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图表说出""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是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则是对单元学习内容和教学成果的要求.通过课标要求明确课时目标:①...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自己对教材的一些意见和看法,总结出如下几点,与各位同仁、专家交流。一、几点微观意见 1.教材有些内容前后衔接不上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中,在介绍亚热带气候类型时,提到地中海气候,但并未介绍成因。在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35页活动题里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中国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  相似文献   

3.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是初中自然地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一定的困惑。如何才能较好地做好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教学工作?本文结合一线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利用地球上的"五带"为气候分类;利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明确气候分布范围;利用气候直方图和景观图,分析、判读每一类气候的类型及其特征;利用比较法,把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对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教材地位作用:"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作为中国地理最后一个分区教学的内容,它既是对八  相似文献   

5.
初二世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世界的气候”,是全部世界地理教材中最重要而又最难教的一部分。本节内容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世界的气候是复杂多样的;2、虽然复杂多样,但气候的形成又是有规律的,是受到地理纬度,气压带、风带,海陆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多种因素影响、制约的结果。教材着重解释了气压带和风带这一影响气候的因素;3、由于各地所受到的各种因素影响情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并按一定的规律分布。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气温"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两部分,属于自然地理的范围,为学习本章及后面各章节分区地理气候特征的描述,提供必备的知识.<课程际准>的要求是"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李旭强 《地理教育》2015,(Z2):100-101
气候类型判断及其影响下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活动特点与方式、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灾害与防治等知识点,历来是高考备考中的重难点。考生除牢固掌握和灵活应用教材所介绍的13种典型气候类型外,还需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以求在高考中做到有备无患,有的放矢地准确破解问题。气温和降水是描述气候特征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的不同组合,形成地球上多样的气候类型;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是形成和决定气候特点的主要因子。本文参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对以下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和有关疑难问题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湘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一节,给学生的感觉是纷繁复杂,再加上成因差异、分布差异、对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差异巨大,学生更是分不清南北了。气候类型是初一地理的重头戏,既是对影响气候主要因素部分的总结和具体落实,对后续分区地理的学习更是至关重要,所以气候类型作为后续章节中的无处不在的内容,而成为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9.
世界各地的气候错综复杂,各具特点。关于气候类型的判断是《地理高考考试说明》及《地理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一、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判断世界气候类型,首先必须对照“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世界各种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气候的基本特征,了解其主要分布地区。判断时注意提取有效  相似文献   

10.
<正>一、初中地理世界气候类型教学现状世界气候类型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乃至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之一,学会判断气候类型有助于学生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而且高中对这些知识仍然有要求,所以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和学习很重要。但现实情况是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很难、很枯燥,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感兴趣,课堂上学生面对众多的地理景观图、各  相似文献   

11.
中学地理中气候类型的判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要针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成因及其分布位置,详细介绍"以温定半球、定带,以水定型""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内容,使学生能够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并学会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及考情分析】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必考点,是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本节课是必修第二章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此考点所占分值比重不断提高。从历年出题方向上看,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进行区域气候类型判读。【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特点,但是还缺乏对原理和规律进行独立归纳的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判断世界气候类型,往往是学生感到比较棘手的难题。下面就我在教学中采用筛选法判别世界气候类型谈一点做法。 根据气温和降水两个主要气候要素的表现,可把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分成十二大类。除了中低纬度地带的高山地区具明显垂直变化的高山气候无一定的地区分布规律之外,其它的气候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在世界各大陆上的分布大致可用一个模式表示,如下表:  相似文献   

14.
世界气候类型的判别和具体分布规律一直以来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对此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在考试中往往失分较多。本节内容的要求就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成因、特征、分布等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归纳总结出判断世界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根据新课改的授课要求,教师应该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方式的开展,让学生可以基本了解气候类型的有关知识。本节设计以分析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典型例题分析为主线,并配以学生思考归纳等方式,引导学生重新整理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别的主干知识,达到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金卫东 《考试》2014,(3):27-31
<正>气候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不管是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还是其他省区的高考试卷,与气候相关的知识占的分值都较高,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中与天气和气候有关的内容占到35分,其中气候类型的评价就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评价气候类型,特别是评价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时,应该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气候类型评价描述的关键词1.夏季高温还是温和。一般根据夏季(北半球6、7、8月)的月均温来判定,夏季月均温超过20℃为高温,低于20℃为温和或凉爽。如我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  相似文献   

16.
[教材版本]本文属七年级《地理》(湘教版·上册)第四单元《世界的气候》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第2课时"亚热带的气候类型"。[课前准备]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自习案"部分预习课本,了解亚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之后,分配各小组学习任务,包括第1组:深圳组;第2组、第3组: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组;第4组、第5组:地中海气候组;第6组:比较分析组。课前布置学生多途径搜集深圳气候、植被及亚热带气候的图片和资料。  相似文献   

17.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地理"天气与气候"中的内容。在学习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以后,学生将进一步研究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其中,"温室效应"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常识。这一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1.什么是温室效应?2.温室效应将对地球造成什么影响?3.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如果按照"行为主义教学"和"认知主义教学"的方式,那么仅仅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文字,教师  相似文献   

18.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气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而对气候类型的判别,则是难点中的难点。课本对气候类型知识的介绍很少,尤其是气候类型判别。在高考和会考中,此部分都是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给予重视。一、首先要掌握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是判断气候类型的基础,熟练地掌握其分布、成因和特点,能很好地为判断气候类型打下基础。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气候特征热带雨林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多雨,全年皆夏南北纬10° ̄20°之间赤道低压、信风…  相似文献   

19.
气候类型知识是地理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阶段地理教学乃至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许多学生感觉难以掌握各种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因此,本文从气温、降水量两方面详细分析如何区分世界13种气候类型,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简述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大学的里子是学,是学习,是学问,是学术,是学风。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创新人才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个就是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术、实践、政策的前沿,启发他们终生去思考、去探寻解决之道,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第二个就是以学为中心,以师生为本,创造出追求卓越的学习、研究、生活的软硬环境。本文提出,大学教育需要回归到"人心向学",回归到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培养自信的有竞争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学生不仅学会习,更主要的是学会问,学会术,养成良好的学风,这样才能营造培育创新人才的教育大气候、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