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谈期刊文稿标题加工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它担负着吸引读者注意力,向读者揭示文章主旨,激发阅读兴趣等重要使命。编辑对文章标题的加工要遵循语法规则、简练、新颖、符合读者心理等原则,使文章标题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尽可能多地向读者展现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发挥培养读者、引导读者的媒体功能。  相似文献   

2.
速览     
《教育》2012,(25):8
阅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教育界》2012年第23期刊登李春慧文章指出,现代阅读学认为:"在书页把意义传输给读者的同时,读者也把意义赋予了书页。阅读理解是由书页和读者两者相互影响而获取的。"读文章不仅要读文章背后的人,理解文章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琼 《初中生必读》2013,(Z1):76-78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文章,强调以情动人。这类文章的开头,本身就是记人叙事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承担着激发阅读兴趣,打动读者、吸引读者的作用,从而让读者在接下去的阅读中去感受文章后面的记人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精读训练,建立在全面研究精读性质的基础上。单就一个读者阅读一篇文章这种很有局限性的活动而言,读者与文章构成了一个封闭系统。在这一封闭系统中,文章是精读活动的客体。文章作为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它具有观念性。它向读者传输着有关知识、事实、思想、感情等等概念的或形象的信息流。读者精读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中提取作者所传送的重要的、或是与己有用的语义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读者需要精细地、以较慢的速度逐字逐句逐段地通读全文,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提取信息。因此,精读是一种理解信息的阅读。在这一封闭系统中,文章是作者以书面文字为物质媒介来叙事明理、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一套组织有序的语言符号。读者以文章为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媒介,文章又具有符号性。读者在未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5.
在文章学领域里,过去大多着眼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探讨其构成和写作的规律,而对其横断面制约写作的因素则研究极少。本文认为,制约文章的写作要素主要有三条:一、读者对象制约着文章定向传输信息。特定的文章,有特定的读者对象。根据数量的多少和范围的大小,又可把读者分为读者圈、读者层、读者群、读者个体等类别。读者圈指某一地域,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读者。如《中国妇女》的读者范围。读者层是依据文化素养、心理需求的不同层次而确定的读者,如同是语文刊物,有适合低、中、高之读者层之分。读者群是特定的多个读者的集合体,如应邀向某单位写的书信。读者个体则是  相似文献   

6.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文章,强调以情动人。这类文章的开头,本身就是记人叙事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承担着激发阅读兴趣,打动读者、吸引读者的作用,从而让读者在接下去的阅读中去感受文章后面的记人叙事内容。  相似文献   

7.
图式是人脑中存在的知识的结构。鲁梅哈特曾指出一个读者不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原因可能有三种情况:(1)读者没有具备与文章相适应的图式,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理解文章的内容。(2)读者虽然具有与文章有关的图式,但文章的作者提供的线索不足以使读者的图式活动起来。(3)读者自以为读懂了文章,能够对文章作始终如一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并非作者的表达意图,这就是说读者误解了作者的意图。从中可知,建构相应的图式,对正确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看出,我们在运用图式教学时,不能为图式而图式,我们运用图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气势存在于文章之中,它不仅能体现出文章作者的自身素质,而且使读者的思想得到感化,是建构文章风貌的因素之一.气势是文章写作的启动器,是构筑文章的凝聚剂,是读者赏读文章的向导.取得气势的方法一在文章内容的传载中取得;二在文章体式中取得.  相似文献   

9.
速览     
《教育》2012,(9):8-8
《教育界》2012年第23期刊登李春慧文章指出,现代阅读学认为:“在书页把意义传输给读者的同时,读者也把意义赋予了书页。阅读理解是由书页和读者丽者相互影响而获取的。”读文章不仪要读文章背后的人,理解文章的意义,更要理解文章后面的人发出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常说的一句话。的确,那些看了开头便知结尾的文章是不能吸引读者的。只有引发读者在阅读中认真思索、理性感受之后而领悟到文章深刻旨意所在的文章才有诱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有点故事     
肖立 《新读写》2008,(3):51-51
一个人提起笔写文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在自己的文章里加点故事,因为读者喜欢故事,读者对故事的胃口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一个好故事可以涵盖一切,它可以成全一篇好文章。  相似文献   

12.
蒲晓彬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2):78-80,83
读者阅读文章是文章建构活动中的最后环节,是读者与文章作品碰撞、沟通、契合的双向互动过程,是读者对文章作品的再生产。文章作品社会价值和艺术生命的实现,依靠阅读主体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文章阅读主体再生产能力的培养需要阅读主体设置疑问,需要阅读主体剖析、理解对象,需要阅读主体概括、综合,需要阅读主体勃发的灵感。  相似文献   

13.
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从1976年Halliday和Hasan发表一书Cohesion in English以来,衔接与连贯成为语篇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对此语言学家各持己见。文章指出衔接是作者留给读者的体现在文章中的阅读线索,文章是否连贯不在于文章中连接使出现的多少,关健在于读者本身。因此在写作中,使用多少衔接链要根据读者而定。  相似文献   

14.
正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问,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使读者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悬念式开头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设置扣人心弦的悬念,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令其怀着寻幽探胜之情,愉快地读完全文的一种开头方法。考生运用悬念式开头法写作文,应该在文章的  相似文献   

15.
打造凤头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文章,强调以情动人。这类文章的开头,本身就是记人叙事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承担着激发阅读兴趣、打动读者、吸引读者的作用,从而让读者在接下去的阅读中去感受文章后面的记人叙事内容。所以,写作记叙文,一定要按照切题、  相似文献   

16.
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或部分,是文章内容最简明、最有力的体现.据专家研究:读者对文章的兴趣,往往来自最初的“注意”——即“内心冲动”.而这种注意它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这种现象反映在读者心理上,就是读者往往只注意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几句话.因此,写文章如何拟好文章的标题,使文章标题有力地表现文章内容,并让标题仅仅抓住读者,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谈网络环境下青海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者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青海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青海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没有眼泪,读者就没有眼泪;作者没有笑声,读者就没有笑声。有过读写经历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在强调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了真情实感的文章才会让读者爱不释手,才会被人们反复传诵。这也给我们的作文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得到读者或阅卷  相似文献   

19.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是塞林格,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文章在探讨时,主要针对具体的内容,分析了象征艺术在文章中的应用,方便读者对文章产生一定的理解,同时,也让读者明白象征手法在小说创造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与人接触,首先见到的是面目,而我们读文章首先要看的也是文章的面目——标题。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读者来说,标题是“第一引力”,是感情交流的第一接触点。眼睛画得好,则美目流彩、顾盼生辉、全文皆活,可让读者在一瞬间顿生好感,吸引读者读完全文。因此,题目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给文章拟标题时,在做到贴切、凝练、含蓄的基础上,必须鲜丽闪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