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人物访谈节目的节目形态一般是主持人与嘉宾在一固定场所一对一的访谈,以两者的话语交谈推动整个节目的进展,并适当配以解说和空镜头.顾名思义,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关键就在于"访"和"谈".  相似文献   

2.
纪实类电视访谈节目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讲故事、塑造人物、传达情感、输出价值观。近年来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随着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受众习惯的变化,纪实类电视访谈节目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受众流失、创收下降、创新遭遇瓶颈等问题。《邓璐时间》是广东卫视的一档纪实类访谈节目,迄今已经完成三季。通过创新,该节目成为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自办栏目之一,单期节目曾创下广东卫视全年自办节目收视率第一的佳绩。本文以该节目为例,解码电视纪实类访谈节目如何通过谈话场景的创新带动节目模式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3.
电视谈话节目起始于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末,CBS的《60分钟》记者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他们关注世界热点问题、焦点人物,聚焦于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出身于新闻记者的克朗凯特、丹·拉瑟等著名主持人在主持新闻谈话节目时,节目与主持人的个性魅力交相辉映,使得新闻谈话节目日臻成熟。可以说,谈话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的节目”,其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的个性化。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应该是始于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这个40分钟的新闻杂志型节目播出伊始就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是“开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1994年《焦点访谈》创办,从此关于各种社会生活题材的访谈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观众眼前,如新闻访谈、人物访谈、演播室聊天、情感交流、热线直播等。而这样的谈话类节目也成就了像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崔永元等一大批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们以其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主持风格,进入了我国寻常百姓家,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和尊敬。[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吴芳 《河北广播》2004,(5):67-68,77
人物访谈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节目形式,尤其象一对一这样的访谈节目在电视、广播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节目类型。比如王志主持的《面对面》、《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张越访谈等等。那么,在采制人物访谈中如何做得更到位、更抓人,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5.
名人访谈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对名人进行的专访托道。这类电视节目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以央视的《艺才人生》为代表,访谈的人员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和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为代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的双向交济完成。而后一种形式几乎占据了电视荧屏上访谈类节目畔的一半以上。本文试结合后一类名人访谈类节目.从策划定位到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对《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从这两档优秀节目的对比中分析出我国名人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经验。  相似文献   

6.
电视访谈节目是一种通过大众传媒展示人际自然谈话过程或交流过程的节目形式,同时也是一种会话类型,有着自己的特征和传播优势。本文应用会话结构分析中的话轮理论,分析凤凰卫视电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的访谈特点,以期能对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会话语言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使其会话具有更高的交际价值和传播效用。  相似文献   

7.
电视访谈艺术,说到底是沟通的艺术,交流的艺术,主持人就是要通过采访,让采访对象说出内心的真情实感。访谈类电视节目,《张越访谈》是女性栏目《半边天》的子栏目,它以平和而深入的思想交流,淡泊却宽广的谈话氛围给人以沁人心脾的美好享受。本文以此栏目为例来探讨电视访谈节目如何做到声情并茂,探询采访对象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8.
东方 《视听界》2008,(2):107-107
电视谈话节目包含两个要素:它的内容是主持人与嘉宾的语言交流,它的传播渠道是电视媒介。这两个要素,从两个维度上,将电视谈话节目与电视访谈、日常人际交往的谈话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王琦  谢斌 《声屏世界》2009,(9):40-41
人物访谈节目因其能够凸显人物的人生经历、讲述成功故事、提炼人生哲理、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而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在人物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是灵魂,是访谈节目的关键,主持人的个性对节目风格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的发展,电视访谈类节目逐渐成为电视节目的主流形态之一。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组成要素有:主持人、话题的设置、嘉宾的选择。其中主持人在节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创业人生》是衢州电视台开设的一档以经济人物为主的访谈节目,笔者作为该档节目的主持人,在长时间的工作实践,  相似文献   

11.
郭男 《新闻传播》2005,(11):52-53
面对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走过的十几年,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的从业人员都总结和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和规律。今日,“谈话节目”仍旧是电视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笔者在本文着重要分析的是谈话节目诸多要素中的一个:嘉宾。既然要谈嘉宾问题,那我们就从嘉宾角度入手进行大致归类,一般来说,谈话节目的嘉宾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围绕人物以访谈为主的展示型节目,这类节目的嘉宾与主持人是平行甚至超越主持人地位的“主角”,比如《艺术人生》、  相似文献   

12.
如今,各种访谈节目充斥着我们的电视荧屏,如《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背后的故事》等。怎样让层出不穷的访谈类节目立于不败之地,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和驾驭现场的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张军 《记者摇篮》2006,(10):56-56
电视谈话节目是以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或观众参与的大众传播方式,通过电视媒介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由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在演播现场围绕某个话题或事件展开即兴的交流。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起步较晚,最早的应该是东方电视台1993年开播的《东方直播室》,至今算起来也不过十二年的时间,而有全国性影响的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的闪亮登场更是90年代中期以后(1996年)的事情。娱乐谈话节目话题往往比较轻松,主要通过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对话,以普通人的视角,多角度挖掘明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一个…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凤凰卫视中文台出品的一档电视谈话节目《鲁豫有约》,分析主持人陈鲁豫的访谈特点。指出陈鲁豫是整个访谈节目的核心,决定着节目的成败。集中讨论了陈鲁豫的访谈风格,从讲礼貌,成功发问,认真倾听和善意回避4个方面来阐释她的柔性访谈特点。最后说明陈鲁豫的柔性访谈表现出她特有的从容和自信,从而确保《鲁豫有约》能够成为中国电视访谈类节目中的一棵常青树。  相似文献   

15.
名人访谈类节目,在我国现有的电视节目中,大致存在两种形态,一种以央视的《艺术人生》为代表,访谈人员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和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为代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的双向交流完成。本文试结合后一类型节目从策划定位到制作传播的全过程,对《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从两档优秀节目的个案对比中分析我国名人访谈类节目的制作经验。  相似文献   

16.
闫伟 《声屏世界》2007,(5):60-61
我国的名人访谈节目,大致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以央视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为代表,参与者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三部分组成。另一种以央视的《面对面》《高端访问》为代表,节目通过主持人(记者)与嘉宾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完成。本文试图以《面对面》和《鲁豫有约》对易中天的访谈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两档优秀节目的个案对比中分析我国名人访谈节目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吴娟 《新闻传播》2014,(3):182-183
<正>电视访谈是一种互动,在这个互动传播过程中,嘉宾接受采访,交流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节目主持人调控、把关,调动对方谈话的愿望和兴趣,双方共同构成节目的核心和灵魂,共同营造了一个信息和情感交织的"气场"。特别需要注意的,电视访谈节目这个"气场"非常宝贵,一旦被破坏,后期无论如何作也无法弥补,即使不得已而勉强弥补,总会留下"夹生"的痕迹。因为嘉宾不是演员,即便是,那个当下的情绪、情感也是不能模拟和恢复到自然无痕的。为此,对于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来说,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是平等对话、互相倾听、真诚理解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贾莉 《新闻传播》2010,(7):40-40
目前来说,国内访谈节目数量实在不少,节目形式也是请名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本文通过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在陈鲁豫主持的《鲁豫有约》、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两个节目中作为节目嘉宾,研究同一个主持人在不同的访谈类节目中出现时因为节目风格、受众定位不同等原因所做出的不同表现以及不同节目中主持人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风格引导嘉宾的。  相似文献   

19.
打开电视,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访谈节目,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咏乐会》和湖南卫视的《背后的故事》,还有深受大家喜欢的《鲁豫有约》等。而在郑州收听广播的听众,很少能够说出郑州本土的人物访谈节目。这是因为广播和电视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综观国内谈话节目,从其对象和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物访谈,嘉宾多是社会精英或演艺界明星,比如《艺术人生》《超级访问》《鲁豫有约》《对话》《枫云人物》等,节目通过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挖掘他们的异乎寻常之处,满足观众对名人的好奇心理,也使得观众从他们的苦难经历和成功经验中获得一些启示;一类是话题访谈,比如《实话实说》《背后的故事》《沟通无限》等,围绕一个话题邀请当事人或相关人士在演播室交流思想和看法,从而达到解疑释惑的效果。实际上,这两类是相互交叉的,话题离不开人物,人物也与事件密不可分,之所以这样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