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技风》2017,(21)
通常四轮独立驱动的电动汽车电子差速系统都是基于转矩分配进行的,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对各轮速进行转速分配的电子差速系统,利用Ackermann-Jeantand转向模型,实时计算电子差速过程中随着转角角度以及车辆速度变化的各个车轮的所需转速,并分析了转向时转向轮之间的转矩分配问题。在carsim联合matlab仿真中通过多种车辆工况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的实用性以及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整车系统动态性能良好,电子差速控制策略可以满足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的行驶要求。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17)
无人驾驶电动车在转向过程中,转向电机提供驱动力驱动车轮转向,取消了传统的机械差速器,通过控制内外驱动车轮轮毂电机达到差速的目的。ECU根据规划的行驶路径及Ackermann转向模型基于外侧车轮转速确定内侧车轮转速并通过CAN总线传递给MCU,MCU通过模糊PID控制算法控制轮毂电机转速。分析结果证明,该电子差速器可有效达到轮间差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6,(18)
汽车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侧向力的作用和轮胎弹性侧偏的影响,转向系的内外车轮很难满足阿克曼转角关系,本文基于MATLAB的优化工具箱,通过对转向车轮几何运动的分析,推导出理论和实际内、外轮转向角之间的关系式,建立某一时刻下的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之差的数学表达式,并以此为优化目标,在相应的约束条件下,计算出车辆最佳的转向梯形参数。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6,(17)
以动车组单节车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期测定车轮外形和轮径,结合结构参数和运行路线,构建车轮动力学仿真模式,并进行分析其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显示,等锥度低于0.42以及车轮型面下凹深度低于2mm时,才能保证车辆运行速度在399km/h。  相似文献   

5.
为了验证自行设计6×6轮毂电机全轮驱动样车的操纵稳定性,本文以6×6轮毂电机全轮驱动装甲车为模型,根据车轮的垂直载荷、侧偏角和滑移率等参数建立整车动力学方程,并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3自由度装甲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在低速大转角和高速小转角行驶情况下,对零质心侧偏角控制策略的全轮转向装甲车响应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前轮转向装甲车相比,全轮转向装甲车具有低速转向灵活性高,高速操纵稳定性好的优点。最后,通过实车试验测得数据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汽车仿真整车模型建设有整车车辆模型建设、轮胎模型建设、制动系统建设及驱动系统模型建设。整车车辆模型建设用四个自由度来描述,即纵向位移、横向位移和侧倾运动。所作用的外力主要来自轮胎的纵向和横向力、作用在整车上的风阻及坡度阻力,其侧倾运动只与簧上质量有关,它由悬架模型的阻尼和弹簧与非悬挂质量连接。轮胎模型采用Gim模型,这一模型的特点是公式简洁,计算简单并考虑了各种工况的影响,在轮胎模型中考虑了纵向、横向滑移、侧倾、横摆导致的纵向力、横向力和横摆力矩。制动模型采用一阶迟后环节传递函数形式来描述压力建立及释放的动态过程,用比例环节描述制动器增益,其最大压力由制动踏板的位移来决定。转向模型由比例环节构成系统输入通道,即方向盘到前轮转向轮。发动机模型是由一个一阶惯性环节构成发动机的动态特性,由力矩转速试验曲线族构成发动机的稳态特性,其油门开度用插值的方法确定所采用的稳态特性曲线,油门开度由油油门开度门踏板角位移的大小来决定。驱动系统是一种4档机械式变速器和前桥驱动差速器组成,由比例环节构成。车轮系统模型是由外部力和转动方程来决定,作用的外部力有驱动力、外部纵向、横向摩擦力、制动力及滚动阻力。  相似文献   

7.
以车轮滑动的力学动因为基础,建立车轮滑动状态的力学模型,通过计算,分析了列车的车轮擦伤深度与制动限速、车辆制动率的关系,讨论了在现车状态下适当调整车辆制动率,提高列车运行限制速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传统的两轮线性二自由度汽车转向运动模塑,并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型四轮三自由度转向运动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型四轮三自由度转向运动模型可以得到较好的输出响应,有助于分析汽车转向操纵稳定性和提高汽车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9.
对电动轮驱动汽车的差速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对驱动电机采用转矩指令控制、转速随动的方法实现电动轮系统的自适应差速。开发了电动轮驱动试验车。进行了转向行驶、路面不平及车轮半径不等等工况的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电动轮汽车在各种行驶路面及行驶工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差速性能,具有自适应差速特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具有起伏、侧移、俯仰和侧滚四个自由度运动的具有独立导向系统的磁悬浮车体模型。数值模拟了车体在不同运行速度下的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反馈增益系数对磁悬浮车体运行的稳定性具有影响,独立的导向系统对车体具有较明显的减振作用,尤其是车体的横向振动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电动汽车采用电子差速控制策略取代机械传动系统直接驱动轮毂电机以实现车辆的精确控制。轮毂电机驱动方式相较于发动机驱动,具有响应快速、能量利用率高、动力学可控性好等特点。但由于传统机械差速器的取消也使得控制策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影响电动车驾驶安全的关键。文章针对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建立了整车7自由度模型,设计了车辆状态参数观测器,并提出了基于Ackermann转向模型的分层控制策略对车辆进行控制。基于Carsim和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有效减小转向过程中的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有效改善车辆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城轨车辆车轮踏面磨耗异常的主要现象出发,分析了车轮踏面磨耗异常导致的危害;从制动系统防滑性能、紧急制动控制、运营线路和车辆日常维护四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轮磨耗异常的原因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车轮运用服役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计算CRH2动车组拖车车轮在不同工况下的静强度,根据其车轮结构特点及其相关图纸,结合实际的约束情况以及不同运行工况下受到的载荷值,利用Solidworks Simulation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得到了相应的结果,结合相关标准,对其静强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adams中建立了整车模型,分析了在刚性后桥、集中弹性后桥和柔性后桥的条件下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在考虑后桥弹性的条件下车辆更加趋于不足转向特性的结论,且仿真试验的结果更趋近于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5.
浅谈ABS防抱死制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锐  魏明锐 《科教文汇》2010,(9):64-64,66
制动性能是汽车的主要使用性能之一,也是汽车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目前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已被作为标准配置在汽车上广泛应用。安装ABS就是为了防止汽车刹车时车轮抱死;装有ABS的汽车,在制动时能够有效地控制车轮保持在有一定转动的状态而不会完全抱死不转,从而大大提高了刹车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和较差路面条件下的汽车制动性能。ABS是通过安装在各车轮或传动轴等位置上的车轮转速传感器、车速传感器不断检测各车轮的转速和汽车车速,由计算机计算出当时的车轮滑移率,进而通过制动压力调节器控制施加在各车轮上的制动力。  相似文献   

16.
在测试并联型混合动力牵引车侧向稳定性时,车辆加速情况下,车辆质心侧偏角及横摆角速度易发生变化,导致传统单一控制稳定性差。文中以并联型混合动力汽车为探究目标,通过联合控制策略对车辆侧向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构建车辆四自由度数学模型,分析混合动力牵引车力学特性,以车辆HSRI轮胎模型为基础构建车轮二自由度双轨模型,对车辆侧向稳定控制进行分析,在考虑车辆加速不稳定状态情况下,通过控制车辆横摆角速度及质心侧偏角两个变量,实现联合控制策略,对车辆轨迹及动力进行控制以完成车辆侧向稳定性分析。实验证明,通过运用联合控制策略可实现对车辆的侧向稳定控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汽车转向时稳定性分析阐明了四轮转向的优点。而鉴于轮毂电机在电动汽车上应用的诸多优点,及其功率受结构体积的限制,轮毂电机的应用将使汽车由性能更好的四轮驱动替代两轮驱动,它不但充分利用了地面对车轮的附着力和驱动力,而且结合用直线步进电机控制转向力的汽车转向系统,能更容易地实现全面改善转向性能的四轮转向系统。由于四轮驱动4WD与四轮转向4WS相结合的电子差速计算理论还有待完善,通过对轮毂电机运行的电子差速转向控制原理分析和数学推导,提出了4WD-4WS相结合的逆、同相控制模式的差速计算公式及四轮毂电机驱动结合四轮转向的电子差速实施结构原理。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簧中置式中低速磁浮车辆,在UM中建立了其三悬浮架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车辆在不同速度下的车辆动力学表现,结果表明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可以满足磁浮车辆在较高速度下运行,但电磁铁电流响应的增大会给悬浮控制器及悬浮电磁铁的设计造成较大负担.因此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PID反馈控制、PI+P混合控制、PID反馈...  相似文献   

19.
侧滑是车辆安全性检测的重点检验项目之一。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转向机构、车轴、车架的变形与磨损,会使原有几何角度或几何尺寸发生变化,导致车轮定位失常,造成转向沉重、轮胎早期磨损和运行油耗增高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对其检测与定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我在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中首先取得的突破是在非线性轮轨动力学方面。铁道车辆系统的主要外干扰来车轮和钢轨间的动力作用。车轮在钢轨上滚动前进,轮轨间的作用力,在未达饱和即未开始全面滑行以前,其大小如何计算?这是一个复杂的弹性体滚动接触力学问题。60年代以来,K.L.Johnson和J.J.Kalker对此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但都不便于工程应用。我从1979年开始,对轮轨接触几何及轮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