信仰和不朽的思想,学习其震撼视觉、振奋人心的表达形式,从图像中感受动态的生命之美,并将其运用于现代纹饰、色彩、视觉表达艺术,传承和弘扬汉代文明。  相似文献   

6.
歌唱艺术是一种听觉美感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渗透最终依赖于歌者的演唱来实现。歌者把旋律和语言符号转化成声音的实践过程,是又一次艺术美感创造的"二度创作"过程。如何更好的表达歌唱艺术的真挚情感,歌唱审美、音乐主题、歌词内涵以及文化背景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理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徽州民居外墙壁画是用以装饰徽州民居门楣、屋檐、墙角等建筑外观节点的壁画总称.其装饰艺术追求整体与局部的和谐、构图与色彩的制宜;表现题材丰富多样、内涵深刻.徽州民居外墙壁画更是因为受到当地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和儒家文化的洗礼,呈现出独特的生态美学价值和极高的文化艺术气质,值得当今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8.
汉字本身具有装饰特性,汉字符号背后具有象征寓“意”。在现代男装产品设计中,把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汉字符号固有的装饰性及其精神内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寻找汉字艺术与现代男装产品设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融合点,同时在装饰工艺手法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闽浙木拱廊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其精致的装饰图案体现了中国装饰艺术的魅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研究价值。围绕闽浙木拱廊桥建筑装饰,运用图像学方法对其材质、工艺、构件、色彩、题材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其装饰图像反映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系统研究木拱廊桥的装饰特征,对深入探究闽浙地区人文、民俗、地域特色文化具有一定价值,也为研究传统古建筑装饰艺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装饰艺术是世界上古老的艺术,是伴随着原始人类对工具发明和使用;伴随着原始人类对理想追求而诞生的一门艺术,最初的装饰艺术多出现于器物装饰,壁画等;经过千年的发展,这门艺术已发展成为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一门艺术,如:平面装饰艺术、立体装饰艺术、动态装饰艺术、人体装饰艺术、建筑装饰艺术、环境装饰艺术等等.装饰艺术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美感,而且更体了这门艺术的无限魅力.以下是我对装饰艺术这门学科的理解所做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以波状曲线为主要特征的阿拉伯装饰纹样是阿拉伯艺术的灵魂。阿拉伯艺术家们将极富装饰性和想象力的各种形态,依照一定的秩序感加以编排组合,通过连续、渐变、放射、重复、回旋等构成方式,创造了高度抽象化的几何纹、植物纹以及文字纹,这些精致华丽、纷繁复杂的装饰纹样都体现了统一与变化、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相似文献   

12.
在装饰艺术中,材料的质感、肌理和色彩是构成美感的重要因素。装饰艺术离不开材料作为媒介,材料的选择与运用技巧要求艺术家们对材料的特性有十分深入的理解,并熟练地运用材料语言,发现材质美,将材料与艺术完美的统一理念充分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3.
电影细节的审美功能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画面乃是电影的基本构成之一,细节又是画面的基本构成之一,因此,电影的美,更多的要透过画面中的细节来体现。这就需要创作者创造激发细节的审美形式,力求形式与内容真实深刻的有机统一。在客观物象主观化、主观情志外形化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实现被摄对象与电影创作者、影像画面与电影观众这两大方面的交叉融合、有机统一,使影像画面中的细节审美功能转化为欣赏者读解过程中的美感,从而获得电影细节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scholars have defined the decorative narrowly and subordinated it to informational text. Yet, curre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decorative elements elicit emotion-laden reactions that may precede cognitive awareness and influence interpretation of images. We conceive the decorative in design, and specifically color, as a complex rhetorical phenomenon. Applying decorative and color theory and analyzing design examples illustrating aesthetic, ethical, and logical appeals, we present a range of potential uses for color in electronic media.  相似文献   

15.
马家窑彩陶在不影响实用(包括日常使用和礼用)的基础上,逐步增添审美的附饰和纹饰,不断对造型稍加变形,以趋于美观,是实用与审美的巧妙结合。马家窑的先民们由观物取象而获得陶器造型和纹饰的灵感,由所见所感而激发创造性的模仿,并对物象加以简化和抽象化,使它们呈现为独特的几何形。与此同时,他们还近取诸身,在陶器器形和纹饰中表现人体形象,舞蹈彩陶盆就是一个典型。其他如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以及神人纹等,都体现了人体对彩陶造型和纹饰的影响,而陶器纹饰中能通过线条写意、表情,更是彩陶的精妙之处,并且在对称、韵律和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构图中自发地体现了和谐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主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建筑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当山建筑群由玄帝修真故事而成整体,各宫观造型独具个性,形成了武当古建筑独有的审美价值。建筑装饰纹样是随着建筑出现而产生的,以直观的视觉形象表达非物像本身意义的内容,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武当建筑木雕的风格与形式具有独特的道教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物哀"与"物感"--中日审美范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哀"是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物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物哀"观表明日本审美观念与直观感受、感性认识相关联,重视人的感情态度,突出悲哀之情。"物感"观表明中国审美观念与哲理思考、理性意识相关联,注重情理统一。"物哀"受"物感"的影响甚大。二者的共同点是事物形象与内在感情的交融,物象触发情感,情感移注于物象,达乎情景融汇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肌理作为一种具有特质美感的艺术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于装饰设计领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并成为设计者们创作表达自我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肌理的存在依托于材料,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带给人们艺术享受,不同的肌理形式传递着不同的审美情感和心理感知。本文主旨意在探索感知装饰材料的肌理魅力,及其在装饰设计中恰当、灵活的运用,以展现肌理的内质美。  相似文献   

19.
玄言诗与宫体诗中的物象是从山水到美人的演变,是从追求本质真实到执着现象真实的转换,这充分表明了东晋到南朝物象地位变迁的轨迹。玄言诗中的自然山水以象征化、简约化的形态彰显自身,宫体诗中的物象具有鲜明的感官化、唯美化的新变特征。主体的不同心态促成了二者各异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在艺术作品中,创作者常常通过构建意象来表达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感悟。电影《雏菊》中"雏菊"作为影片的中心意象,始终贯穿整部影片。雏菊是电影的一条叙事线索,故事情节围绕着雏菊而发展;雏菊对电影主题的表达起到了烘托、提升的作用,将爱情人性之美展现出来;电影画面中雏菊的出现为故事营造了唯美的场景,给现代人带来了一泓清泉。雏菊的意象也是具有美学价值的,首先雏菊的画面宁静自然,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其次,电影《雏菊》采用了悲情模式,雏菊意象的运用奠定了故事的悲情基调;最后,雏菊在意象造境上,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