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月14日,以《瓦解》、《动荡》和《人民公仆》等小说而闻名于世的尼日利亚作家奇努阿·阿契贝荣膺尼日利亚民族创造奖,成为此奖的第一位得主。阿契贝的小说《瓦解》是非洲文学的经典之作。并被认为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小说的主题表达了白人殖民者来临后,主人公的个人生活乃至尼日利亚传统社会所发生的不可避兔的变化。阿契口1930年出生于尼日利亚的奥吉迪,先后就学于乌穆阿希亚和伊巴丹。1966年他卷人比夫拉战争,此后致力于政治和教育事业。《瓦解》写于1958年。小说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伊博族的强者奥肯科的形象。他从小…  相似文献   

2.
中短篇小说     
2008年,上海作家中短篇小说的创作稳步发展,所呈现出的最显著特征即是对于都市体验的深度挖掘,尽管作家笔下所塑造的主人公仍以小白领、小木匠、小皮匠这类为主,但是,其中所承载的对上海城市经验的思考则不再是对老上海的单纯怀旧,而是直面当下上海人的城市经验,记录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的轨迹,和人们对城市的种种复杂心态。这其中首推王安忆的两部小说《骄傲的皮吒》和《月色撩人》。《骄傲的皮匠》故事发生地点依然是一条弄堂,故事的主人公依然是住在弄堂里形形色色的人们。小皮匠在这条鱼龙混杂的弄堂里赢得了尊严,  相似文献   

3.
钟华 《世界文化》2008,(3):36-37
《变形记》是卡夫卡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历来为评论界所关注,对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阐释多如繁星,但多数人只着眼于文本中潜藏着的异化现象,把他塑造成物化世界的牺牲品。然而,甲虫之谜却少有人注意,即小说的主人公为何一定要变成甲虫而不是其他呢?小说开篇,主人公就被抛入陌生的异己世界:“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变形作为既定事实被主人公默认,他并没有思考变形的缘由,直至他最后凄凉的死去,作者从未交待或暗示主人公与甲虫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易帅 《世界文化》2012,(10):47-49
在丹尼尔.笛福的基地前,树立着一块纪念碑,碑上刻着“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墓碑有限,可以刻下一个人的最大成就,却彰显不了隐藏在背后的精彩一生。经典名著《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生存历险的离奇经历。事实上,作者笛福的一生也充满着冒险精神,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小说主人公鲁滨逊。  相似文献   

5.
<正>在英国小说中,有几部描写航海故事的,本是为成人创作的,但也为儿童读者所喜爱。小读者可能只了解它的表层内容,它的曲折动人的冒险故事;成人则会理解它潜藏在表层下面的深层含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对于"羊吃人"的社会提出严正的抗议,认为社会罪恶原因是在于私有制,废除了私有制才能实现社会的正义。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1719)描写主人公不怕艰难,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新天地,不失为是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约拿旦·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写了主人公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情景,特别是在最后一次所到的慧骃国里,马是  相似文献   

6.
<正>《在路上》(1957)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中心人物之一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小说以凯鲁亚克及其朋友卡萨迪等人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讲述了主人公萨尔、迪安及其他同伴不安于平庸生活,一次又一次任性地踏上横穿美国的旅行之路的经历。在路上,他们狂喝滥饮、放纵性欲、吸毒偷盗,似乎做尽了为一般世俗所不容的种种勾当,远离了社会,远离了家庭。但事实上用心阅读小说可以发现,他们在看似放荡不羁的生活中,从来  相似文献   

7.
享年仅34岁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创作生涯始于9岁时发表在校报上的习作,她笔耕不辍,直至生命旅程的终点,25年间共完成了一百多篇短篇小说,收入五本作品集《德国公寓》(1911)、《幸福集》(1920)、《园会集》(1922)、《鸽巢集》(1923)和《幼稚集》(1924)。曼斯菲尔德不喜欢描绘具有宽阔社会背景的宏大叙事,而是钟情于精雕细刻平淡生活的琐碎细节和平凡的人物形象。在她的小说里很难看到炮火纷飞、血肉模糊的战争场面和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主人公多为普通的小人物,  相似文献   

8.
<正>初读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 Ewan)《我的紫色芳香小说》(My Purple Scented Novel)这部短篇小说的题目,脑海中设想,这或许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然而,读罢小说,兀自沉思,回味良久,才豁然明了这是一个罪恶的故事,一个充满荒诞、吊诡的故事,其结局意味深长,让人唏嘘不已。小说的主人公帕克是一位小说家。小说一开篇,帕克便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讳莫如深地讲述了他自己的罪行:“你应该听说过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9.
决斗     
梅子 《世界文化》2009,(4):50-51
在外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读到描写决斗的情节。在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有一段关于连斯基与奥涅金决斗的精采描写;在法国大仲马的小说《基度山伯爵》中,作者用了整整3节描写基度山伯爵与仇人马瑟夫之子阿尔培拟举行的一场决斗;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是个时刻都以骑士自居,  相似文献   

10.
在俄罗斯正在风行一种新的社会活动:无偿地帮助他人,包括陌生人。这种思想来源于一部催人泪下的美国好莱坞影片。当莫斯科妇女叶卡捷琳娜·克拉夫佐娃在自己家门口看见一个名叫沃洛佳的无腿流浪男人时,她毫不犹豫地将这个不幸的人安置到康复中心,并且用自己的钱给他买了轮椅。作为回报,克拉夫佐娃只有一个请求,那就是沃洛佳要为别人做三件好事。她告诉不知所措的流浪汉,她正在践行Pay It Forward(让爱传下去)原则,这可以归结为一个简单的公式——善有善报。这一原则最初出现在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瑟琳·瑞恩·海德的小说《让爱传下去》(Pay it Forward)中。当沃洛佳明白了事情原委,他答应至少会帮助他的一个熟人戒酒。克拉夫佐娃不知道他是否会兑现诺言,但她还是相信:世界正在发生转变。而且凯瑟琳·瑞恩·海德那部小说的主人公也是这样想的……  相似文献   

11.
姜莉莉 《世界文化》2007,(10):22-23
(《紫颜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一部力作,也是美国黑人文学和妇女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以黑人男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为题材,涉及了种族斗争、妇女解放等一些重大社会问题。通过女主人公西丽亚的成长变化,作者指出黑人妇女要取得独立与自由,要获得和男人平等的地位,首先必须认识自身价值,完善自我个性,保持精神世界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它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其中,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亚特》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然而,无论它是哪种类型,也不管它处于何时何地,文学都有其共同的特点:主体性强,个性突出,虚构与夸张并存。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183;海勒于1999年12月12日因病逝世 ,享年76岁。海勒一生笔耕不辍。1994年完成《结束时分》以后 ,有人问他是否准备搁笔 ,他回答道 :生命不息 ,写作不止。他果真在1998年推出了一长篇回忆录《悠悠岁月》 ,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的辛酸历程。约瑟夫&#183;海勒可谓多产作家 ,被誉为“黑色幽默”的巨星。主要作品有《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并非笑话》(1986)、《悠悠岁月》(1998)以及两个剧本《我们轰炸纽黑文》(1967)和《克莱文杰的审判》(1974) ,并以第一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闻名(以下简称《军规》)。海勒的幽默、讽刺把荒诞与严肃、夸张与真实、闹剧与正经调和起来 ,以阴冷的、玩世不恭的幽默来嘲笑一切 ,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 ,使人在震颤中去思索 ,在喜剧中去悲哀。因此 ,作品一发表即刻轰动社会 ,尤其在美国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天 ,“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美国人的口头禅 ,用以表达一种无法摆脱的困境或不可逾越的障碍。《军规》以荒诞的形式 ,多角度 ,多层次地展示了一个充满自私、贪婪、虚伪、欺骗、专横、残忍、淫乱和疯狂的现实生活。主人公尤索林被世...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被认为自H·G·威尔斯以后最有影响的科幻小说家。 1975年,海因莱因荣膺首届星云奖,这是由美国科学小说作家们向为科幻小说贡献毕生精力的成绩卓著者所颁发的一项大奖。他的作品包括《双星》(1965)、《陌生国土的陌生人》(1961)和《月球是一位冷酷的女王》(1966)。  相似文献   

15.
高罗佩及其《大唐狄公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罗佩是一位荷兰外交官,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汉学家和毕生创作中国公案小说的作家。15年间,他在业余时间用英完成小说巨作《大唐狄公案》并使之风靡世界,经久不衰。《大唐狄公案》的主人公是素有东方福尔摩斯之称中国唐代名相狄仁杰。全书约140万字,分16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在70年代曾流行一首名为《橡树上的黄丝带》的爱情歌曲,因为黄丝带被美国人视为对远方爱人忠贞不渝的感情。但在当今的美国社会,丝带不仅可以表达人们的感情,而且越来越多地含有政治和社会意义。如今美国人所佩戴的各种颜色的丝带,都代表着他们所要表达的特定的...  相似文献   

17.
歧舌探微     
汤威 《寻根》2011,(1):97-102
《蛇舌》是日本2003年第27届昴文学奖和2004年第130届芥川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作者金原瞳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小说女主人公——年仅19岁的路易,迷恋上身体改造,通过心灵和身体的极端痛楚来获得生存的真实感,并最终把舌头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18.
《寻根》2016,(1)
正谈及"京味",汪曾祺是不能绕过的作家。北京的清真食物在汪曾祺的很多作品里时常出现。比如在小说《讲用》中,主人公郝有才在舞台工作队干杂活,是个极其普通的人,就是过日子仔细一点,干了件不大露脸的事:在回民食堂挑了五个羊蹄,趁着人多,售货员没注意,就没给钱。又如另外一篇小说《捡烂纸的老头》,开篇第一句是"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士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超然于社会其他各阶层之上,素为国人敬重,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则有一种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孟子·尽心上》载:“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下曰:‘尚志。'”用现在的话来表达,“尚志”就是崇尚节操,努力建造精神家园,具有改造社会、造福百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换言之,士在人群之中,乃是能志道、明道、行道之人。  相似文献   

20.
张琴 《世界文化》2007,(4):20-21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描写的是南北战争以前的故事,但成书于1884年,已是内战后。此时美国的黑人依然没有得到宪法所规定的权利,没有获得完全的平等和被社会认可。就像罗德·霍顿在《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中描述的那样“尽管最高法院已经对黑人总是做出决定,联邦和各州也颁布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法律,但是过去所有根深蒂固的荒诞传说和偏见,仍然继续阻碍人们平等地对待黑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这部小说的出版,揭露了美国当时最尖锐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且又描写了黑白两族的艰难融合。从而使得这部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