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法制日报》载文指出,为解决职务犯罪轻刑化问题,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亵渎国家公权力的犯罪,它严重危害了国家政治和经济秩序,甚至危及政权的稳固。在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体制的现实语境下对职务犯罪实行轻刑,既不符合我国反腐倡廉要求也不符合刑罚发展规律。职务犯罪轻刑化损害了法律权威,阻碍了司法公平正义的实现,我们要从理念、立法、司法、监督等多个角度和层面努力遏制职务犯罪轻刑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职务犯罪有上升的趋势,犯罪的人敷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特别是贪污受贿犯罪近年在我国呈高发态势,不仅大案、要案居高不下,而且涉案金额也在不断的递增,这与我国在职务犯罪量刑方面存在的缺陷有很密切的关系,选择这个题目就是为完善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关于职务犯罪的相关立法提供理论支持以及为更好预防、惩治职务犯罪,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酌定情节是量刑中关于具体刑罚具体适用的重要方面,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掌握和运用。探讨酌定情节适用的意义、内容、运用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等,有利于提高对酌定情节适用的认识,以便在实践中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在量刑操作上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对影响犯罪量刑的犯罪构成情节、法定的从重或从轻情节、酌情的从重或从轻情节进行统一考虑,再具体到用数的概念或比值来量化,这更能改变立法上较为抽象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的经验作业法,从而使量刑更为客观、标准和科学.  相似文献   

6.
职务犯罪量刑问题是近年来立法、司法实践与法学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职务犯罪量刑如何做到宽严相济、科学量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重视证据规则在职务犯罪量刑中的作用,实现在司法过程中真正贯彻刑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广泛运用,检察机关不断加大量刑建议制度的改革力度,量刑建议经历了从幅度刑到精准刑的转变。本文以西藏自治区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审结的747份刑事判决书为基础,总结西藏自治区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机制的运行情况,以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制度的难点、轻微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对于适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及缓刑的影响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总结该制度在思想认识、制度本身和配套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此,从三方面提出破解之路,即在将认罪认罚作为一个独立的量刑情节在实体法中予以确立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机制,提升量刑建议精准化水平,并配套构建量刑建议的审查和救济机制,以期提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务成效。  相似文献   

8.
改革量刑方法是改革刑事司法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影响量刑的主观因素及诸客观因素,从而提出了改革量刑方法的大胆设想,即:把法律规定的量刑情节,例如法定情节中的加重处罚、从重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和免除处罚等情节,以及法律规定的酌定从重处罚、从轻处罚情节加以定量化,在审判具体刑事案件时,把犯罪具体事实情节转换为一定的数以适应本来就是定量化的法定刑幅度,从而公正合理量刑。这种方法既适用于电子计算机操作,也适用于简单数学运算,优于目前国内使用的综合估量式量刑方法。  相似文献   

9.
玩忽职守类犯罪的证据标准,是司法机关根据玩忽职守类犯罪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情节,收集、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体系标准。玩忽职守类犯罪的证据标准,主要由定罪事实方面的和量刑情节方面的证据标准构成。  相似文献   

10.
情节作为刑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整个刑法理论和实践体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拟从情节的定义入手,对刑法中的情节及相关概念进行整理。刑法中的情节指能够影响犯罪行为和刑罚发生、发展、变化和消灭的具体情况。依据情节在司法审判定罪量刑中的功能,可以分为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两类。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相似文献   

11.
体罚一直是各国立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经历了百年废除体罚艰难,到如今却仍举步维艰。基于对传统文化同情的理解,深刻领会他国对于体罚问题的观点和价值判断后发现,我国体罚制度从实体制度到程序规制的整体缺失是我国体罚权论争的结症所在。为了巩固废除体罚的成果,我们势必要思考如何定纷止争;如何在实现禁止体罚的同时,不削弱教师的管理权。  相似文献   

12.
教师运用惩戒权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把惩戒和体罚混为一谈,加之立法规定的不足,致使教师惩戒权处于混沌状态,影响了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事实上,惩戒和体罚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必须科学界定教师惩戒权,并对其进行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刑罚对犯罪人的教育意义较之其惩罚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然而传统的生命刑、自由刑的教育、引导作用已经十分局限,怎样切实有效地防止犯罪人再次犯同样的错误,成为立法者和司法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有些犯罪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给一些不具备"资格"的人实施一定行为的资格,如果剥夺其实施该行为的资格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止其犯罪的可能性,达到特殊预防的效果。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作为我国刑法中仅有的两种资格刑,显然不能满足刑法预防犯罪、惩罚犯罪、教育犯罪人的目的。改进资格刑的设置,增加资格刑的种类,使资格刑在刑事法律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4.
体罚是有意地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受罚者的痛苦。体罚的广泛存在主要是由于施罚者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简单化以及法律意识淡漠。体罚除了引起儿童的即时顺从以外,会造成对儿童的身体伤害,还可能导致儿童在道德内化、攻击、过失和反社会行为、亲子关系的质量、心理健康方面引起问题,而且这些效应会持续到成年期。因此,有效地遏制体罚,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树立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学会理性惩罚,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多元化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刑罚的问题上,司法机关考虑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自身特点,片面追求保护的力度,轻视刑法的惩罚教育作用,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定罪量刑上过多使用缓刑或单独处以罚金等刑罚,导致部分案件罪责刑不相适应,量刑畸轻,对未成年人达不到应有的威慑和惩罚作用,致使教育感化未成年人的目的达不到,反而纵容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因此,我国应引入英国等国家的"社会服务令"刑罚制度,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服务令"制度,以便在惩罚和保护未成年罪犯两方面达到一个平衡,既矫正和帮助未成年人成长,又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未成年罪犯的权益,并最终实现社会利益与未成年罪犯个人利益双赢。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教育惩罚问题已有较多研究。但教育惩罚是什么、教育惩罚为什么、教育惩罚向何处去等核心命题仍待进一步厘清,因此需要进一步澄清教育惩罚的概念、追问教育惩罚的目的、重构教育惩罚的可能性空间。教育惩罚的教育意义不容否定,但需要厘清合理的教育惩罚是什么。教育惩罚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使儿童行为合于规范,而在于为儿童走向幸福生活引领道路。教育惩罚的发展空间应是无限广阔的,具有丰富而灵活的多样化可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更新死刑观念已成为死刑制度改革绕不过的问题,也是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难点问题。崇尚死刑报应和迷信死刑威慑力的观念根深蒂固,阻碍着死刑观念的提升和现代化。死刑观的转变法官首当其冲。法官适应限制死刑的新理念的内涵应当包括:严格把握死刑适用标准;重新审视死刑案件公开审判的重要性;适应死刑复核案件裁判方式的改革,确立新型死刑复核的新理念;严格把握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树立死刑新理念在实践中遇到了人为的死刑束缚和体制内的羁绊,主要有三种错误观念:人为干扰,导致死刑的案外标准;漠视程序正义价值;司法中对死刑的依赖。法官死刑观念的更新直至定型化和成熟化,将有力推动我国死刑制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规训与惩罚》标志着福柯的研究从知识考古学研究转向权力系谱学,是一部比较成熟的作品。他从其他社会学者很少涉足的惩罚方式角度着手进行研究,并对现代社会的规训技术与权力结构做了深入的剖析。本文首先对福柯介绍的三种惩罚方式进行梳理,进而对惩罚方式现代化后的规训手段做出分析并总结福柯的权力观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身危险性的特殊预防目的而对累犯进行从重处罚具有必要性,但从重处罚不应突破报应刑的限制,否则违背罪刑法定等原则,不符合保障个人权利的刑法发展潮流。报应刑是量刑阶段的主要依据,从轻、减轻以及免除情节等特殊预防情节辅助之;预防刑为刑罚执行阶段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刑罚中对罪犯的惩罚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由注重对内体的报复逐渐转变为对灵魂的改造。从当今教育领域对惩罚方式所进行的改革中,我们也可见到这种变化的影子。当今无论是公开惩罚地位的下降还是体罚的废除都是以学生人权为中心的。但它们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类教育理念进步的同时,却又废除了教育者的惩罚权。教育领域并不存在是否需要惩罚的问题,但存在应使用什么样的惩罚手段问题,惩罚的存在对维护规范、建立秩序还是很有必要的。面对当今教育领域申对惩罚改革的矫枉过正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尊重学生人权的同时又能恰当地实施惩罚是一个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