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语言在广义上是象似的,诗歌自然不会例外,而且更加依赖象似性。《歌唱自我》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隐喻在这首诗中也很重要。惠特曼在这首诗中运用概念隐喻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通过分析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显示"自我"意象意义包罗万象。惠特曼将"自我"同诗人自己,美国,其他美国人,神,以及自我思想联系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自我"这个意象的丰富的隐喻意义,显示了诗歌语言的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华莱士斯蒂文斯说:"没有隐喻,就没有诗。"束定芳说:"在诗歌中充满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一个隐喻就是一首小诗,而一首长诗就是个巨大的,连续的,持久的隐喻网络。  相似文献   

3.
刘然 《文教资料》2010,(12):23-24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各种象似性原则,以解释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汉字"走"和"跑"说起,通过它们隐喻意义的对比,探讨其使用的理据性,以说明语言中存在着另一种象似性原则——力度象似性,以此为语言象似性的又一力证。  相似文献   

4.
语言符号是具有的"隐喻象似性"的。在符号学家看来,隐喻与象似性的关系,就是将隐喻归于象似。象似性的研究比隐喻有着更宏大的叙事倾向,在此视野下,语言理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象征性是语言符号存在的必要前提;而从人类语言起源的隐喻性和人类语言系统的组构理据是人类认知思维的隐喻投射,又足以证实了语言符号是基于象似的隐喻建构。  相似文献   

5.
象似和隐喻既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又是人类的重要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以形体诗歌《天鹅与倒影》为例。借助合成空间理论,分析了以象似和隐喻为特征的认知运作机制,认为隐喻中有象似,象似中有隐喻,两者互相包含、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语篇意义、完成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6.
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文学与非文学篇章之中,对于诗歌语言而言,象似性是其规则,并被强调为制约诗歌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诗歌中的象似性体现在它的词,句法,篇章以及语义上。本文将简单论述用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的原则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7.
惠特曼《自我之歌》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惠特曼《自我之歌》一问世,就引起美国文坛广泛持久的争论.历史证明,《自我之歌》并不是所谓神秘主义的启灵预言诗,而是一首反映美国时代生活的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自我”展示出多重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美国民主和美国人民.民主、民族主题贯穿全诗.诗歌宏伟的结构、广阔的历史画面、全景式的美国自然风貌,使之成为一首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史诗.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的柳州山水诗,寄寓世相悲苦和人生理想于山水意象中,诗歌语言具有很浓重的隐喻意味和象征色彩,从而营构了语言隐喻抒情方式,写意性画面构造,冷峭沉郁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9.
洪雯 《广西教育》2013,(23):111-113
选取波德莱尔和陈敬容以"时间"为主题的诗歌各一首,采用对诗歌文本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两首诗隐喻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揭示两位诗人在诗学创作和美学理念中"交集"和不同点:陈敬容通过隐喻意象抒发生命的张力,而波德莱尔则以隐喻意象表达了"现代性"态度。  相似文献   

10.
语言象似性理论是针对语言任意性理论提出并不断发展的。近年来,国内外许学者用象似理论分析诗歌、小说、广告的语言现象,但是对影视作品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分析了象似原则中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在《阿甘正传》中文化、语言和人物的应用,以期对于象似理论的应用做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1.
选取波德莱尔和陈敬容以“时间”为主题的诗歌各一首,采用对诗歌文本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两首诗隐喻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揭示两位诗人在诗学创作和美学理念中“交集”和不同点:陈敬容通过隐喻意象抒发生命的张力,而波德莱尔则以隐喻意象表达了“现代性”态度.  相似文献   

12.
在认知学与符号学的术语中,“标志”icon与“隐喻”metaphor的意义在相似性这一点上是基本相通的。寻求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是人类大脑的基本运行的一个方面,把隐喻同象似性综合起来考虑,为各种语言现象提供了较为连贯而又完整的解释。用Hiraga所采用的意象图示的方法解释这种混合模式,不失为一种直观研究隐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吴晶 《考试周刊》2010,(12):34-35
《J.阿尔弗雷德·普罗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的文学作品,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本诗运用多重隐喻。隐喻在整个语篇结构中起到轴心性作用.并奠定了整首诗歌的语言基础和情感基调,使诗歌的氛围明朗,清晰。本文通过对《情歌》的分析,论述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对诗歌的意象性创作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象似性理论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本在于遵循“模仿原则”,即形式模仿意义.文章通过研究诗歌、文字与绘画三者的关系,揭示三者间的“模仿”本质.可以利用象似性原则帮助译者从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性及篇章象似性三个层面分解并阐释原诗:通过词汇象似性帮助阐释并翻译诗歌的“意象”,通过句法象似性揭示诗歌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重要关系,通过篇章象似性分析诗歌翻译的完整性——歌意象的完整、诗歌形式与内容的完整.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探讨诗歌意象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弗罗斯特诗歌的象似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罗斯特的诗歌家喻户晓,究其原因除其寓意深刻外,更有其语言上的独特性。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象似性角度出发,以皮尔斯根据符号三分法对语言的象似性进行分类为理论基础,对弗罗斯特诗歌的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修辞进行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弗罗斯特的诗歌不仅符合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得到读者的认同,而且还时常超出人们的一般认知模式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6.
洪琪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13
弗罗斯特的诗歌家喻户晓,究其原因除其寓意深刻外,更有其语言上的独特性。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象似性角度出发,以皮尔斯根据符号三分法对语言的象似性进行分类为理论基础,对弗罗斯特诗歌的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修辞进行分析。由此可以看出弗罗斯特的诗歌不仅符合人们的认知模式而得到读者的认同,而且还时常超出人们的一般认知模式而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杏花》这首诗是劳伦斯的诗集《鸟·善·花》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在这首诗中,劳伦斯以拟人、象征、比喻、对比、类比等修辞方法,新颖奇特的意象,陌生化的语言以及一系列的奇思妙想,去感受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杏树和杏花世界,巧妙地在物与我之间建立起了密切联系,顺利实现了诗意人生的隐喻式书写.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认知现象。而人类认知的过程是思维,结果是文化。隐喻认知结构在语言文化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以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妈祖石雕神像、妈祖服装、妈祖髻和妈祖蔗塔的隐喻象似分析,探讨文化、隐喻和隐喻象似性的关系,说明语言具有隐喻象似性。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认为象似和隐喻是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以形体诗歌Swan and Shadow为例,借助合成空间理论,分析以象似和隐喻为特征的认知运作机制。两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在构建语篇意义、把握语篇主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钟雯 《海外英语》2015,(3):208-209
惠特曼是一个既具有批判性又具有继承性的创新的诗人,被誉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开拓者,在英美的诗歌史上创立了一个新的流派,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这都得益于他反对旧传统和勇于批判的精神。虽然生前饱受争议和质疑,但诗歌的独特表现形式,细腻却又豪迈的情感在他的作品《草叶集》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惠特曼的诗歌的厚度和力量和他开创的新的诗风给人们提供了许多艺术价值,《一只默默坚忍的蜘蛛》这首诗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可以从中看出惠特曼的影子,发掘出更多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