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正内容与形式的运动统一是万物存在、发展的本源动力,语文亦然。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直指语文的"意"与"言"。2011年版"课标"明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诚然,语言的"运用"也就是"言"与"意"的运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往来于"言"与"意"的双向通道上,领略途中风景,体验语文"言""意"共存共生之妙,从而最终实现学习语文的高峰体验——"言"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居佳华 《教师》2014,(30):113-114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的双重获得,是"言意兼得"的过程。追寻"言意兼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应然归宿。一、在细微处品评——嚼一嚼遣词造句的意  相似文献   

4.
<正>学习的最大意义莫过于运用。技术的学习是这样,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对思想内容的挖掘,不遗余力;对于朗读的指导,花样百出;但对表达方法的体悟和学习运用,却或有或无。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照课标要求,反思我们的实践,追求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已不容置疑。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言意兼得"呢?一、在品析词语中实现"言意兼得"  相似文献   

5.
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语文教学的言意兼得,从品味句式、学习描写、关注篇章结构、强调诵读、提倡说写训练几方面阐述如何言意兼得,回归语文本位。"言意兼得",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阅读教学状态,它应该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7.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要人文,更要语文。"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言意兼得,本本分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言意兼得,实实在在投入朗读指导;言意兼得,清清楚楚明白学段目标。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正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既要关注思想内容,又要聚焦语言形式。"言意兼得"是本色语文的必然,它是每位语文教师的目标追求。在教学中要做到"言意兼得",首先让学生潜心会文,寻找"语文味"的材料,可以抓住生字的文化内涵,寻找词语的内在规律,推敲文本的言语形式,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其次,教师要进行巧妙设计,烹调"语文味"的佳肴,可以采用对比、想象、诵读、仿写等方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2.
人脑中的世界是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生成的。语文来自于这一过程中对世界的抽象或想象而对应着世界。学生学习语文就在认识世界;反之亦然。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所学都是人类为与世界交流而创造的"言意场"或"言意体"的生成规律。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并非语文课程学的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形式来表达相关的内容而只附带学习这些形式表达的内容,其他课程学的是语言文字作品的内容而并不专门学习表达这些内容的语文形式;而是语文课程所学为通用语文,具备立人性,其他课程所学为专用语文,只具塑人性。如此,语文课程的合法性也就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3.
<正>课改10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异彩纷呈、热闹非凡的景象。然而,透过表象看其本质,多数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得"意"而忘"言",就是重"言"而轻"意","意"与"言"严重脱节,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导致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语文素养不高。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得言",又要让学生"得意"。"得言",即让学生学习运用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为文之妙;"得意",即让学生感悟文本之情理意趣。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强调:  相似文献   

14.
熊伟 《福建教育》2009,(12):29-30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语言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关注语言形式——课文是怎么写的。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追求的目标。如何做到“言”“意”兼得,不少专家已有过精辟的论述。笔者认为巧用图解品味文本,也不失为一种让学生“言”“意”兼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言""意"共生,"言"为根本,是主体;"意"为手段,而非目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文本意境,在"言""意"共舞下,漫步课堂,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2009,(1):128-128
《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6期刊发了特级教师刘仁增的《“言”“意”兼得: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一文。文章指出,“言”指的是语言文字的各种知识、言语表达的技巧与艺术,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交际的物质基础,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意”指通过语言而得以传达的各种思维、情感、思想、意志与人性,是人类对自身及周遭世界的认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不仅仅耍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耍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从而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文本解读,美在言意,贵在共生,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要想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收到预期的效果,进一步彰显文本的独特之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策Ⅲ各。  相似文献   

18.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兼顾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不厚此薄彼,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主要内容、品读语言丰富内涵、体悟作者真挚情感的同时,自主感悟文本语言多样的表达形式,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抒情言志的匠心独运,并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内化与迁移的实践,让学生"意""言"兼得。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从而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文本解读,美在言意,贵在共生,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要想真正让学生进入文本,收到预期的效果,进一步彰显文本的独特之美,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策略.  相似文献   

20.
戎艳 《海南教育》2014,(16):31-31
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形式的揣摩,即“言”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