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地缘政治关系日趋复杂,中缅边境地区安全局势变得扑朔迷离.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视域对21世纪以来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教育实施情况予以审视,其存有的教育主体流向随意、教育体系不全等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教育呈现的"游离"之态,与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教育发生的地域历史、主体特点、地缘关系密切相关.中缅边境地区跨境教育作为"民心相通"工程重要措施,须贯彻陆地边疆软治理理念,构建教育主体流向监管体系;发掘跨境民族认同正向价值,构建"教育共同体"认知基础;着力文化软实力建设、系统推进教育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云南跨境民族教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非传统安全时代,文化安全中的跨境民族教育安全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一个国家教育的软实力不仅体现在其中心城市的教育,也应体现在沿边境地区的教育。对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特殊教育政策支持,是展示一个国家教育软实力的第一扇窗口,是建立国家文化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大力发展云南沿边境地区跨境民族教育,是西南边疆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跨境民族阿昌族是全国各省区中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也是云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阿昌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保持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阿昌族与其他民族世代友好相处,在分布上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经济文化方面形成鲜明的共生现象;阿昌族作为跨境民族,和缅甸边境人民友好往来,保持着民间边境自由贸易,形成共同的宗教区域,对边疆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定,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新的世纪,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加强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云南跨境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卢鹏(1980. 7-),男,湖南平江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长期在红河哈尼族地区和中越边境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研究工作,并围绕"边民跨境流动""国家认同""边疆稳定"等问题进行研究,先后分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滇越边民跨境流动与边疆稳定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边疆民族跨国流动与国家认同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越哈尼族跨境流动与边疆稳定研究"、中越国际合作基金项目"云南与老街地区跨境民族关系研究"等9项,先后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0余项。  相似文献   

5.
布朗族是云南省的特有民族、跨境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为我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布朗族弹唱"是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在重大节庆或仪式活动中以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进行演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蕴含着深厚的布朗族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布朗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及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布朗族弹唱"的保护传承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相似文献   

6.
教育安全是国家安全不容忽视的一部分,而边境教育的安全则是教育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客观把握边境教育安全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先后对云南省多个边境县市开展了为期近3个月的调研。结果表明:我国边境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生、家长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是仍存在着对国家认同教育重视不够、学校教育脱离边疆实际、办学质量不高以及忽视相邻国家教育发展对我国边境地区教育产生负面作用等影响边境教育安全的显性和隐性的因素。因此,教育需进一步贴近边境地区区位及多民族文化特色,强化国家认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认同、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凝聚力、提高边境教育安全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口资源流动日益频繁。在中国政府提出"孟中缅印经济走廊"建设和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跨境劳动作为一种主要的人口流动形式在西南边境地区尤为突出。缅籍劳工前往云南瑞丽就业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云南瑞丽市缅籍劳工呈现出年纪轻、文化低、工资低、女性多的特点。跨境劳工对促进中缅边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弥补当地劳动力资源短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大量缅籍劳工的入境也给边境地区的治安管理、权益保障、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的修订、规范出入境管理、深化中缅双方的合作以减少大量缅籍劳工来华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边疆治理离不开对民族国家构建的探讨,离不开民族问题(包括跨界民族)、宗教问题、国家认同、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文章通过研究已有成果,结合当前我国边疆形势,探讨今后中国边疆与边疆治理研究的朝向。  相似文献   

9.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云南、广西等西南陆地边境地区输入性疫情防控面临较大压力。老越缅疫情出现多轮反弹、域内外国家间边境防控风险外溢、新冠肺炎与其他重大传染病叠加的隐忧和疫情警情双重压力等新态势给边境防控带来挑战。边境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老越缅等国疫苗接种的相对不足、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失衡、防控紧迫性认知差异及普遍安全意识失衡等问题,使得我国成为共同边境安全风险"洼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边境防控成效、弱化了对老越缅疫情输入风险的有效拦截。未来应从塑造"命运共同体"意识,共筑边境地区免疫屏障、建立健全边境法治治理体系、提升边境数字治理能力和探索边境经济治理模式等方面加强我国与老越缅的边境治理。  相似文献   

10.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民族认同是个体对于他所归属的民族的一种原始自然的感情和忠诚。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主权、象征、文化价值、理想信念等的认同,其指向是个体所归属的主权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布朗族是云南省世居的少小民族,探讨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实现民族国家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边境贸易日益红火。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越边境贸易的地位不容忽视。通过对中越传统文化的共性及不同点进行分析,在客观分析传统文化交流与边境贸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发展边境文化教育产业、对边境地区民族教育实施特殊优惠政策、增加政府组织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增加民间文化交流宣传活动、保护边境地区生态环境等更有利于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文化交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是我国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26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在云南边疆地区,跨境民族在宗教信仰、跨境婚姻、族群文化、族群认同、政治认同、行为规范等方面程度不同的存在共振效应,这一效应往往影响和制约着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跨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是铸牢边境地区国家认同的根本保障,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当前,跨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在思政融合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学能力、多元文化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存在教师队伍配置机制单一等现实问题。破解跨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不仅需要牢固树立思政融合教育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需要整合多种文化资源,实现跨境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配置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布朗族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布朗族以自己的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良的民族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丧葬习俗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朗族和汉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丧葬习俗也就有了不同。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历来有信仰某一种特定宗教的习俗,这对民族高校大学生信教的影响尤为明显。文章以X民族大学学生为例,考察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分析了成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前南斯拉夫由于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短暂,导致民族一体化观念薄弱;又因民族共同体内部经济联系历来不甚紧密、发展不平衡,这就严重影响了南斯拉夫各族进一步结合的进程;南斯拉夫各族所存在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因此在历史上造成的宗教仇杀和民族纠葛,都对南斯拉夫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有一定的障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多元民族一体化的推动下,跨界民族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跨界民族文化认同也不同程度地显示着国家的软、硬实力。"我国跨界民族义务教育"与"我国文化认同"尽管是两个内涵不同的理论范畴,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相关概念的界定、跨界民族义务教育、跨界民族文化认同方面进行文献综述,试图能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以解决跨界民族教育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傈僳族人口分布主体在云南省,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20世纪上半叶基督教传入境内傈僳族地区以来,对傈僳族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傈僳族的跨境居住格局及境内外基督教的互动传播深刻改变、重组着傈僳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尤其对族群文化认同与口头传统传承提出了严峻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教职人员作为宗教信仰中的特殊群体,其政治立场、思想状况、言行举止对信教群众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影响到宗教能否健康的发展,关系到宗教能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甚至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新形势下,对宗教教职人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道德文化及继续修养教育等,提高宗教教职人员的素质,使得宗教活动能够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