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测算江苏省农业碳排放基础上,应用STIRPAT模型研究江苏省2000—2015年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13%;城镇化率、农村人口、富裕度、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技术人员数量每发生1%的变动分别会引起江苏省农业碳排放1.04%、0.82%、0.23%、0.18%、0.13%的变化,研究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有重大影响。为推动江苏省农业碳减排,必须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走绿色低碳农业发展之路;推行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加大低碳农业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应用STIRPAT模型分析影响南京市2000—2015年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并结合灰色模型GM(1,1)预测南京市2016—2025年农业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南京市农业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07%;农村人口、富裕度、技术水平、能源效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林业面积、城镇化率每发生1%的变动分别会引起南京市农业碳排放0.26%、0.11%、0.06%、0.31%、-0.07%、-0.06%、-0.09%的变化。根据GM(1,1)模型预测,南京市农业碳排放逐年下降,从2016年的57.96万t下降到2025年的45.41万t。研究得出南京市为进一步降低农业碳排放量,实现低碳农业发展,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能源消耗,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林珊珊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3):62-65,69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了解碳排放量,首先计算出1990—2010年江苏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继而运用因素分解法分析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及产业碳排放强度对江苏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产生最大的正面影响,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明显,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不稳定且为正面影响,产业的技术效率未得以充分发挥。最后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软科学》2014,(7):140-144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金融发展和低碳经济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STIRPAT模型的空间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空间系统GMM重点探究了包括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等多个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和金融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金融规模壮大促进碳排放量增加,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金融效率提升对碳排放的影响方向与金融规模相同,但本地增长效应明显小于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分类,选取106个资源型城市(成长型13个、成熟型58个、衰退型22个、再生型13个)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DEA模型和SE-SBM模型对其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同一类型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在规模有效性、技术有效性、规模收益和综合效率等方面仍表现出差异化;通过Tobit回归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对碳排放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能源强度与碳排放效率则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研究认为,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应根据资源型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差异性和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整。最后针对资源型城市不同阶段的碳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应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利用时期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除2018年外,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均值逐年上升,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各市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京津冀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碳排放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消费差异与碳排放效率呈负向关系;(3)碳排放效率、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4)消费差异在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当前,京津冀地区城市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以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城乡融合对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城乡融合作为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关键因素。【方法】本文采用中国2005—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在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了城乡融合发展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研究发现:①总体上,城乡融合发展指数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低碳技术效率,但对前沿技术进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进而不利于改善农业碳排放效率。上述研究结论在空间溢出视角下仍然成立。②从城乡融合发展的不同维度来看,“人的融合”能够通过改善技术效率来有效提升农业碳排放效率,而“地的融合”和“资本的融合”虽然对技术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但由于受到技术进步的负向制约,最终阻碍了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总体提升。③门槛计量分析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约束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碳排放效率关系的显著门槛变量,当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迈过阈值后,城乡融合发展能够对农业碳排放效率产生显著的提升效应。【结论】因此,地方政府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应兼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构建以“人”为核心,统筹“地”和“资本”融合的城乡融合体系与机制,为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为契机来实现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低碳发展背景下,研究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2006—2019年我国263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在对我国城镇化和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以期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和低碳、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有效地支撑。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和碳排放量不断提高,且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化水平每提升一个单位,碳排放量将增加0.062%;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就影响程度而言,西部地区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因此,要持续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大都市圈和城市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降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方法中的EBM模型,测算中国西部11个省市的制造业碳排放绩效,并通过建立面板Tobit模型,分析贸易开放和技术创新对我国西部制造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西部制造业碳排放绩效呈波动递减的趋势,且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而规模效率偏低是其偏低的主要原因;对西部制造业来说,贸易开放度对其碳排放绩效的提高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技术创新对其碳排放绩效呈正向影响。认为政府应鼓励西部地区制造业对外开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西部地区制造业应加强技术创新,以实现经济低碳绿色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戴小文  漆雁斌  唐宏 《资源科学》2015,37(8):1668-1676
由于考虑了因消耗中间载能生产资料而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农业隐含碳排放较一般核算方法下的农业碳排放核算更加全面。本研究根据1990-2010年投入产出数据核算了中国农业隐含碳排放,比较了两种碳排放核算方法下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差异,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利用Kaya恒等式分解原理将其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一般技术进步以及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四类因素。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因素对农业隐含碳排放做出了主要正向贡献,一般技术进步因素也在大部分年份对其表现出正向驱动,经济结构因素与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则是负向驱动农业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根据隐含碳排放性质与特点,针对中国农业隐含碳驱动因素,采取防止一般农业技术滥用,使用并推广清洁能源和其他低碳农业技术,引导市场要素参与农业低碳化发展将是中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1.
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其2006—2015年相关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是"十二五"期间京津冀碳排放量及地区生产总值逐年贡献率开始下降,说明其经济增长的同时CO2排放量在逐渐降低。(2)分解因素中能源消耗强度、能源消耗碳强度对碳排放呈微弱负作用,而产出碳强度对碳排放呈明显抑制作用且超过了其他所有抑制因素的总和,说明低碳技术进步是节能减排的决定性因素。(3)人口增长对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而由于人口城镇化比率以及消费习惯的不同,人均碳排放在北京为抑制作用,在天津和河北呈现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泛长三角4省市26个城市面板数据,通过系数法和超效率SBM模型等方法测算2009—2018年该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碳排放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自回归分析滞后模型(ARDL)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效应,其中在长期视角下因受科技研发水平所处阶段、农民综合文化素养等多种因素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增加1%则农业碳排放减少0.03%,但在短期视角下的抑制作用显著,且新技术在第一阶段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在下年度略有反弹;(2)长期视角下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对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积极作用明显,农业GTFP每增加1%则碳排放减少0.24%,而短期视角下的影响不显著,出于成本考虑等原因,短期视角下农业碳排放当期量会对未来3年碳排放产生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构建完善的农业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对低碳农业的关注和投入力度,加强区域间统筹协调力度,推动技术研发实现突破性进展等对策建议,为促进泛长三角地区科技进步和农业GTFP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农业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测算、效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贤荣  张俊飚  田云  李鹏 《资源科学》2014,36(1):129-138
本文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指数,在系统测算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农业Malmquist碳排放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省域差异及变动趋势。结果表明:①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存在省域差异,内蒙古、北京、黑龙江、吉林等24省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提升状态,其余7省区呈下降趋势;②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的主要贡献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的推动且农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改善但波动性较强;③在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上,产业结构、耕地面积构成情况及农业受灾程度对农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负向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劳动力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指数,在系统测算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农业Malmquist碳排放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省域差异及变动趋势。结果表明:①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存在省域差异,内蒙古、北京、黑龙江、吉林等24省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提升状态,其余7省区呈下降趋势;②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的主要贡献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的推动且农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改善但波动性较强;③在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上,产业结构、耕地面积构成情况及农业受灾程度对农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负向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劳动力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为控制农业碳排放,增强农业绿色发展能力,需要准确核算农业碳排放量,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农业增长的关系,分析碳排放与农业增长脱钩状态,找出驱动因素。本文以我国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为例,在科学核算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基础上,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农业增长的脱钩状态和发展趋势,并结合LMDI模型分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8-2017年黑龙江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3.27%,但其年际增速在快速下降,化肥是最大的碳排放源,平均占比高达73.91%,全省碳排放强度呈先增后降趋势,2016年以后全省农业碳排放量与种农业总产值之间开始呈现出强脱钩态势。在各驱动因素中,农业产值是影响碳排放强度的主体原因,累计推动碳排放增加738.25万t,而农业生产效率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动力,累计促进碳减排603.75万t。因此控制农业生产碳排放量是实现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产业结构和效率份额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产业结构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对寻找减排途径、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我国三次产业和生活消费进行碳排放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并利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三次产业、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关系;然后计算出1995—2009年间的三次产业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三次产业、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关联度。旨在揭示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指出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碳排放效率提升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我国6大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其2000—2016年电力行业的面板数据,使用3阶段DEA模型对我国6大区域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若不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项的影响,会导致我国电力碳排放效率值被低估;在对原始投入进行调整后,6大区域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的无效率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无效,效率值大小表现为"南方华东西北华中东北华北";经济水平、能源强度、环境规制、发用电比例、火力点占比、电力价格、产业结构7个环境变量对电力碳排放效率具有不变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行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将其分为高效率行业、中效率行业和低效率行业,然后实证分析环境规制、禀赋结构、产权结构、外商投资和企业规模对3类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得出结论,以上影响因素存在行业异质性,其中禀赋结构对3类行业均有负的影响,企业规模均有正的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改善制造业碳排放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山东省2000—2012年能源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应用LMDI分解法的加法和乘法两种形式对碳排放量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在"十五"期间碳排放量呈快速增长阶段,"十一五"期间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减缓。2000—2012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历四种脱钩状态:2000—2001年为强脱钩,2001—2005年为扩张负脱钩,2005—2006年为扩张连接,2007—2012年为弱脱钩。此外,经济规模效应是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增长起微弱负效应。  相似文献   

20.
科技进步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而农业碳排放则是其评价的核心指标之一。基于泛长三角4个省(市)26个研究区域(“25地级市+上海”)面板数据,通过SBM模型和系数法,测算2009—2018年该研究区域的碳排放量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ARDL模型分析科技进步、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碳排放关系。研究发现,农业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碳排放具有抑制效应,但效果不显著,且长短期视角下科学技术发展呈现不同效果;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碳排放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短期视角下农业碳排放当期量会对未来3年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农资产品投入减量增效、政策制定加大倾斜和绿色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减少农业碳排放,顺利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