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想象性论证是心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可想象论证集中于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之争,但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查尔莫斯运用二维语义学对传统的可想象性论证进行了修正,重建了可想象性与可能性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查尔莫斯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论证仍然有缺陷,并不能真正驳倒物理主义。  相似文献   

2.
直接指称主义和描述主义的争论由来已久。最近两年,由于二维主义的崛起,引入了新的语义学方法和模态观念,双方展开了新的争论。索姆斯对二维主义的描述主义倾向进行了深入批判,查尔莫斯则认为他所主张的认知二维主义能够很好地兼顾直接指称主义和描述主义。这一争论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想象性导读问题,激活对文本意境的二度"再造";设计开放性导读问题,促进对文本情感的个性表达;设计开放性导读问题,促进对文本情感的个性表达。  相似文献   

4.
由康德、弗雷格和卡尔纳普所构建起来的意义、理性和模态的黄金三角因克里普克发现的后天必然命题而被打破。为了重塑哲学的基础,后世的哲学家们(主要有卡普兰、斯多纳克、埃文斯、戴维斯和汉波斯通以及查尔莫斯)尝试通过一些二维处理的方法来恢复这个黄金三角,从而产生了二维语义学。从二维语义学的发展脉络的论述中可看到,二维语义学并不是完成时态,而是进行时态,即是说它是否可以恢复黄金三角还有待进一步的考量。  相似文献   

5.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思考方式,有想象性和逻辑性的根本区别。艺术教育实践必须充分调动艺术思维的想象性特征,其中想象性思维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的特征。"形象性"是以"美"为前提,在审美反映过程中,由感知形成一系列的表象,通过具体的、物质化的美感形式传达给读者;"情感性"重在将创作者的情感渗透在知觉的表象中,使人得到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独创性"则是创作家认识到和体验到的人类种种情感在作品中得以实现和升华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听了两节二年级《可能性》教学研讨课。课后研讨时,参与评课的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时的表现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学生说"我明天可能受到老师的表扬","我将来一定能考上某某大学"等话有些"离谱",似乎并不是数学中的"可能性"问题。如果不是"可能性"研究的,教学时教师为什么还热衷于让学生说呢?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可能性"呢?"可能性"是不同版本二年级教材新增加的教  相似文献   

7.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和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最为行之有效的一个途径就是设置想象性作业。 根据教材特点,可将想象性作业大体分为两大部分:阅读教学中的想象性作业和作文教学中的想象性作业。 一、阅读教学中的想象性作业  相似文献   

8.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人、事、物、情、景的描写并非事无巨细,而是留有空白,各种留白即为语文教材想象性的表现,主要有:教材中的“景物留白”、“情节留白”、“语言留白”以及“人物留白”。留白表明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想象性,能诱发师生展开想象,这一过程需要某种中介来触发,具体表现为好奇心、认知倾向、情绪情感、目标与审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想象性的培育可通过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触发想象;反复有感情地诵读,建构想象;引导学生续写改编,展开想象;借助人工智能创设情境,丰富想象,以提升教材的想象性。  相似文献   

9.
身体、认知与情感本是统一的整体,教学中以具身认知可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其中,发挥实感具身的涉身性方可"触物生情",发挥实境具身的情境性自然"由境生情",发挥离线具身的想象性和互动性旨在"以情生情".基于具身认知产生的积极情感反向促进认知.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想象性和空间性,而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感知为主,如何将抽象的数学与形象的学生连在一起?近几年来我尝试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出现"愿学"、"会学"、"自主学"的喜人景象。  相似文献   

11.
从文学、电影与绘画的跨学科角度开展古诗词教学创新,能有效解决"入境难"的问题,以突出古诗教学的趣味性、想象性和多元性。蒙太奇这一特殊电影表现方式的运用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对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20年代文人梁遇春的散文在"审美现代性"建构中有较大意义。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呈现出某种现代意味的"美的自律",他采用幽默与想象性、象征等笔法,既增进了文章的趣味性,又在与传统笔法的继承与突破中表现了审美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想象性作文?想象性作文是指根据命题或命意要求,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进行虚构,对生活材料进行再创造,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一个鲜明的主题的一类作文。比如以"圆"为作文材料,那么作者可以把"圆"想象成一轮满月,满月是重点,用天幕、云彩、树影等作为陪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画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想象性和空间性,而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感知为主,如何将抽象的数学与形象的学生连在一起?近几年来我尝试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创设出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出现"愿学"、"会学"、"自主学"的喜人景象。一、运用模型教具,使学生"愿学"  相似文献   

15.
美术观察力是一种重要的美术素养,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美术观察。可与导学问题相结合,让美术观察富有针对性;与音乐情境相结合,让美术观察富有想象性;与创意表达相结合,让美术观察富有细腻性。  相似文献   

16.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可能性"内容与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所要接触的概率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进行判断,进而对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强化。本文主要从"可能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以"摸球游戏"为核心的"可能性"教案设计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正俞芳、郭力平在《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第8期撰文指出,教学背景下的"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简称ZPD)"基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而提出,关注"心理机能的发展",关注在"儿童-问题-成人"系统中标准化、逻辑性地解决问题。游戏背景下的ZPD是基于"游戏"与"发展"的关系而提出的,关注多角色系统下"想象性场景的创设"及"创造性的发展",而这些想象的行为是由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改革同其他任何教育类型的改革一样,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在课程改革中必然遭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或开发和理想课程的教学可能性等问题,在课程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基本依据与技术方法、理想课程与实践的教学可能性等一系列关系中,存在着:课程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应为"与"难为",课程开发符合课程规律的"应为"与"难为",理想课程与教学可能性的"应为"与"难为"等问题,处理好课程改革的"应为"与"难为"是深化高职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独具特色的报告文学之花在文艺百花园中竞相开放,构思的限定性与想象性是其特征的集中表现。限定性,指报告文学真实性特点给写作带来的限制;想象性,指报告文学文学性特点所需求的想象能力的运用。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促进构思想象形态的多样呈现,是报告文学健康成长、日趋繁荣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玉雕作品《五鹅》创作过程,谈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儿童文学起源于儿童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具有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与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的和谐统一,二是儿童文学的趣味性与小学语文教学丰富儿童想象性的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